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习语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川剧习语 ——川剧杂谭之二十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1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1-11-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戏剧研究

    川剧习语甚多,兹续志如下:「外串」:一个演员受雇一个戏班,有时没戏,则乘机到另一戏班或堂会演剧,多赚一点钱,谓之「外串」。从前康芷林是终身不外串的演员,因为他觉得他是一个班子的首脑,「外串」就会影响班里弟兄的收入。尤其当他主长成都三庆会,代表全省川剧学府,一切都在顾全同仁,不以私利为重,所以从不外串。「安转」:从前川剧班并不是就在一个园子唱,预先与此间戏园商定,甲园演多少天,就到乙园又唱多少天,都有定排,这个班子依照原定计划演出,谓之「安转」。「老斗

  • 文章川剧习语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3期  作者:蔡啟國  出版时间:1972-01-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简介 叫座 窍门

    川剧习语甚多,兹续志如下:「团班与戏蚂蚁」:蜀庆康杂录记载:「古老川班有炎夏散班之例。散班后再集合谓之团班。内行指伶工纷纷集合,谓之戏蚂蚁」。「团」字可以称为团结在一起,正如成都三庆会(悦来川剧园)的演员彼此互称手足那样亲热,当伶工们于散班后再集合的时候,称之为「团班」,很有意义。戏蚂蚁是形容演员汹涌而至的情形,蚂蚁是合羣性极强的生物,以之喩伶人之集合,不仅刻划其纷至沓来的情态,而且表现其有合羣的良好德性。「窍门与买关子」:这个「窍」字与骂人「一窍不通

  • 文章川剧习语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6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2-04-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简介 搭班 过班

    『祖師爺賞飯」:薛艷秋發現方弟娃兒是塊「料子」授之花旦各戲,以「竹畹秋」藝名,首在悅來戲園演出「白邙山」中之葵妃,一炮而紅,薛喜形於色,曰「祖師爺賞飯」。可見一個伶工能够演戲,取得生活所需,均認爲是祖師爺賜的衣食,頗有「耶穌救我」之意。但這句話充滿望天打卦的消極願望,其實竹畹秋之成名,也受過艱苦,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絕不能下了種子,不去施肥除草,只希望老天下雨便算。「搭班與過班」:加入戲班稱爲搭班,如「玉淸科班」之玉曲(江尙峯),玉蓮、玉瑕、玉瓊等加...

  • 文章川剧习语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2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1-12-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集锦 台帐 响堂

    川剧习语甚多,兹绩志如次:「台帐」:四川旧式戏台上有台帐,是指没有布景以前而言。蜀庆康杂录记述:「早年旧式戏台,中间四膈扇,上半透明空心,隔扇外,悬以台帐,其式系左右两幅,形如牀帐,故名台帐。开戏前三通鼓罢,将台帐左右畧分人字空隙,鼓师(统子)坐于中间偏右,向外窥视演者动作,此剧不祇高腔,昆黄亦然,川班据故老相传,在咸丰年,改移前台也。……」可见至少在咸丰以前,文武场面还是躱在帐后。民国以来,成渝两地戏园有了布景,就把文武场面置于布景版后,乃复古也。「响

  • 文章川剧习语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0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1-10-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集锦 笑场 饮场

    川剧习语甚多,玆续志如下:「笑场」:指一个演员在台上不应该笑的时候发笑。所以令他笑,有几种可能性;首先是同场演员或者丑角诙谐唱做,他没有忍笑的本领,于是乎笑。有些演员意图讨好台下熟悉的观众表示某种情绪,于是也笑。最糟的是演员在演出唱做念打的过程中,发生错误,用笑脸来掩饰,谓之笑场,这就严重地破坏了剧情发展。所以演员首戒笑场,技巧之优劣仍在其次。「飮场」:演员在唱做吿一段落,或者不到自己唱做的时候,把袖子一掩扭转身去飮茶水,谓之飮场。做检场的,要在

  • 文章川剧习语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4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2-02-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集锦 风俗

    川剧习语甚多,兹续志如下:「通台酒」戏园老板于年终或任何节日,全面宴请前台职员后台演员,谓之「通台酒」。是大家终年辛苦,喝一杯,以示慰劳之意。「肚子宽」:成渝川班伶工都称傅三干的肚子宽。一个演员懂得很多戏或者很多技巧叫做「肚子宽」,这句话和后台称得上「戏包袱」的演员有相连的意义。经常说:「他的肚子宽!」就是说他懂得很多戏的意思。「喊嗓子」:无论什么地方戏剧班的演员,到了后台未出场前,都喜欢试试嗓子。其实到出场前才试嗓子,理由说不通;不过以歌唱为业的人到了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