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四川共返回8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清末民初四川的农业改良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75期  作者:呂實強 出版时间:1980-06-30
    关键字: 清末 民初 四川 农业 改革

    一八九四—一九一六年)虽然很久以来,四川便因其物产丰富,人文蔚盛,而被称为「天府之国」;而且就农业环境而言,大部地区都有肥沃的土壤,气候与地形复使其于温带、热带甚至寒带作物,均可种植,再加以充足的人力,乃使其农业,在全国各省中,一向均以发达著称,惟论及技术与观念的维新,却迟至甲午战争之后。在甲午战争以前,在川省并非没有人倡导农业改良,但他们不论在技术与观念方面,都仍然未逾传统的范围。他们所从事者,主要为固有优良方法的加强,以增加农民的收益,而维持其生

  • 文章四川鹽場概況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1期  作者:健廬 出版时间:1975-03-01
    关键字: 四川 盐场概况 制法 类别

    官运商销又分陆行水行之别。销行四川,贵州全部,及陕西、甘肃南部,湖南、湖北之西北部等。三、川盐之成因地面之水,富有炭酸瓦斯,浸入地下溶解矾土,石灰及钠等可溶物质而含有多量之盐种,一但露出地表,潴为湖泊,则盐分必富。更以地壳变化及气候影响,湖海往往变成大陆,故有隐伏之盐岩与盐泉。川中地势,四周高而中部低,中部即系古时湖泊之底,此所以埋藏盐岩盐泉甚富也。今川北各厂,多在嘉陵江流域及涪沱诸水纵贯之地;川南各厂,适当金沙江、岷江汇流之曲。至于含盐地层,大抵生于侏罗纪

  • 文章组织四川建设协进会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31期  作者:健廬 出版时间:1973-07-01
    关键字: 四川 抗战 复员 会务 局势

    抗战胜利,中央致力复员工作,国民政府决定于三十五年五月五日由重庆还都南京。四月二十四日,陪都各界擧行庆祝国府恭送主席胜利还都大会,蒋主席于致词中对重庆同胞坚苦卓绝的精神,与输财输力之多,谓为全国其他各省之冠,备致嘉慰。二十五日,蒋主席由重庆飞赴成都,¬■别四川同胞。于二十七日在成都中央军校新生社吿别四川同胞致词中,对于四川同胞在抗战上的伟大贡献和今后建国上的责任,更有恳切的指示。在贡献方面,蒋主席说:「此次战事开始以后,政府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根据地,赖

  • 文章通訊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56期  作者:雷治華  出版时间:1967-04-01
    关键字: 四川造币厂 四川大学 四川兵工厂 刘文辉 五角银币

    致余枉生先生函枉生先生道鉴:昨读四川文献五十四期先生大作「枉生杂记」,拾遗补缺,至佩贤劳。唯有关刘师亮先生所撰五角银币谐联事实,与愚所知略有出入,谨录陈如后,聊供参考,信实与否,幸祈卓裁。专此敬颂撰安。弟雷治华敬启,三月三日。一、四川造币厂,厂址在东门内磨房街,当时系二十八军驻区。东门外另有一四川兵工厂,在二十九军驻区内,当时厂长为二十九军教导师师长王思忠兼任。(王号惠庵,蓄长须,神气十足。常于汽车中看书,作关云长读春秋状,二十九军人士常讥之为「派威将军

  • 文章温州人在四川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6卷 第2期  出版时间:2000-04-01
    关键字: 温州人 从商 四川 市场

    四川省温籍工商业者近十万,主要从事服装、针织、百货、布料、五金电器、灯具、文化娱乐等行业;年营业额一〇〇亿元,创税收三亿多元,年交纳管理费一亿多元;创造了五〇〇〇人的就业机会。在成都市荷花池市场,第一批入场经营的川外经营户是温州人,市场最初的名称就叫「温州城」。成都东大街专业灯具市场温州人占有半壁江山。军人出身的温籍企业家姚学义在四川创办了目前全省最大的皮衣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五〇〇〇万元。成都市党报《华西都市报》以《温州商人——「领衔主演」成都商战

