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川剧共返回6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川剧的建设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99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11-01
    关键字: 川剧 剧本 演技 社团

    川剧的建设,可从剧本,演技,和社团三方面来说明:㈠剧本:早年的川剧多无剧本,「昆腔」入川后的剧本,以满纸吴侬,不谐川人之耳,因而渗入了川省方言,渐渐改变为川省的剧本了。改造及创作的事实,可考见者尙不少,略述如次:一、淸光绪末,川督赵尔巽,曾嘱官绅筹设「戏曲改良会」,编印剧本,今坊间流行者尙多。凡戏名上冠以「改良」二字,刻工较为整齐者均是。如审吉平、邺水投巫、江油关、活捉王魁、双美图、三尽忠、弦高犒师、绵竹关等是。二、伶人周名超,满州正蓝旗人,寄籍成都。虽

  • 文章談川戲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99期  作者:覺夫 出版时间:1970-11-01
    关键字: 川剧 中兴川剧团 艺术评价

    的一种戏剧艺术。日前中兴川剧社成立作首次彩排,笔者蜀人,兼以嗜戏如命,自不愿放过此大好机会,惜赶到中山堂时,首折「前帐会」已成尾声。此剧是杨家将故事,因杨四郎再回宋营不返,鐡镜公主率阿哥赴宋营寻夫。就戏言戏,私郎走后,铁镜已改适番邦大将韩昌(平剧八本雁门关,四郞之妻是靑莲公主,不是铁镜。)韩太太自然不会去找杨先生;好得杨家将故事本是传奇,于史无稽,当然不必认眞。第二折是「八阵图」,此戏是川戏圣人康子林之绝作,堪称典型。其身段繁难,设无深厚幼功基础,很难演到水准

  • 文章孝女坊(川剧高腔)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7期  作者:蔡啓國選輯  出版时间:1970-09-01
    关键字: 川剧高腔 《孝女坊》 川剧选辑

    (上觀音、詩)二月十九是吾生,六月十九吾飛昇,九月十九蓮臺坐,救苦救難觀世音。(介)吾觀音大士。吾當殿前玉女星下凡,脫化吳氏桂姐,今日柴房做了捨頭救叔,孝行感天,等他來到時,理應收在殿前,衆神將好好保護。(上桂姐)呀老天爺!只說關門家中坐,誰知禍從天上落,我不尋禍禍尋我,是禍來了躱不脫。(白)屋漏偏遭連夜雨,行船又被打頭風。奴桂姐,是奴道這兩句話,奴同叔爺觀燈勝會,朱朝佐夫妻不知誰人殺死,連累叔爺遭下不白之寃,身坐監牢。昨日奴同母親去在監中看望二叔,禁子...

  • 文章川剧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88期  作者:影士輯 出版时间:1969-12-01
    关键字: 川剧精选 经典片段 川剧高腔

    盤真認母按:本劇為高腔,唱片由張紹華唱。(大紅鸞襖唱一字)僧俗遊玩佛殿外(牌子合唱),後跟元宰看從來(牌子合唱)。你觀她黃僧帽兒頭上戴(牌子),穿披袈裟圓領開。十指尖尖弄佛帶,腳下一雙小僧鞋。論年紀不過二十七八三十代,舉動風流動人懷。眉髮蓬鬆精神敗,柳腰空虛像懷過胎。背地裏我自怨徐元宰,不該說出此話來。她與我繼母曾結拜,以下犯上眞不該。為訪娘親來到此,是親生,菩薩要降災(牌子)。姨太娘前面把路帶,撩衣一步上合階。鐘鼓二樓分左右,法華樓正對演經台。大雄寳殿...

  • 文章川剧习语 ——川剧杂谭之二十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1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1-11-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戏剧研究

    川剧习语甚多,兹续志如下:「外串」:一个演员受雇一个戏班,有时没戏,则乘机到另一戏班或堂会演剧,多赚一点钱,谓之「外串」。从前康芷林是终身不外串的演员,因为他觉得他是一个班子的首脑,「外串」就会影响班里弟兄的收入。尤其当他主长成都三庆会,代表全省川剧学府,一切都在顾全同仁,不以私利为重,所以从不外串。「安转」:从前川剧班并不是就在一个园子唱,预先与此间戏园商定,甲园演多少天,就到乙园又唱多少天,都有定排,这个班子依照原定计划演出,谓之「安转」。「老斗

