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经历共返回8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的求學經過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期  作者:左元淮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美国 求学 求职 经历

    承蒙怀祖表叔器重,要我在本期「学人忆往」中写一段六十年代学生生活深感个人才疏学浅,尤与其他几位鄕前辈相提并论,实是愧不敢当,也深知同辈中在学术、事业上有成就者不胜枚举,但却想借此机会向各位鄕亲问好,就恭敬不如从命,与大家敍敍。近年台湾到美国求学或就业的人很多,就以我个人在美十多年的求学与生活实际经历,让各鄕亲稍做了解,并提供给准备来美者做参考。我出生在政府迁台时,算幸运的一代,未受到战乱,在安定中成长,再加上国家努力社会也不断进步与繁荣,所以能顺利完成由

  • 文章百年老店李大同雙炊糕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0卷 第6期  作者:胡炳鈞  出版时间:2004-12-01
    关键字: 李大同 双炊糕 创业经历

    瑞安李觀成先生孝敬長上、慈愛孤貧,在大環境濁浪滔天的衝擊中,能保持中華文化優良特質,有恆地實踐勤、儉興業,發揚並光大了李大同誠信傳统,令人欽佩。 —老编附識—

  • 文章沈宗瀚先生行誼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3卷 第2期  出版时间:1981-02-06
    关键字: 沈宗瀚 农学研究 求学经历

    士多位,均为先生杰出弟子。民国二十三年受聘任职中央农业实验所,初任总技师,继任副所长、所长,迄三十九年政府迁台,中农所裁撤止,任中农所职务凡十六年,确立我国农业科学化及农业推广制度之基础,经历十二位性格不同之部长,而工作未尝间断。民国卅七年中美合作之中国农村复兴职合委员会在南京成立,先生为中美五位委员之一,五十三年接任主任委员。自政府播迁来台,政局稳定,羣策羣力,推动台湾农业建设,成效斐然,农业生产与农民收益均渐增加,先生领导卓越,笃履实践之精神,尤为农业界所钦敬

  • 文章美國沙漠裡的華人錦鯉王國——劉氏養殖場揚名新大陸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8卷 第1期  作者:孫英善 出版时间:2002-06-20
    关键字: 刘廷功 锦鲤养殖 创业经历

    「今年二月筆者與内子陪同玉法兄嫂專程到劉廷功兄府上拜候,回來之後即匆草此文並電傳到《中央日報》「華人天下欄」,期望全世界華人都能看到他在海外辛苦創業成功的故事。不久該報遭逢停刊厄運,再不久又得悉廷功兄仙逝的惡耗。世事變化無常竟如此之劇烈,令人不勝感嘆!多謝「山東文獻」之不棄,惠將拙文刊出。」

  • 文章獻身台灣地方財政四十年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7期  作者:祁昌年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来台经历 工作经历及成就 个人回忆 地方财政 财税制度

    我政大十五期同學離開母校,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如今都是年逾古稀,邁向八十高齡的老人。五十年前的往事,腦海中留下的只剩片段零星的記憶。偶然我在陳年古月的資料中,找到自己民國三十八年的日記,當年流離顚沛的情景,一幕幕又浮現在眼前。三十八年元月三十日,在兵荒馬亂中,我隨學校借寒假旅行名義,離開南京到了杭州,師生暫住浙江省訓團。這時中央派遣代表團赴北平和談,我們待在杭州,靜候時局的好轉。四月二十一日共軍由江陰要塞渡江,形勢急轉直下。我是最後一批,由杭州赴上海等候輪...

  • 文章蕭氏父子創業有成傳統蒸籠行銷世界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复刊17  出版时间:2000-09-01
    关键字: 萧文清父子 创业经历 传统蒸笼

    (本刊訊)福建省同鄉會會員蕭先育、蕭文清父子於一九九五年在福建省莆田市設立昇山日用品有限公司,總投資額人民幣貳仟萬元,該公司除生產一般禮品行銷外,並以製造傳統蒸籠爲大宗,外銷世界各地,亦曾回銷台灣。目前作業廠房總面積三仟坪,作業技術工員兩佰餘人。每月有四〇呎貨櫃三個以上外銷,每年生產額超過人民幣貳仟萬元,獲利可觀。按傳統蒸籠之製造材料,係四川省生產之雲杉,以往須經人工刨成薄片,而後經養成之熟練技工製作而成。以師傅培養生徒,固須時日;憑手藝而製蒸籠,亦感費...

