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传统建筑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近代山西建筑艺术槪述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2期  作者:張之榮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建筑业概况 传统建筑延续 西式建筑 相关概述

    相联系,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相联系的新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比较起来,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尔后,随着教会势力的发展和山西工矿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新式建筑增多。此外,近代社会动荡不安和战争频繁给固有建筑带来的破坏,以及近代历史的短暂等,使近代山西建筑业呈现出复杂现象:其一,传统建筑活动的基本内容保留到近代,但晚淸民初是经过明淸传统建筑高潮后的衰落期。这一时期山西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新建筑,只是对一些寺庙、道观、衙署、牌坊、桥梁、古塔、石窟寺的维修和改建。至于新的建筑

  • 文章高原姑蘇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9期  作者:孫炯 出版时间:1989-12-25
    关键字: 纳西王国 丽江风光 山川河流 传统建筑

    「四合五天井」式的建筑格局,配以正堂厢房格扇门窗上精心刻制的彩绘雕花,在那庭前院后摇曳的竹枝,怒放的腊梅,吐秀的珠兰……衬托下,散发着一股鄕土文化的芬香。以「四方街」为中心的丽江古鎭,布局严谨但自然,几乎一直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旧貌,被国际上称为「中华民族优秀建筑传统的宿影」;它是纳西民族谦和温良的人生性格的显示,也无声地表述了丽江各族人民对于完美与至善的追求。只有当你亲自漫步在丽江古街上才会眞正体会到这种充满活性,永远不凝固的古老文明气息。

  • 文章水鄉周莊即景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4期  作者:耿新亞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水乡周庄 美景描绘 小桥流水 传统建筑 诗词选集

    一、吳地周庄景色佳,小橋流水繞千家;淸歌搖蕩飛舟過,中外遊人讚語誇。二、觀光不畏路途遙,日照漣漪古塔嬌;碧水潺潺樓底過,輕舟一葉渡雙橋。三、畫橋流水落飛霞,玉閣金台鎖萬家;橫縱通衢聯四海,繁榮商貿達天涯。四、古香古式實堪嘉,沈宅張門岸柳斜;無限風光收眼底,恰如仙境泛浮槎。

  • 文章古建群體的典範——流坑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6期  作者:北子 出版时间:2001-11-01
    关键字: 古建筑 流坑 村落建筑群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城市规划模式的遗制和延续。我国目前已无唐宋时期保留完整的城市和街区,而流坑村却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实物见证,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値。流坑古建不仅从整体看规模宏大,从单个看也气势雄浑且特色突出,特别是流坑村的住宅建筑组群(如义恩堂建筑组群、星第门建筑组群、大宾弟建筑组群等),多为数幢建筑前后相连,左右贯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每幢建筑组群都是一个完整,宏大的严密艺术群体,其规模气魄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流坑村选址也十分合理,环境整治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 文章東亞旅社的歷史與文化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1期  作者:劉兆元  出版时间:2002-03-01
    关键字: 东亚旅社 修建历史 白宝山 建筑特征 传统文化 配套建筑

    船民的信仰,倡议集资在新浦街偏东的空地上修建「天后宫」即现在新浦大庙巷头的大庙(新浦区身底),第二年即建起后大殿塑起天后神像,宣统年间大庙虽未最后完工但香火已很旺盛。于是白宝山就在大庙东百米后河码头南百米的一块高地上用中国最传统建筑民俗筹建东亚旅社。请天津人设计,靑岛人施工。从塘沽港进口德国钢筋水泥,从上海港进口花旗松木料,用德国式大红瓦,在海州东小海地方盘砖窑烧甜水靑砖,每块砖上墙之前均经过水磨,达到「丁四、立八、平十二」的标准。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天地有四维

  • 文章酒聯棋聯聯聯妙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崇希輯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对联 酒联 棋联 建筑名联 传统文学

    長聯 意境高妙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年逾八旬,曾爲桂林小廣寒撰書一長聯:甲天下名不虛傳:奇似黃山,幽如青島,雅同赤壁,佳擬紫金,高若鷲峰,穆方牯嶺,妙逾雁蕩,古比虎丘。激蕩著倜儻豪情;志奮鯤鵬,思存霄漢,目空培塿,胸滌塵埃,心曠神怡消塊壘。冠寰球人皆嚮往;振衣獨秀,探隱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芽,賞雨花橋,賦詩蘆笛,引起了聯翩遐想;農甘隴畝,士樂縹緗,工展鴻圖,商操勝算,河清海晏慶升平。全聯一百三十八字,一氣呵成,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

  • 文章財團法人臺北縣三峽 長福巖清水祖師公简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5卷 第2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2013-04-01
    关键字: 清水祖师 长福岩 建筑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

    年)重建。第二次因甲午战争失败,清廷缔约马关,将台湾割治予日本,三峡地方民众不愿异族统治,以本巖为反抗大本营,事败后因而庙堂遭受日军烧毁,至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三年)重建。今本巖为第三次重建,始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农历七月,由本籍画坛耆宿名艺术家李梅树(西元一九〇二年——一九八三年)亲主其事,自四十六岁起至八十二岁止,以半生之岁月为弘扬中华文化与繁荣桑梓,并追念清水祖师公之丰功伟绩,而规划重建,其形态纯以我国传统式古法建造,建筑雕刻之美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