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捐资公益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家鄕現況剪影(一九九六年度)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3期  出版时间:1997-02-01
    关键字: 大埔现状 交通水利建设 特色村镇 家乡资讯 捐资公益

    「大埔鄉訊」編印精美,報導鄉情,簡明扼要,發行海內外鄉僑,廣受歡迎,此刊並非人人可得,欲知家鄉事,還是苦無訊,特摘其要,以饗旅外鄉親。—編者—

  • 文章沈星耀三兄弟捐资修复横林家鄕石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69期  作者:方小龍·錢太康  出版时间:1999-07-15
    关键字: 翠华桥 三兄弟 捐资 修桥 公益

    桥,从桥向南到火车站段用小石块舖就,向北到江村七组段用青砖连接,桥面两旁用铸铁做栏杆,方便过往行人。五十年代铸铁栏杆破坏,南桥墩下陷,成为险桥。一九九八年春,江村村委计划投入资金修复石桥,纪念翠华,并把它作为村教育后代勤俭节约、乐行善事的一个基地。对翠华桥记忆犹新且怀有感情的台胞沈星耀、中耀、德耀三兄弟得知此事后,商定共同捐资一万美元,用于修复石桥和举办公益事业。(方小龙·钱太康)

  • 文章「架上金盆」放金光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家乡公益 科技兴农 水利交通 兴学育才 捐资建设

    大埔县洲瑞镇位于县城西南部,周围群山环抱,林木映翠,地形有金盆状,古有「来上金盆」之称。长期以来,当地一万六千多人口,耕耘著八〇九六亩土地,过著半农半工(瓷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洲瑞的大地,面貌焕然一新。二十年来,旅外侨胞情系家山,热心桑梓建设,捐资总额达千万元人民币,对文教、民生、交通、老人会等作出了贡献。如旅外乡贤余达水先生近年来惠捐五十多万元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外,又投资一百万元发展白水磜果林场达五百多亩。洲瑞镇以科技兴农,发展

  • 文章我的叔父捐资「建桥」及「建校」摘记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9期  作者:蔣禮瓊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蒋禩炆 家乡公益 捐资建桥 兴办学校 建筑碑文

    我的叔父蒋禩炆先生,于一九三九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日作战。抗战胜利后,叔父即随部队远赴台湾,与家鄕断绝音讯达四十余年。一九八二年叔父从香港寄信回家,尔后即互以书信连系。一九八九年四月、一九九〇年十一月及一九九二年七月,叔父三次返回故鄕省亲及扫墓,目睹家鄕亲友贫穷及社会建设落后状况,心中至为悲痛,乃将其数十年军公敎微簿薪俸积蓄之存款,全部汇回家鄕,办理公益事业。其主要者则为捐资修建「鄕情桥」及捐资修建母校(晓江口小学)校舍。兹将「鄕情桥记」及「校宇碑序

  • 文章澄緒伯的祖地情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5期  作者:丘玉輝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杨澄绪 人物事略 创业 家乡公益 捐资家乡

    起全家生活。后母亦病故,临终前,叮嘱其几兄弟,母与大哥在唐山时得其枫朗王兰村外婆、舅父帮助,常以米谷杂粮接济,日后如有好日子,要知恩图报。澄绪先生一谈到这里,老泪纵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足见他们母子情深。母亲去世后,澄绪先生在其兄庇护下,昆仲致力于工商业,创办「杨泰隆私人有限公司」,并使该公司逐步发展为新加坡五金行业中的翘楚。澄绪先生虽出生在新加坡,但在其父母教育和兄长影响下,对家乡情深意重,多次回乡探亲,捐资兴办、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多项公益事业;他早年曾通过

  • 文章愛國實業家·文化播種者——姚美良先生的心路歷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3期  作者:何偉廉 出版时间:1997-02-01
    关键字: 姚美良 人物事略 文化教育 公益捐资 兴建家乡

    当然指日可待,而且水到渠成。美良先生虽然忙于事业,但是,这些年来他在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的工作,的确也贡献了心力。他曾经捐资在广州中山大学兴建了「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永芳堂」,并出任荣誉主任。此外,他还在该大楼内设立「孙中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黄遵宪书画馆」,以及大楼前面的「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广场」。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只有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才能建立一个富强康乐的中国,永远屹立于世界。姚美良先生是大埔银江乡人,出生于新加坡,少年时期曾在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