  • 文章大佛寺(川剧高腔)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1期  作者:蔡啓國選輯 出版时间:1976-12-31
    关键字: 大佛寺 川剧 高腔

    (上淨、引)習文不就武精通,未攀丹桂步蟬宮(詩)家資富豪賽石崇,世代書香舊門風,喜交賓朋好結友,專打人間事不公。(白)豪傑姓刁名南樓,字表朝奉,原籍本郡襄陽人氏。自某出世以來,雙親早故,習文不就,喜弄拳棒,不料竟一學便成。某幼娶劉氏素娥爲妻,過門數載㸃血俱無。後又娶了王氏爲妾,生得一子,名喚官官,孩兒尚在襁褓之中。今日天氣晴和,打坐武棚,不覺身體悶倦,有心荒郊遊玩一番,刁平!(刁平)在!(淨)前面帶路。(下)(上小生,唱一江風)船到襄陽,停舟泊岸看端詳。...

  • 文章川剧锣鼓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7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9-01
    关键字: 川剧锣鼓 川剧高腔 三庆会 抓锣鼓 改良川剧研究班

    打唱打唱,三分打,七分唱;这意思是说,先要打响了,然后才好唱。所说打唱的打,自然并非武打的打,乃是指打锣鼓的打。打唱的打,既然属于锣鼓方面,那我们就来谈谈川剧的锣鼓。这里谈的,不仅限于川剧锣鼓的种类,也包括它的性质,和它在剧情中发生的效用,渲染或烘托各种感情。川戏的剧中人,无论表达任何思想感情的动作,都离不开锣鼓家伙伴奏,诸凡喜、怒、哀、乐、哭、笑和呼天唤地时,无一不用锣鼓加强剧中人感情之流露与增加舞台气氛,这是与平剧无法相同的地方。因为平剧有其他音乐

  • 文章川剧习语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3期  作者:蔡啟國  出版时间:1972-01-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简介 叫座 窍门

    川剧习语甚多,兹续志如下:「团班与戏蚂蚁」:蜀庆康杂录记载:「古老川班有炎夏散班之例。散班后再集合谓之团班。内行指伶工纷纷集合,谓之戏蚂蚁」。「团」字可以称为团结在一起,正如成都三庆会(悦来川剧园)的演员彼此互称手足那样亲热,当伶工们于散班后再集合的时候,称之为「团班」,很有意义。戏蚂蚁是形容演员汹涌而至的情形,蚂蚁是合羣性极强的生物,以之喩伶人之集合,不仅刻划其纷至沓来的情态,而且表现其有合羣的良好德性。「窍门与买关子」:这个「窍」字与骂人「一窍不通

  • 文章川剧习语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6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2-04-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简介 搭班 过班

    加入布厚街之「成都戏院」是。过班者,由一班跳过另一班之谓,如静环、王国仁先在成都三益宫演唱,后又跳到棉花街之「永乐戏院」去搭班者是。「戏名单与戏簿」:川剧角色无论到什么戏园搭班,例需先交三天打泡戏,以后自己能够演唱之单挑或合演戏之戏码,列单交管事人,谓之戏名单。班方即又斟酌情形,开出各角色演出之戏;把每天演出之戏纪录起来,名为戏簿。「靠指与官压」:川班老一辈的伶工称看白戏为靠指,也称「看霸王戏」,政治不上轨道的时候,戏园子对看白戏的挺头痛,往往因看白戏的多于

  • 文章川剧腔调(中)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4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6-01
    关键字: 川剧腔调 昆腔 高腔 李调元 帮腔

    照一贯的说法,川剧腔调是昆、高、胡,、弹四类,依顺序应当先谈昆腔,但是我为什么要先谈高腔呢?因为高腔是川剧的主唱,而昆腔在川剧中,已经很少出现,沦于附庸地位了。川剧高腔系统,可分为原始土生的与外来的,在没有吸收外来的高腔之先,它本身早就有了一种元始的土生高腔。至于外来的高腔,有的说取自河北高阳的高腔,是在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五之间,由川人李调元由北京带回四川来的。案淸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五之间,在北京的戏剧是「京、秦」二腔,「秦」即蜀伶魏长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挟蜀班

共60条记录 1/6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