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唱腔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從「南戲」聲腔到京劇板腔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6卷 第4期  作者:鄭宗昌  出版时间:2000-09-01
    关键字: 京剧 南戏 唱腔 西皮导板

    京剧又称皮黄戏,指的是京剧的唱腔主要是由徽、汉两调西皮与二黄曲腔组成。温州古老的「南戏」流传到大江南北比后相继产生四大声腔——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弋阳腔。其中「弋阳腔」由江西传入湖北、安徽一带而和当地地方剧种兼收并蓄融为新声,即吹腔。京剧唱腔就是吸收了吹腔、昆腔等多种声腔而形成的。它继承了昆曲「联曲体」形式而形成现在「板腔体」的曲腔格式。京剧的演唱语言,并不是纯粹的「北京话」。它是把湖广中州音韵和北京语言溶合在一起,创造出京白韵白兼用,四声韵律严整

  • 文章對川劇的認識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6期  作者:丁宗裕 出版时间:1973-02-01
    关键字: 川剧 研究 唱腔 锣鼓帮腔

    结束以后,各省返回家鄕的外省人士,津津乐道于川剧的也大有人在。川剧中的唱腔共分为五种,即昆腔、高腔、胡琴腔、弹剧、灯剧等。高腔在川剧中占百分之八十,是由宋代的南戏演变而来,淸乾隆李调元的「雨村剧话」中说,川剧的高腔是由江西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的。高腔从曲牌音乐上,保存元、明的乐曲细致的生动,刻划人物和表达情感,都有优美的技巧。高腔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副板子调整节拍,有时中间加上一㸃锣鼓,末尾用帮腔结束,这种唱腔结合着四川话,抑扬之处,比之其他地方方言来得大

  • 文章豫剧《梁祝缘》唱功多唱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9卷 第5期  出版时间:1987-05-30
    关键字: 豫剧 《梁祝緣》观后感 唱功多唱腔

    在「新象」今年擧辦的國際藝術節中外節目中,除明華園的歌仔戲曲外,只有豫劇「梁祝緣」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戲,由「豫劇皇后」王海玲和朱海珊分飾英台、梁山伯。除年長一輩喜歡地方戲的觀衆外,年輕一代對我國的地方戲曲是極爲陌生,甚至有些排斥,但在金鐘奬頒奬晚會上,由王海玲和方芳搭檔的一段地方戲是當晚節目最討俏的一段,王海玲的「上花轎」身段和看的人目瞪口呆的「絞刀」,令全場觀衆和電視機前的觀衆津津有味,使從未接觸過豫劇者深感興趣。以這種精簡而趣味的混合方式推展地方戲...

  • 文章從莎劇文學價值看中國傳統戲劇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9卷 第1期  作者:蒙天祥  出版时间:2001-01-31
    关键字: 莎士比亚 中国传统戏剧 唱腔 武场

    三叉口」、「拾玉镯」、「霸王别姬」三出戏,其中有唱腔,又有武场,结果是场场爆满,剧终全场观众起立,掌声不断长达十分钟之久,平均谢幕五次才散场。可见懂欣赏艺术的法国人,对中国传统戏剧,已经越来越有认识了。西方艺术评论界有一句话说:「最普及的艺术就是最好的艺术」(The best art is the most popularart.),可能是从他能打动人心的多寡来评断吧?几百年来,传统中国戏剧,在无数的野台戏和戏院里,把娱乐、精神调剂和道德教育带给深广层面

  • 文章曲藝漫談 淮海鑼鼓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4期  作者:史紅路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淮海锣鼓 历史变革 唱腔唱词 曲艺漫谈

    淮海锣鼓是我淮海地区的主要曲种,亦称「工鼓锣」,它与淮北大鼓有一定的渊源。淸干、嘉年间即已形成,最初为两人合唱,其中一人敲锣,一人打鼓。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为单人说唱,由演唱者自己又是打鼓,又是敲萝,眞是手不停,嘴不住。锣鼓均为特制,鼓小如球,两边有环,架在叉杆上,有的放在长凳一端,信手可敲。锣大如盘,名曰「狮锣」,又称「七寸锣」,锣带有沙音。锣鼓点子很多,随唱词内容而有变化。有开场锣、收场锣、唱腔锣‥‥‥开场锣中分「凤凰三点头」、「三跺脚」、「长番锣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