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政区沿革共返回1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荆江地區經濟開發史概述(一)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36期  作者:朱翰昆 出版时间:2000-07-10
    关键字: 湖北省荆州市 历代政区沿革 经济开发史

    前言荆江一词起源甚早,系指古荆州地域内的一段长江而言,如《宋书·何尙之传》载其议曰:「夏口(今武昌)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今汉口)。」不是今天地理敎科书所言荆江,仅指枝江虎牙山与对岸枝城荆门山以下至监利观音洲与对岸岳阳城陵矶而言,故本文定名的荆江大致以今天荆州地区所辖长江两岸各县市为基础,结合历代相类行政区划所辖区域而言,远者上起巫山,下迄汉阳(州陵);近者上起枝江枝城之间下迄洪湖;汉水流域上起钟祥市沿京山、天门、潜江而止于仙桃市。兹将历代政区沿革

  • 文章江蘇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3期  出版时间:1975-05-20
    关键字: 浦口区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城市现状

    江浦县沿革:汉堂邑全椒二县地,晋尉氏县地,南宋置怀德县及临江郡,后废郡,梁又置临滁郡,陈郡县俱废,隋以后为六合县地,明析六合及滁和二州地置浦江县,初治浦子口,后移于今治,淸时属江宁府。民初隶金陵道,抗战后属第五行政区。疆域:东隔大江对南京巿,南濒大江交安徽和县界,西界安徽全椒县,北界六合及安徽来安县滁县。东西距四十公里,南北距三十公里,面积八百二十五方公里,分为五区。人口:十六万一千一百八十三人。(二十五年内政部统一)山川:十三弓山在治东北一名西山,支脉

  • 文章集美的蜕燮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复刊11  作者:鄭敏雅  出版时间:1998-09-01
    关键字: 厦门集美行政区 地理沿革 区域建设

    作者:係廈門市地理學會名譽會長、集美大學敎授。

  • 文章天鎮縣簡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2期  作者:鄧和 出版时间:1978-07-01
    关键字: 天镇县 疆域沿革 城池建设 行政区划 差徭过兵 风土物产 地方俚语

    一、疆域沿革天鎭介于古代燕云之间,居今山西之极边,历代兵冲要地也。周朝代国地,战国赵延陵地,秦汉延陵县,唐云州天成军,辽西京天成县,金元天城县,明天城衞。淸顺治三年(西元一六四六年)并天城、鎭虏二衞为一,曰天鎭衞。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二五年)改衞置县,属大同府。民国以后废府治,为山西省天鎭县。本县面积一、六二八·四九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百分之一·〇四。(见民国四十七年九月山西省重建方案草案。)县境东西七〇里,南北一七三里。北至边墙(长城)二〇里,又北少东

  • 文章江津槪况簡述

    来源期刊:《江津》 第6期  作者:華生 出版时间:1970-08-15
    关键字: 江津概况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方物产 人口统计

    江津」第六期将出版,特就手边资料,提供有关本县的一二史实与统计数字以供旅台同鄕的参考。一、设治沿革:本县设治甚久,惟改名江津县,系始于隋朝开皇十八年。据寰宇记:以斯地在江之津,故以为名。二、面积:据民国三十四年江津县政府统计:计三、二二六平方公里。但据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民国三十六年)载:全县面积为三、二五二·五九方公里,较县府统计多二十六方公里,占四川全省总面积百分之一·〇七。三、人口:据民国三十四年四月江津县政府统计:全县计一〇六

  • 文章江蘇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4期  作者:朱沛蓮  出版时间:1975-06-20
    关键字: 灌云县 行政区划沿革 地理状况 经济文化条件

    灌云县沿革 本海州之东境,民国元年分置灌云县,以南有灌河,北有云台山而名。县治设于板浦鎭。民初隶徐海道,抗战后属第八行政区。疆域 东与北俱滨黄海,南界涟水县,西界东海县。面积六百八十万四千亩,计二千七百八十一方公里,分为七区。人口 六十万九千一百零六人。(内政部三十五年统计公布)山川 大伊山,小伊山皆在治南,东陬山,西陬山皆在治东。伊卢山亦作伊莱山,与卢石山、句卢山,称三卢,韩信为楚王,鎭于三卢,即此。云台山在东北,古名郁林山,又名郁山,又名苍梧山,亦

  • 文章江蘇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6期  出版时间:1975-08-20
    关键字: 启东市 行政区划沿革 经济文化 城市现状

    启东县沿革本崇明县之外沙,在长江北口之北岸,沙为淸乾隆时所涌现,初为十余小沙,今已合而为一。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划其地置启东县。抗战后隷第四行政区。疆域东临海,南隔长江北道对崇明县,西与北俱界海门县。东西距一百十公里,南北距三十公里,面积一千一百七十六平方公里,分为五区。人口三十六万四千五百十六人(内政部卅五年公布)山川境内无山。县南为大江出海之北支,阔有六十公里,深不及二公尺,不能通大舟。境之四周,港交错,大都皆自北而南,通于大江,环于县境西北两面者曰

  • 文章江蘇省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1期  出版时间:1976-01-20
    关键字: 行政区划沿革 城市发展现状 经济文化

    仪徴县沿革汉广陵江都二县地,隋江阳县扬子津地,临江置扬子宫。唐为白沙鎭,析江都置扬子县。南唐改永眞县,宋又改扬子县,置眞州治之。明废眞州,改扬子为仪眞县。淸改仪眞为仪征,属扬州府,宣统元年,避溥仪之讳,改扬子县,民国建立,复名仪征,民初隶淮扬道,战后属第五行政区,别称白沙。唐代之旧名也。疆域东与北俱界江都县,南隔大江对句容县境,西界六合县。东西距五十公里,南北距四十五公里,面积七百二十五方公里,分为五区。人口二十四万三千三百四十人。(三十五

  • 文章江蘇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5期  出版时间:1975-07-20
    关键字: 句容市行政区划沿革 城市现状 经济文化

    句容县沿革汉置,以县境有句曲山,山形似已字,句曲有所容,故名。唐于县置茅州,寻废。宋天禧中改县曰常宁,又改为句容,元以后因之。淸时属江宁府。别称句曲,以山得名。民初隶金陵道,后属第一行政区。疆域东界鎭江金坛二县,南界溧水县,西界江宁县,北隔大江对仪征县境。东西距四十公里,南北距七十八公里,面积计一千四百七十五平方公里,约合二百六十三万三千零四十亩,分为五区。人口二十九万九千八百六十九人。(民国三十五年内政部统计)山川茅山在治东南三十五公里即句曲山,峯有大

  • 文章江蘇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0期  出版时间:1975-12-20
    关键字: 溧水区 行政区划沿革 经济文化 城市现状

    漂水县沿革:汉溧阳县地,隋始析置溧水县,属丹阳郡,元升为溧水州,明仍改为溧水县,淸时属江宁府。民初隶金陵道,战后属第一行政区,别称高平。疆域:东界溧阳县,南界高淳县,西界安徽当涂县,北界江宁句容二县。东西距五五公里,南北距四十公里,面积九百六十五方公里,分为五区。十二鄕鎭。人口:十九万五千二百〇五人(内政部三十五年统计)山川:四境多山,不可悉记,略举较著者于下,中山在治东十里,不与羣山相连,故又名独山,出兎毫,为笔有名。东庐山亦名庐山,在治东十二公里,俗

共15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