  • 文章民国四川大事记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4期  作者:健盧 出版时间:1972-12-01
    关键字: 民国 四川 共同意见 农业 工业

    八月十五日川省经济建设问题,各方倡议甚多,省参议会历届大会,对此亦迭有建议。最近并致电各县市参议会,征询对建设基金之投资意见。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亦深为注意。省府主席张羣,省党部黄主任委员,省参议会向议长,为此特发表共同意见。共同意见首先指出四川在目前之需要与环境,有两事最为迫切:第一农业改进,第二工业建立。因四川主要之生产为农业,而目前大部份地方,对增产防患技术,均属不够。至于工业,则更缺乏基碍。次谓:针对改进四川农业之需要,应普遍推广农田水利,以增加

  • 文章四川的甘藷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73期  作者:平川 出版时间:1979-10-01
    关键字: 四川 甘薯 江津 土产 《全国粮食概况》

    四川主要粮食产品产量,以甘薯一项而论,就抗战前自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六年之平均数,计为五一,六五四千市担。若就民国三十六年之产量言,据是年行政院新闻局编印之「全国粮食概况」调查,则四川已增至六三、六四二千市担,同年西康省产量则为三、二〇七千市担。甘薯在四川民食上之重要性,可以概见。甘薯亦名番薯,一曰红苕或番苕。我国以往习俗,凡自国外传入物产,大多加以番字。据蒋梦麟先生之记载:甘薯于明朝末年始自马来西亚移植福建。而在四川,则似先传入江津,然后繁殖全川,以及邻近

  • 文章射洪剪影(三)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4期  作者:袁守成 出版时间:1972-12-01
    关键字: 四川 盐场 射洪 工具 井神祠

    盐场风光射洪是四川产盐的县份,我可以说是生长在盐井环绕的地区,祗要擧目一望,到处都是像大车轮的盐井车架,加上前面高耸汲水的竹筒,又好像一只长角的大蜗牛。盐井是家鄕的富源,也构成了这个地区美丽的图案。射洪的灶户桩盐井,桩穿了,就凖备作财主;不穿就算倒霉。我看见桩盐井的情形:先勘查,后搭架,安上可以上下活动的铁杆,上有一板。桩盐井的盐工,一脚用力一踏,砰的一声,铁杆升起落下,然后换脚行动,积年累月,眞比得上「铁釬磨针」,何时桩穿?这就要看运气好坏。能打盐水

  • 文章清代川境驛站路程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47期  作者:健廬 出版时间:1974-11-01
    关键字: 清代 驿站路程 四川 职官赴任

    民国以前,国内交通困难,政令传达,函件往来,多赖驿运。如职官赴任程限表,由北京至四川之程限,到成都、潼川、绵州规定为八十日,到宁远、夔州、眉州、邛州、茂州规定为八十五日,到顺庆、嘉定、资州规定为九十日,到敍州、重庆、泸州规定为九十五日,到保宁规定为一百日,到雅州规定为一〇五日,到龙安规定为一百一十日,到绥定、忠州规定为一百一十五日,到酉阳规定为一百二十五日。至由北京至四川驿站路程:自北京皇华驿至四川省城,共四千七百五十里。二千五百九十里至陜西咸阳县渭水驿

  • 文章蜀事叢談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78期  作者:則平 出版时间:1981-01-01
    关键字: 辛亥革命 四川 武昌起义 四川银行 抗日

    大汉四川军政府军用钞票发行之经过,张女士有如下之记述:「四川省于民国纪元前一年十月二日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众推尹昌衡为都督。当革命军大擧时期,成都发生兵变,所有官银行号及川源银行、藩库等被劫一空,各行都无法支持。军政府又因军饷需款甚急,乃设立四川银行,以负全责。四川银行总行设于成都,虽票面写明军票是四川银行发行,实际上乃一空名,既无准备基金,又无捐税收入,仅负推行军用银票的任务而已。最初第一次发行三百万元,陆续到年底,总共发行一千五百万元之多,以致在一年

共88条记录 1/9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