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渊源及历史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独一无二的卢沟桥——略述卢沟桥的科学、艺术性与历史价値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8期  作者:王希文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卢沟桥 历史渊源 今非昔比

    八百年来,卢沟桥曾在明清时期两度重修。半个世纪以前,饱经岁月沧桑的桥身上又增添了日本侵略者的弹痕。到如今,由于永定河水的枯竭和新公路的建造,闻名于世的卢沟桥已完全成了历史的陈迹。然而,卢沟桥的景色在当年一定是很美的。设想一下,每当雄鸡报晓,玉兔西斜,朦胧的月色洒在清波潋灩的卢沟桥上,玉龙般的石桥浮现在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中,河堤上的垂柳默默地迎接着旷野晓雾的蒸腾……这幅扑朔迷离的景象,不正是金章宗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所本么?明代的曾棨有诗云

  • 文章崛起中的思茅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8期  作者:施毅  出版时间:1998-12-25
    关键字: 思茅 历史渊源 资源状况 区位优势 人杰地灵

    思茅地区是一块神奇、美丽、丰铙的热土。面积四万五千平方公里,为云南省最大的地州。全区人口二百四十万,有汉、傣、彝、佤、拉祜、哈尼等二十四种民族。行政区划九县一市(其中,九县均为民族自治县),地区首府驻地为思茅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多民族地区。一、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远在三千年前,澜沧江畔小橄榄坝一带就有思普先民居住;商、周时期,始入献方物(象齿和矩狗),思茅地区已和中原相通,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为本地人民所接受,同时,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滇文化。当时称产里

  • 文章蜀布是雲南所產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7期  作者:段榮昌  出版时间:1997-12-25
    关键字: 蜀布 云南 历史渊源 学者论述 地方物产

    省长,民、敎二厅长,召见边民,垂询各情,笔者是滇西边区代表,也在被召之例,民政厅长张公邦翰,并设盛宴招待,垂询各情,并宣扬政府爱民旨意。与会中,西南史地专家,云南大学敎授以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身份亦被聘例席。方先生知笔者任省立昆华农业高职学校历史专任敎员,彼此攀谈起边区故事,方先生特谓:「运至大食蜀布不是蜀产,而是永昌郡属哀牢地所产。」继而又言是蜀商运生丝至该地售卖,又买了成品西运至身毒售卖,身毒人竟误会此是蜀布。」方先生丽江县人,其地也属永昌郡。他尽瘁

  • 文章三七的由來與其造福人類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8期  作者:嚴餘昌  出版时间:1998-12-25
    关键字: 三七 历史渊源 医药功效 经济效益 地方特产

    是苗语「cbei」(猜意为山漆)的意译,它来源于最早发现,使用三七的苗族先人,他们认为三七「能合金疮,如漆粘物」故把三七同漆家具的山溙都称为「cbei」。后来人们为了将其同「山漆」区分开来且便于书写就把它写作「三七」。另一种说法是「三七」因每株平抽三枝,每枝并生五至七叶而名为「三七」。三七在西南山区民间运用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文字记载始见于杨清叟的《仙传外科方集》(一三七八年)自明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将其收入药学典藉《本草纲目》载:「三七」又名「金不换」。足证

  • 文章滇雲茶話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1期  作者:孔小燕 出版时间:2001-12-25
    关键字: 滇茶 历史渊源 对外贸易 茶文化 地方特产

    中也有说到「荼」的。《楚辞•九章•桔颂》:「故荼荠不同亩兮」。而作为原产茶地的云南也有历史文献记载,《普洱府志》载,云南少数民族最早在汉代就已栽培茶树了,「茶」字最晚到唐时就已见于正式的文献了。唐陆羽《茶经》便对茶、茶具、制茶的方法、飮法及用水之道、茶的源流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和硏究,如在《茶经•一之源》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又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

  • 文章連之詩草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1期  作者:潘連之  出版时间:2002-03-01
    关键字: 诗词选集 家乡新貌 故乡回忆 历史渊源 经济变革

    一、家鄕的變革灌河雲台得灌雲,河南河北潮河西。中央八路分兩制,東鹽西運潘莊行。幾十門戶無外姓,週遭潘姓勝有名。文化水平祖傳承,區鄕保制已消音。日新月異進步快,良田茅屋變凋零。歷古五倫稱同志,伉儷夫妻愛人吟。布糧用品均要票,鬥爭路條熄無形。孔孟聖人過去式,古代字形成古蹟。二、故鄕的回憶古今灌水入東流,村舍道路改原形。同輩衰老面永存,耕作五穀變水田。衣著風俗如故舊,後嗣靑年難辨別。日月同光永照明,靑年情誼異濃情。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