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研究历史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化石似地記錄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5卷 第4期  作者:柳樹集  出版时间:2000-03-20
    关键字: 山东汉画像石 研究历史 金石学研究 考古学研究

    专著,令人失望,它未能令人满意地呈示汉画像石在美术学领域应有的面目。[12] 参阅滕固《南阳汉画石刻之历史与风格的考索》,载《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一九三五年;罗照辉《春华秋实—常任侠和他的东方艺术史研究》,刊《读书》(北京)一九八五年第五期。

  • 文章河隴史地概述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44、45期  作者:陳守忠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甘肃历史 建制史 历史研究

    甘萧一省古称河西陇右,简称河陇。它的历史,地下出土文物与古史传说能够相印证的,可以上推到八〇〇〇年,这里只能讲个基本轮廓,基本线索。所以我用了《河陇史地概述》这个题目。在勾画出一个基本线索当中,有关魏晋南北朝和唐末五代大分裂时期的河陇,可以多讲一点,元明淸统一王朝相继,问题不大,就少讲一些。甘肃省,从地形方面来看,是一个山地形的高原,由西北向东南数,可分为祁连山地、河西走廊、陇西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等几个地形区。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

  • 文章普救寺鶯鶯塔回音之謎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6期  作者:楊建峯  出版时间:2010-07-01
    关键字: 山西永济 普救寺 莺莺塔 建筑历史 回音效应 科学研究

    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并被批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硏项目。很显然,这座寺塔的回音效应的谜底,原来就隐藏在塔簷中,在各层塔檐的复杂结构上而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蕴涵着声学原理的具体表现。硏究人员用测量所得的数据令人信服地証服了这一点。《中国科学文化史丛书》编委会曾高度评价莺莺塔回音谜底揭示的科学成果,指出科普工作者「不仅对这座奇塔作了必要的历史考証,而且还作了现场实验,并用现代的声学实验仪器进行了各种方位的测量,取得大量的数据」。莺莺塔千百年来屹立于大地之上,蛙声

  • 文章石灣陶業考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卷 第4期  作者:李景康  出版时间:1971-12-31
    关键字: 石湾陶艺 研究考证 发展历史 资料简介 地方工艺

    注:仲由负米 潘玉书作 梁寒操藏)石湾陶器,历史悠久,本为吾粤著名产品。而稽诸省府县与佛山等志,或言之过简。或略而不言,较诸江苏宜兴陶器,仅肇自明代正德年间,幸获士夫守宰之提倡,久已专书迭出,名播中外,未免相形见绌。每念惟土物爱之旨,久已引为憾事。近承朋辈匡助调查,辑成是篇,尤以吴德明、梁世培两君资料为最,幸而得备梗槪。至于详细增补,则有待于异日矣。一、创始石湾在南海黄鼎司,与五斗司毗连,今属第十区。其地倚山临水,山以大帽为着,向产陶坭。水则西江

  • 文章河口錢莊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3期  作者:王立斌  出版时间:2011-05-01
    关键字: 河口钱庄 历史集萃 学术研究 经济金融 史料考古

    和社会环境的不稳定,给广大茶农带来了灭顶之灾,再加上「货物商运改由海道,不由铅山。」[4]河口镇失去作为一方货物集散地的地位,铅山商业贸易迅速衰落,如日薄西山。另一方面,钱庄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逐步被现代银行金融业所取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 陶廷叔:清嘉庆十九年《铅山县志》序。[2] 郑之侨:乾隆八年《铅山县志》序。[3] 明万历《铅书—食货第五》。[4] 《铅山乡土志》。

  • 文章讀朱際鎰「史學、史家與時代」心得記略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2期  作者:曹尚斌 出版时间:2010-04-01
    关键字: 历史发展 史学研究 社会发展 史学家 专业素养

    贤哲之精粹论断:孟子有言:「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司马迁自叙曰:「书以道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章学诚文史通义谓:「六经皆史也。」又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云:「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谈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在西方有历史之父美称的希罗多德(Herodotus),他是小亚细亚人,但他发愿著作「波斯战争史」,并希望其史事传之久远。吉朋

  • 文章雲台山古今修築海堤敘談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2期  作者:武可鉞  出版时间:2003-06-01
    关键字: 云台山 历代海堤修筑 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 学术研究

    雲台山古在大海之中。歷代修築海堤,阻擋海水,開發田地,賴以生存,故筆闡述,以饗讀者。公元五八五年(隋開皇五年),在現市開發區西北(黃九堰址)築萬金填。長四里,闊(寬)三丈,以防海水浸田。公元五八九年(隋開皇九年),東海縣令張孝征率衆在今花果山鄕西海邊築西捍海埝以擋潮。南起南城西山(謝祿山),北至墟溝院前平山(石城山),長六十三里,高五尺,俗稱西捍海堰。公元五九四年(隋開元十四年),朐山(海州)東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環城長七里以捍海潮,杜令昭築。公元一...

  • 文章文昌魚

    来源期刊:《同安》 第28期  作者:白長川  出版时间:1989-08-01
    关键字: 文昌鱼减产 同安特产 研究价值 历史悠久 烹饪方法 经济价值 闻名世界

    文昌鱼相传在同安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宋朝朱熹爱吃而命名,又传于文昌帝君二月初三诞辰时盛产,故名文昌鱼。文昌鱼味鲜又甘甜,没有骨剌。藏身于海坪泥沙中,海水退潮时,以铁钯连泥沙捞起来,放入竹篓里,再带至岸边,用水淘洗干净,然后带回家,以花生油炒熟晒乾,不必添加任何防腐剂,即可贮存经年,不会变质。炒制好的文昌鱼乾,就可带至同安县城或厦门市出售。换取日常生活品,柴米油盐布。文昌鱼为一般士绅所嗜好,也为南洋华侨鄕亲所喜爱的家鄕特产。时常携带往海外。以文昌鱼煮豆豉配番薯粥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