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播种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鄉拾穗(四)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4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1-15
    关键字: 农业 播种 割麦

    从农历九月间将麦播种下田,须至翌年之四月间才能收割,所以农民们均谓农产品以麦之寿命为最长,他的生命长达八个月之久,也有说麦怕热不怕冷,一到农历四月,春天已过,初夏来临,天气由和暖而转炎热,麦因怕热,便枯黄老死。当然这都是农村俚语,然亦不无道理;盖麦之不怕冷却是事实,牠能在数九寒天,朔风怒号,冰天雪地里,仍能蛰伏于田中,熬过漫长的寒冬,的确不是其他农作物所能相比的。麦种下田后,除气候许可,在年内尙可除一次草翻一次士外,农民祇要把田埂之缺口挖好,使田内之水

  • 文章(四)播种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期  出版时间:1976-01-01
    关键字: 播种工具 播种楼 构造 播种方法

    吕端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为世界文明先进的国家,照理来说,在农业方面的发明,应该有相当的成就,然而事实上并不如此,而是寥无可提,远非与今之西方国家相比拟。若是降格以求,应该是故鄕的播种楼,这也许是我国农业上的较高智力。在山西省的南部,土地广濶,大量种植小麦,为人民的主要食粮,播种楼即是种植小麦的惟一工具,自为同鄕人士司空见惯,但在家鄕并无这种名称,只称「种麦楼」,或简称一个「楼」字,此种农具,在播种时要用双手摇动,因此播种小麦就叫摇楼,若用一个「楼」字命名

  • 文章問耕耘話耬播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7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4-07-25
    关键字: 耧播 农事 播种 熟耩 创耩

    上月廿八日,见新副有李鸿飞先生写的「才了杏麦又播田」一文,谈到「耧播」,又附有「耧」图,予人平添无限浓厚的农村鄕土新鲜气息,颇觉有趣!尤其久违鄕井廿余年不见耧踪的我,更感饶有兴味!也予江南及本省从未见过耧播的人们以明了华北农村风物麟爪的机会。笔者出身农村,夙习农事,爰就所见,作进一步的补充纪实,野人献曝,或有助于爱好我华夏农村古老方物者的多所明了。「耧」又称耧车,是华北中原一带农村用以播种的器具,在无播种机器时代,牠是当地农家赖以播种的主要利器,务农之家

  • 文章故鄉拾穗(十二)農業槪況——豆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72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9-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大豆 故乡拾穗 播种时间

    大豆一类之播种时间,在农历之三月底,亦即是元麦大麦见莠之期。农家在售年种麦时,即决定了那几块田翌年种豆,凡是种元麦大麦不是散种而是塘种或条种(亦称行种)之田,亦即是种豆之田。农家在元麦大麦之田内除去最后一次草约十数天后,见元大麦芬荠时,农妇即将家藏之豆种取出,将坏豆曁颗粒细小之豆以筛子筛掉或检出,作最后一次之检查。播种大豆之工具,必须两种,一种名叫「星铲」,一种名叫「豆笼」。「星铲」之式样与铲干土修田埂挖缺口用之铁锹一样,同是以铁制成,惟体积细小,铲头仅

  • 文章水稻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80期  作者:青峯 出版时间:1969-04-01
    关键字: 水稻 中央农业实验所 中熟秈稻 播种时间 收获期

    均有水稻之大量栽培。奉节县有栽培再生稻,名乌脚粘;三月下旬播种,五月中旬移植,八月下旬收第一次稻;刈后再生,重行施肥中耕,至十月下旬,收第二次稻。据云第二次稻,其品质犹胜于第一次。高县,洪雅,蒲江,仁寿,有旱稻点播种植,其他各县,均用移栽法。大概浸种催芽,制水秧田(什邡等地盛行旱秧田),越三十至四十余日,再行移栽本田。水稻播种时间,高县,筠连最早,三月下旬即行播种。江津,隆昌,内江,乐山,峨嵋,汉源以南,合江,兴文,长宁,屛山,马边以北略成一椭圆形;云阳

  • 文章睢寧推廣植棉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19期  作者:魯同軒  出版时间:1981-08-15
    关键字: 农业推广 棉花示范区 播种方法 往事回忆

    丹阳人)携款到陜西宝鸡采购棉种,由火车运抵徐州车站,再用牛车运到高作鎭第二区公所。经县政会议决定,以本县第二区十三鄕鎭为推广示范区。再由区公所召集所属十三鄕鎭长及地方士绅开会,由县长及农业推广所主任报告;经县政会议决定,二区为推广植棉示范区;规定每户农民以现有耕地十分之一为种植棉花地。种子由县政府免费供应。又商请徐州江苏省农民银行经理王浩如先生,每亩贷款肥料费两元,于秋后棉花收成后,同时收归本息。播种之法,由县立农业推广所印发种植方法,以广宣传,各鄕鎭农民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