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绪言湖北之讲求水利,始于春秋时楚令尹孙叔敖,碑有『隄防湖浦』之文,碑虽为后汉人所作,其言必非无据,特古书亡佚,不见叔敖之事迹,自汉迄今有二千余年,记载寥寥,即或有之,杂见于史志传记,诸子及地志山川古迹中,笔者偶阅上列诸书,得叔敖于水利建设方面,有事蹟可考者,约有激沮漳水,筑万城隄,作云梦泽,围江陵偃,(玉海)襄阳老龙隄,建于商周,(广广总志)及作期思陂,灌雩娄之野,(淮南子)分述于后,以作考证之参考。二、激沮漳水作江陵堰左传哀公六年,楚昭王曰,江汉沮
-
民国三十六年一月,江苏省政府主席王懋功氏,以省临时参议会第二次大会,开会在即,特将兴筑铁路计划连同苏北滨海垦区开发计划,及江苏省水利建设五年计划,一并函送临参会,请予审议。当经该会议决交驻会委员会研究后送交省政府办理。兹将兴筑铁路计划,敍述如次:吾苏襟江带海,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惟以大江横隔,南北两岸,形势攸分。江南以历年经营,已见繁荣,而江北犹如璞玉浑金,未加开发,遂致肥瘠悬殊,未能并论。顾苏北地势广袤,所产稻麦棉榖渔盐牲畜,倍于苏南,徒以交通不变
-
農田水利爲民生第一重要建設。城西十餘里舊有永陽壩據縣志載初建不知何時。至乾隆戊子年重建。歷久失修圯廢。至同治八年州牧翁學本重修立有碑記。在梅峯書院前。據載壩長四十六丈。廣三丈四尺。高二十八尺自石橋起。至義烈廟。按段掘溝,累石築成。一律暢流灌漑田園,田盡膏腴,卽舖戶居民門前流水取用便利。但無長久保固之方不時受山洪暴漲衝擊數十年後又告崩壞。民國七年地方人士提議重修,並改名爲永隆壩。建築費由沿溪圳受益農田計畝先收費若干元。約萬畝左右。分十三柱與街尾鄕由兩人孫超...
-
筆者出席中國文藝界協會九月例會時,呈本篇恭請:國際桂冠詩人,名譽會長何志浩將軍指導,蒙三閱斯文,連聲稱好,幷言編得好。於不堪承受之「重」字上,添一沉字。改百年難復之百字爲千字時,仰首對余微笑,示意道德淪喪之禍深且遠也!對長江建壩之憂,與文同感,力陳其禍。時求教者衆,迺請賜南針,慨諾即書:宇宙眞言,萬古不變。志浩、九二、九、十。特影誌謝。
-
撰文:蔡琳黃河流域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氣候寒冷乾燥,最低氣溫一般都在〇℃以下。因此黃河許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結冰封河。每年冬初封河和初春開河時,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咀山到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鎭和下游洛河口至黃河入海口河段,往往形成冰凌洪水,稱爲凌汛。黃河這兩個河段的共同特點是:河道比降較小,流速較緩、冬季往往長河段結冰封河;河道流向都是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緯度差較大,氣溫上暖下寒,封河溯源而上,冰層上薄下厚,開河自上而下,當上游開河後,下游往往還處於封凍狀態,上游大...
-
薪給應與楊君一致亦支五十元。無如不惟不予調整,經先生探問經理亦未果,且被諷告:「一分貨一分錢,君初出校門,一切豈可與楊君比,請歸去深思之……」先生未料遭此棒喝,羞憤交加,逕自步行返囘蘆涇港,決定堅苦自勵,奮發邁進,從此絕口不再重提增加薪給事。直至登輪啓程赴美游學前,每月仍支三十元之舊待遇,始終不形於色而泰然處之,其耿介之情,事後亦爲嗇公獲悉,頷首稱許不置。塩墾服務 濱海建閘先生於保坍會工作二年期間,身處地理,環境之困頓,一如上述。調職海濱工地後,最令人難...
-
在《海州文獻》總目七十六期中,我曾就長江三峽大壩截流成功,發表題爲《長江截流·蒼龍鎖定》的散文,向寶島同胞告此關係中華振興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工程消息。如今截流到今年已有四年,它的工程進展情況怎樣?當是我們炎黃子孫所極爲關心的。我想在這裡從報刊登載的,綜合介紹給寶島同胞。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總二期爲十七年,分三個工期:第一期從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七年,其標誌是實現大江截流,已經過去;第二工期從一九九八年至二〇〇三年,目標是首批機組發電,永久船閘建成通航;第三工期...
-
此一計畫係前故省政府王主席懋功於民國三十六初所擬具,送經臨時省參議會第二次大會硏究交還者。雖事過境遷,不無明日黃花之慨。然如環境許可,果能依照實施,僅就所增土地一千六百萬畝每年出產之棉麥,其價値可達銀元三億六千八百萬元之多,關係國計民生,至深且巨。故特照案刋載,以供邦人君子硏討。(編者)
-
家鄕梅縣,山多田少,地瘠民貧,過去是靠僑匯接濟,四十多年來制度改變,僑匯銳減,眞是一窮二白,苦不堪言。爲了改善鄕親生活,作者建議,利用台灣已有成就,由個人做起,並先由簡單易行者做起。方法很簡單,只要鄕親們回鄕探親,帶些榖(菜)種回去種植,不要一斗幾升,只要信封帶半袋可能就會使梅縣生活改觀,由貧窮變富裕,這不是神話,讓作者先說個親身經歷的故事。筆者從事糖業工作,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日人留下來的蔗作,每甲土地(台灣土地以甲爲單位),要經十八個月,才能生產三...
-
中华民国四十六年九月至四十七年八月,光复大陆设计硏究委员会有光复大陆各省重建计画方案之硏究。山西省重建计画小组在硏究山西水利时,以时在台湾任教之前山西大学校长、山西省政府建设厅厅长王录勋(字献丞后改友诚)先生,在抗日战前对于山西水利建设计画,曾有实务上之参与,爰请其提供资料,本文即为王先生提出之意见。系由王先生口述,鲁幸之先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