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文化遗产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坊美九十六天(下)

    来源期刊:《闽聲》 第11期  作者:曹捉光 出版时间:1967-05-01
    关键字: 伦理 经济 科学 文化遗产

    迎头赶上。有关伦理道德方面,这是我国数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値得珍贵,应该向海内外发扬光大,使海外的华侨文化,成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海外巨流,是中美双方急不容缓的伟擧。(完)

  • 文章泗水回瀾——泰順八字廊橋——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8卷 第6期  作者:程卓然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泰顺 廊桥 木质结构 世界文化遗产

    学者名流)络绎不绝,就连许多老外也慕名来访。据悉,今年国庆节,「廊桥游」依然是黄金周(放假十天)最大的热点,全县接待一万七千多游客中其中游泗溪两桥和仙居等桥仍纷至杳来,足见泰顺木廊桥名气之大,不愧为文物丰盛的大餐。在温州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于抓紧修复的同时,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以「创廊桥名牌,树泰顺形象」为契机,力使这一人类共有的艺术瑰宝,放出璀璨的光芒。

  • 文章景寧「木拱廊橋」列世界級的文化瑰寶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7卷 第6期  作者:榮耀 出版时间:2015-06-10
    关键字: 景宁 木拱廊桥 桥梁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由浙江省、福建省两省联合申报的「闽浙木拱廊桥」已经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景宁畬族自治县的东坑下桥、大赤坑桥、章坑接龙桥三座廊桥也榜上有名。闽浙木拱廊桥主要分布于我国闽东北及浙南山区,涉及闽浙两省的温州市、丽水市、宁德市、南平市、福州市及其下辖的十八个县。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景宁县共有木拱廊桥十四座,廊桥的建筑年代从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至公元一九六五年止,时跨二七六年。景宁东坑下桥

  • 文章鄉情我聞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9卷 第6期  作者:戴勁男  出版时间:2013-12-01
    关键字: 温州 民资投入 楠溪江秀丽景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地用永嘉乱弹(唱做念打,文武兼备。唱腔高昂,念白自温州话、普通话结合而成,在温州盛极至今),为所在的村子带来了亿多元的总产值;乐清细纹刻纸是当地流传的绝艺,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浙江第四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在征集中。浙江非遗项目已经走过十个年头,这些文化遗产可以让子孙们有更多选择。梦寻《瓯迹》细品《瓯馐》蛇年秋,由赵清云主编的图文精妙、内容精采的两卷《瓯迹》和《瓯馐》。前者是一本追溯温州历史

  • 文章一加一不等於二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4期  作者:潘霦  出版时间:2004-12-25
    关键字: 西北地区 开发状况 旅行所见 交通条件 历史文化遗产

    中國大陸於二〇〇〇年一月啓動開發大西北,中外傳媒不少報導,但語焉不詳,未見事景之述,可說只聞其聲,未見其事。西北地域遼闊,人口稀少,且無水無電,缺乏動力,開發建設,何其艱困,難免心存懸疑。此次藉絲路旅遊,潛心觀察,始略窺端倪,且覺開發一年績效已著。今後必將締造豐碩成果,爲廣大西北闢一新天地。這趟旅遊是隨旅遊團走三大絲路中天山南緣,世稱河西走廊的中部道路。爲求詳覽沿途景點,捨飛機、火車,而就緩速之汽車。啓程由台北飛西安,再飛蘭州,此兩地人多熟諳,此文不贅。...

  • 文章帝鄉縱橫談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5期  作者:劉榮生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聂海胜 白水寺 九连墩 非物质文化遗产 招商

    到此一游。(六)对「非文化遗产」实现规范化建档。据〈枣阳广布〉报载,市档案局、文体局相关部门,对全市六项五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档案资料,进行了汇统整理,共收了各种图片、资料、实物等各类档案资料八十六件(册),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化建档。首批公布的非文化遗产分别为民间舞蹈——高跷舞;民间器乐——威风锣鼓;民间美术、雕塑——太平面塑;民间杂技——乔妆戏——鹿头皮影戏;消费习俗饮食——鹿头地封黄酒、琚壪酸酱面等。目前,七方镇花鼓戏,平林镇蚌壳舞,吴店镇

  • 文章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縣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5期  作者:藺永茂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新绛县 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简介 历史文物 文化遗产

    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爲晉都,戰國時代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爲絳州。隋開皇三年(五八三)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己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古城南臨汾河,北沿丘陵,據高就低隨地勢制勝。遠眺絳州城從西至東「絳州三樓」、「絳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寶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間,「創造了生動而變化的城市輪廓與風貌」,這組...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