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大同文化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崇尚節儉興家興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5期  作者:張其祥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文化根基 崇尚节俭 奋斗精神 大同文化

    民间的优良风尙。富家难,富国更难。我国在长期贫弱、列强侵略中,而今进步迅速,由贫变富,由弱变强,此即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成果,同深欣庆,农村经济发展,生活也提升不少。在此富裕之时,仍应持续「勤劳俭朴」的祖先遗风。海外同胞,心系祖国。国家兴盛,海外华人尤其时时遥念,晨昏期望,盼两岸同胞自强不息,无荒无怠,加速奋斗,创造更大的繁荣富强。并弘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文化,为世人创造幸福。

  • 文章國史擴大綿延的一個看法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6期  作者:姚從吾 出版时间:1973-06-25
    关键字: 儒教大同文化 边疆民族 防御线 长城 匈奴

    姚从吾遗著六、中原儒教大同文化的三大保障与绝未被边彊民族所征服中国文化与民族发展的次第,是自北而南的。边疆民族的入侵,也以北方与东北方的南下为主潮。因此「长城」,「黄河」,与「长江」,也就形成了国史上的三道防御线,我们称之为儒敎大同文化的三大保障。长城,完成于秦代,显耀于两汉。形成隋唐以后中原文化对东北与北方边疆民族势力消长的关键。牠可以说是中原汉民族的前进基地,也可以说是中原民族与儒敎文化的门户。自东汉以后,北方与东北边疆民族,欲问鼎中原者,必先

  • 文章國史擴大綿延的一個看法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5期  作者:姚從吾 出版时间:1973-05-25
    关键字: 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 国史分期说 儒教大同文化

    姚从吾遗著四、国史上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形成与所谓五大酝酿四大混合其次,我国历史的绵延,扩大,没有间断,民族间的团结混合,也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图内各民族,受中原儒敎大同文化的感召,四海一家,皆为兄弟,千年以来结为一体,而成为今日广义的中华民族。即是通常所说的中国人。中国人中包括有汉人、蒙人、满人、等等;实在,不专指汉人、蒙人、满人,而代表的是一个整体的民族。这一民族的形成,也就是中华民国历史与文化的形成。因此我认为,中华文化也实以秦汉、隋唐两大时代的汉族中原

  • 文章向前走別退後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8期  作者:徐德讓 出版时间:2011-02-01
    关键字: 中国发展 传统文化 世界大同

    你走向何方?世界在听,东方的圣音在那儿长啸!谁能告诉世人,什么是「韶」令圣人听了三月不知肉味?这两个问题祖先们早有了指示:世界大同。主宰天下要施行王道,先贤们早就立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王天下的归结为,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用不着争城一战,杀人盈城,争地一战杀人盈野,那是霸道,尤其是现代战争利器,一经发动,近于毁灭,其可怕如此。今后我们应走的路线,应是,对内主张四维——礼义廉耻,对外主张八德中除了忠孝之外另有六项——仁、爱、信、义

  • 文章大同古代的藏书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陳建文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大同古代藏书 收藏方式 文化价值

    一、公元三八六年,北方强大的鲜卑族拓跋氏建魏国于盛乐、史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为完成统一中原的宏愿,毅然于公元三九八年迁都平城。营宫室、立社稷、建宗庙。经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六帝近百年的经营,到孝文迁都洛阳前,平城已发展成较之今天大同大十倍,拥有百万人口的帝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胡、汉民族融合加剧,鲜卑游牧文化相对落后,民智急需开启,统者经邦治国也需要典籍,「岂不以天下可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之,为国之逆

  • 文章大同市城区简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4期  作者:侯貞貞/高彩珍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大同市城区简介 城区优势 经济文化发展

    东北横穿全境,将全区分为两大山区—西北山区,东南山区。总面积约二万二千六百四十一平方公里,人口约三百多万人。大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区地处市中心。是大同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了城区与台湾的交流与经济合作,城区已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城区发挥大同古城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为经济的振兴和繁荣提供巨大的支持。全区现有中小学四十多所,市区每万人

  • 文章经学与中国文化(中)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7期  作者:劉雨民 出版时间:1988-07-30
    关键字: 经学 中国文化 大同思想 道统观念

    经、仁义道德、礼义廉耻,而归结于原动力之「诚」,则为其重要之内容。春秋大义:「夷狄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诸夏之沦于夷狄者,则夷狄之」。更发挥其发展绵延之妙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即为 国父继承此道统所立之道德标准。此道统因系数千年自创一元之文化,且以道德为基础,故其根基异常稳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要莫能外。秦自商鞅变法以迄兼倂天下,原系弃儒而用法,然秦运之短促,亦正种因于此。汉兴,惩秦之弊,乃资黄老清静儒术敦厚以为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崇儒术

  • 文章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类学考察(下)——壮瑶民族传统文化与拜上帝会的碰撞、调适及整合——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2期  作者:廖楊 出版时间:2001-04-10
    关键字: 大同社会 平田平地 文化碰撞 拜上帝会 传统信仰崩溃 文化融合 太平天国

    和提高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太平天国形势的深入发展。但是,由于民族深层次的特质文化有着顽强的因袭力,当它与「外来」文化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各自强化时又呈现出「裂合」的趋势。[1] 邢凤麟:《太平天国与瑶族》,《天国史事释论》,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九十九页。[2] 《梁山伯与祝英台》,《瑶族文学资料》第十三集,第九〇页。[3] 《天理要论》,《太平天国资料》㈠,第三二九页。[4] 蓝鸿恩:《桂俗风谣.序》,《桂俗风谣》,广西民族

  • 文章中外人權思想之比較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9期  作者:張彝鼎  出版时间:1982-01-01
    关键字: 人权思想 中国文化现状 西方文化现状 西方相关法律 中外人权的异同 大同之制

    的平衡。例如联合国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运动,即包含有这种理想,以求发展改进整个人类的生活。㈤两种运动,均受各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而自然发展。中国模式由儒家王道、仁政及大同之治的理想发展到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西方模式由自由平等的民主法治制度,发展到联合国宪章下的普遍人权宣言的运动。双方的距离似乎更接近了。总之,两种模式的起点,或有所不同,而其推行结果,与其最终目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换句话说,同是为了维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改善

  • 文章夢繞雲中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1期  作者:楊建峰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山西大同 历史沿革 历代发展状况 历史文化遗产

    二十窟的本尊佛陀像是高宗文成帝拓跋浚为纪念先祖也为歌颂自己而造,中区五—六窟主尊释迦牟尼佛像是孝文帝拓跋宏为纪念献文帝和冯太后而造……云岗石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形象化的民族生命和历史文化的纪念碑。隋唐时的大同,称谓有云中、云内、马邑、云州等,为北部边防重镇。李贺《平城下》,「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写的就是戍守大同的边塞生活。公元九三六年,石敬塘拜契丹王耶律德光为父,做了儿皇帝,割让包括大同在内的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直到四〇〇多年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