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手工业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漫談陽江的漆器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卷 第2期  作者:王杰謀 出版时间:1972-06-01
    关键字: 阳江 漆器 手工业

    家鄕阳江,是处于广州和湛江市之间的一个城鎭。水陆交通便利,港内船舶密集,渔舟遍布,是粤省渔业发达的良港;它也是手工业鼎盛的地方,其所出产的漆器,名闻遐迩,畅销国内外。阳江城郊的河畔,山坡,有很多天然和人工栽植的漆树,绿叶成荫,映日摇风。漆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内含树脂甚多,可供髹物之用。其树脂本为无色液体,触到空气,则由于漆酸与空气中的氧化合而干涸,且因酵素作用而变黑色。漆对各种溶剂的抵抗力甚强,故人们采取生漆,加入颜料,调成色漆,涂于器具上;既可

  • 文章古代温州的城市和經濟(續)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6卷 第2期  作者:陳牧野 出版时间:1990-05-01
    关键字: 温州 城市 经济发展 农副产品 手工业

    三丰富的农副产品与精美的手工业口,必须通过商品流通渠道使之发挥交换价值,这就需要有商业。温州经济繁荣,有“小杭州”、“小苏州”之称。街道纵横,商店林立,“鱼塩充牣,商贾辐辏。”(39)明人吴宽说:“人民辐辏,城郭楼橹屹然据东南,诚浙中一都会也。”店铺里商品琳瑯满目,“土物逐时新。”(40)城市临江,海路直达闽粤诸地,河道直通市区,“江城如在水晶宫,百粤三吴一苇通。”从高处往下看,水道街道纵横犹如棋盘,“一街一渠,舟楫皆达。”这样的城市布局固然适应了地势

  • 文章浙江民間著名傳統農產手工藝品——草編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9卷 第12期  作者:鄭傳良 出版时间:2007-12-10
    关键字: 浙江特产 民间工艺 草编 手工业

    一年四季氣候溫暖、雨量豐沛,風華物美的家鄉浙江,地處江南水鄉,富饒美麗,植被草類資源豐富,歷來在浙江各地有許多地方色彩濃郁、獨特的草編工藝品,其構思奇妙,精美纖秀,造型別緻,技藝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成為中外消費者長期青睐和樂於購買喜用物品。本省民間傳統聞名遐邇的農產手工藝品,諸如東陽和嵊(縣)州的竹編、寧波的草蓆、寧海竹根雕、奉化和黃岩的翻簧竹器、浦江草編、縉雲白棕繩、溫嶺草編、天台竹蓆、臨海康谷草帽、台州麻帽,泰順漆筷、湖州羽毛扇、舟山貝雕、東陽木...

  • 文章舊時東坎的鐵業和冶鑄業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6期  作者:徐忠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东坎 手工业 制铁业 冶铸业 传统工艺

    清朝末年,东坎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铁业和冶铸业,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更因为产品的质量和适用性强,销路当然很广阔,有些农具能销到山东和皖北一带。东坎的铁业有四家最为出名,他们各家都有自己的绝活密招,在民间流传的有:「李家锹、臧家刀、卢家剪子、孙家镐。」当时,能买得起一把大锹的农户很少,因为他们办置了一把大锹,不但要求合用,更要求的是耐久。特别是挖地、翻土、开河、挖沟,简直就是一件万能的大型农具。一般质量较好

  • 文章漫話棗陽工業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1期  作者:謝純德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枣阳工业 手工业 作坊 现代工厂

    枣人性朴耐劳,多役苦工,木工、石工率笨拙。金工多自外来。手工以访织为伙。清潭人能撚丝为绸。李克恭游学日本,归购机肄织布,销售滞事遂寝。县监狱初设习艺所,施以款绌罢之。又设资民工厂,款为襄阳道提去。枣人有学于日本铁道学校,欧美工业学校及武昌甲种工业学校者。工始萌芽。是在劝百工者有以奖进而策励之耳。』以上是先父在民十二年修枣阳县志中对当时枣阳工业的描述和企望。可见枣邑那时无现代化工业。只有手工业,且多是小作坊和家庭副业。但也能满足邑人生活所需过著自给自足

  • 文章抗日戰爭前的煙臺貿易與工業(下)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9卷 第4期  作者:阿美德 曹立前 郭大松 出版时间:1994-03-20
    关键字: 烟台 洋行 火柴制造业 酿酒业 手工业 抗日战争

    大约四分之一的女性从事发网和其他诸如花边、刺绣等她们擅长的手工艺品生产。从事这种生产的都是姑娘和靑年妇女,她们的灵巧和耐心是无与伦比的。不过,她们的主要职业是做农活。这些工业,确切地说是「家庭手工业」,便于她们利用农闲时进行。现在,发网生产实际上是山东最主要的工业。一九三四年,出口总量为六〇〇、三五四罗(每罗十二打,每打十二个——译者),其中二二.五%销往美国,以满足那里正在增长的需要。有趣的是,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医疗人员建议护士戴发网或松紧带,以保

  • 文章馬巷集鎭變遷史

    来源期刊:《同安》 第24期  作者:陳延庭  出版时间:1988-09-01
    关键字: 马巷集镇简介 交易场所 通判驻地 移民迁居 抢劫械斗 手工业衰退 焕然一新 日趋繁荣

    馬巷鎭地處漳、泉、廈這個號稱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帶,是福、廈、漳、泉的交通要道,也是本省著名的僑鄕集鎭,周圍三百六十多個農村,有許多居住海內外的僑胞、僑屬。傳說南宋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朱熹任同安縣主簿,路過此地,曾揮筆在路旁的茅店寫下“五百年後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的題詞,表示對此地將來可成爲交通便利的集鎭的希望。因此,後人曾于此建立了一座供奉保生大帝(即名醫吳本)的通利廟,廟址就在現在地處全鎭中心的供銷社大樓。但馬巷成爲貿易集鎭,却是明代中葉...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