  • 文章知非室剳記其十四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3卷 第3期  作者:眉山 出版时间:1987-08-15
    关键字: 建筑工程 建筑行业 从业经历

    梓人續誌民五十年,啓成建築師開業二十年,以詩自勉,有云「栖栖梓人業,念載小成期,未輸公孫巧,敢化朽腐奇。身兼勞怨謗,功成每不居,百尺竿頭上,駸駸一代師。」余以建築技術,服務社會,至今五十年,其中甘苦,如寒天飮水,歷歷在心,少年孟浪謬以「一代師」自期,大言花花,亦知非之一端。濡筆爲記,聊供談助。民國四十二至四十五年,美援有支助台地敎育與衞生計劃。余因之得承辦台中農學院、台中護理學校、台東農校,與台大藥學系增建部份。台地建築師,業務,粥少僧多,有如羣狼爭食,...

  • 文章往事點滴 略談海屬民間自衞武器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張仲五 出版时间:1979-12-01
    关键字: 民间武器 历史变迁 斗争经历

    硝磺火藥,中國老早就有了,據一些雜記裡便有許多煙火這類玩樂記載,就是沒人研究做殺人利器,說句自我陶醉的話,是「技能不尙淫巧,格物適可而止」和抱着「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聖人之言。所以打起仗來,還是講究武藝高強,使用十八般兵刃。不料火藥傳到「外夷」手裡,就悉心鑽研,漸漸變成發射、爆炸、爆破、氣爆等等一大堆子化學物,做衝鋒對壘攻城掠地侵略用具了。淸初明末爭奪戰,買「紅衣」大砲助陣,(海州志載,前淸初年有人讚美「佛郞機」大砲的詩)可能是中國火藥深造囘籠衣錦榮歸...

  • 文章爲促進我國資訊工業何宜慈先生竭盡心力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34期  作者:楊藍君 出版时间:1988-02-01
    关键字: 何宜慈 求学经历 信息领域成就

    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何宜慈先生,可謂是一位最擅於發揮學以致用的專家、學者。生於民國十年的何宜慈先生,是福建壽寧人,民國三十三年,他自國立厦門大學電機系畢業,這是他與電機結緣之始。何宜慈先生說:「大專畢業之前,我從來沒有離開過福建省,直到對日抗戰勝利後,才到上海參加中國航空公司工作。」民國三十八年,何先生由中航調職來臺。民國四十五年,他赴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電機碩士、博士學位,卽奠定了他將與此行業有不解之緣。學業完成後,何宜慈先生卽在美國一展所長。他說:「在...

  • 文章乘舟三渡太平洋

    来源期刊:《五華同鄉會卄一周年紀念特刋》 特刊  作者:繆培基 出版时间:1976-09-19
    关键字: 航海经历 太平洋 游记 往事回忆

    一、現代航空事業發達,旅客往來太平洋兩岸都乘坐飛機,好處是節省時間。對商界和負有緊急公務的人士來說,當然是最佳的交通工具。然而,行李重量旣有限制,高空飛行只見陣陣浮雲,汪洋一片,長時呆坐,兩腿麻木,又因時差影響,下機以後作息失常,頭暈目眩,要過數天才能恢復疲勞。內人與我都喜乘舟浮海。理由是:(一)可多帶行李,特別是大體積而笨重的傢俱物件;(二)可隨意在艙內或甲板上走動,舒伸筋骨,觀賞大自然不斷變幻的奇景;(三)沿途停泊海港,可登岸觀光,破除旅行單調;(四...

共80条记录 1/8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