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小麦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小麦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83期  作者:青峯 出版时间:1969-07-01
    关键字: 四川物产 春小麦区 冬小麦 成都平原 小麦收获区

    小麦之在四川,为仅次于水稻之重要作物。据抗战前中央农业实验所之调査估计:四川小麦种植面积,在一千四百万至三千六百万亩之间,居全国第七位。惟以每亩产量冠于全国,故产额跃居全国第五位,约在三千六百万至四千万担之间。另据中华民国统计年鉴(民国三十七年)载:民国三十五年四川小麦种植面积为二四、八八七、〇〇〇市亩,同年产量为五五、六〇六、〇〇〇市石。由此可以明了四川小麦生产之大槪情形。川省除懋功、理县以北列为春小麦区(虽在当年十月间播种,必须至翌年八九月间收获

  • 文章故鄉拾穗(四)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3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3-12-15
    关键字: 农业 小麦 大麦 元麦

    麦之播种时间,除荞麦外,不问小麦元麦大麦,均需于农历九、十月间播种完毕,期能于播种后一星期内便发出芽来。如果气候许可,在寒冬前尙来得及翻一次土——除一次草。否则大陆之气候,有时因西伯利亚之寒流提早来袭,在农历十一月间,便可能降雪。即使不降雪,如雨季早临,早晚也将遍地皆冰,不要说是以人力锄泥翻土无能为力,即以牛力也无法翻土了。就算是勉强能播种下去,在年内由于气湿奇冷,天寒地冻,亦难能发芽,在北雁南飞时,田内未发芽之麦种籽便将成为寒雁之果腹佳粮。滩里及沙洲之

  • 文章故鄉拾穗(五)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5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2-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小麦 故乡拾穗 大麦 晒谷场

    则以竹制之「扬篮」盛麦高擧过顶,上下耸动,使麦芒及麦草屑随风吹去麦粒落下,再以竹制之「筛子」筛去麦稷头—被连架打断之麦荠,(俗称麦稷头)便可将麦粒以「簸箕」盛装倒入箩筐中运囘屋内,至此方弄完成打麦之头场,俗称「头交」。小麦之头场,则是将麦运至场上后,不要解开麦捆平舖场上曝晒,而是一捆一捆地直竖于场上,麦荠朝天,任由烈日曝晒,为了争取时间,采遍晒遍打方式,由一人将曝晒至一定程度之麦捆倒下,由二人分立麦捆两旁,互以连架拍打麦荠处,拍打时须将麦捆转侧反复,期能打遍

  • 文章故鄉拾穗(七)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7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4-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小麦 故乡拾穗 麦子收藏 粜卖

    筛子」为场上作业农家必备之物,以竹篾制成,圆形而有边筐,小者直径约二尺,大者直径约四尺,筛有孔,孔有疏有密,直径大者疏小者密,分豆筛麦(米)筛,大者须两人作业,专以筛去草屑及麦稷头者,小者一人作业,除筛去草屑麦稷头外,尙可将蚕荳豌荳分筛出来,因为播种小麦时,有农家把蚕荳、豌荳与之杂种于一田者。「箩筐」同为农家必备之农具之一种,以竹篾编制而成,底方口圆,高约二尺,底约一尺见方,专以存放尙未晒干可资收藏之谷类,为便于运输,配以麻绳,由底部交叉围绕向上,高于

  • 文章故鄉拾穗(六)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6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3-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故乡拾穗 小麦 打麦 扬篮

    小麦元麦大麦,打过头场后,均得再打第二场。将经过头场之麦杆,再铺于场上,由烈日曝晒后,像头场杆如法泡制正反两面,以连架各拍打一遍,直至收场完毕谓之二场。其所以要打二场者,是因麦成熟之程度有差异,麦荠亦因之而有靑黄不等,头场不能将所有麦粒全部打落,故须再打一次,务使不致有浪费情事。当然二场之麦粒不但质差量亦少,且绝不能以之作为种子,是以麦种子必须于第一场之麦粒中精选。二场麦打完后,须将麦草(麦杆)捆好,将之堆成长方型草堆,甚少堆成圆型者,即使堆成圆型,切忌

  • 文章故乡常州、武进夏收报捷小麦丰数油菜增产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67期  出版时间:2008-07-10
    关键字: 武进 小麦丰收 油菜增产 雪灾 田间管理

    全市克服越冬雪灾,成果来之不易今年我市夏熟粮油生产克服越冬期雪灾和阶段性连阴雨等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加强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全市小麦和油菜实现增产增收。据市农技推广部门统计,小麦实收面积八四·三万亩,亩产三二九.三公斤,总产二·七八亿公斤,分别比去年减一·九%,增一·二%,减〇·七%;油菜面积三七·一万亩,亩产一四七·二公斤,总产〇·五四七亿公斤,分别比去年增一三·八%、一·二%和一五·四%。收获时间从五月廿五日开始,到六月五日巳基本结束。在夏收期间,全市

  • 文章中原的小麦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7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2-07-25
    关键字: 中原粮食 气候风土 小麦生长

    华北地区,大都产麦,尤以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黄壤松土,肥沃深厚,气候适度,种麦最宜,产量特丰,较美、加、阿、澳等各国并无逊色,而品质之佳,犹有过之,早已脍炙人口,名闻遐迩了。惟历代中原多事,天灾人祸相因,大好产麦区域,常因兵燹匪患,致未使地尽其利,殊为可惜!麦为六谷之一,俗称麦子,有小麦大麦两种。小麦一名来;大麦一名牟,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即给我小麦大麦也。中原种麦以小麦为大宗,约占夏作百分之九十,而大麦与豌豆扁豆等仅共约占百分之十。故中原称夏季

  • 文章中原匪情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3期  出版时间:1984-03-30
    关键字: 故乡新闻 考古发现 河南春旱 小麦减产

    在河南省被发掘。三、河南春旱严重影响小麦生长(中央社台北三月十日电)据来自中国大陆的消息,河南省由于春旱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小麦生长.此项消息引述「新华社」八日自郑州发出的电讯说,今年,河南省的小麦长势不如往年.因为去年秋季麦播时,全省遭到罕见的秋涝,小麦整地差,播种晚,种得粗,造成大面积麦苗「先天不足」。电讯中特别指出,从去年冬季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无雪无雨,目前旱情仍在发展,已严重影响小麦生长。熟悉大陆农业的人士都知道,河南省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