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农耕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家鄉耕作數事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8卷 第4期  作者:齊蔭棟  出版时间:1983-03-20
    关键字: 山东武城 耕作过程 家乡农耕习俗

    武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隅,一片平原(曾於四卷一期有所介紹,不再贅述),耕作沒有什麼困難,然亦須付出最大苦心與勞力,再得上天憫憐——風調雨順,始可豐收。如果收成良好,一年收兩年食用,絕無憂慮。農作物有麥、高梁、穀類、豆類、玉蜀黍、芝蔴、棉花及地瓜、落花生等。因爲作物不同,耕作程序及所用工具亦有差異,今分別臚陳於後,願供年輕一代鄕友知道,先人耕作辛勤情形,以及朱子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之道理。㈠耕耙爲敍述方便、先由耕、耙地說起。每年秋收後,寒冬尙未來臨...

  • 文章利比亚农耕队故栗达队长的哀荣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洪恕博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利比亚 农耕队 栗达先生 人物悼念

    五十八年十一月廿九日,我国派往非洲甘比亚共和国的农耕队队长栗达,因工作过度,心脏病猝发去世。由于栗先生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以及他敎导甘国农民种植水稻的卓越贡献,因此甘比亚人民对于栗达之死,无不表示崇敬和哀悼,乃决定立铜像以志永久纪念。本文系一封书信,执笔者洪恕博为农耕队的分队长,他写信给在台湾的栗达的父亲栗天雄先生,报导那天的盛况。兹经得栗先生的同意,将这封信刋出,使大家分享到一份光荣。天雄老伯大人:侄在非洲甘比亚国向您请安!杨特使于九月十六日下午安抵甘

  • 文章耬的簡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0期  作者:貟貞心 出版时间:1997-07-01
    关键字: 耧的简介 农耕用具 播利工具 操作方法

    耧为汉民族自中古时代至今,北方农村的重要农耕具具,用以播种。起源于何时?为何人所发明?难以查考。由于耧之质料结构,操作方式,乃各部门之效能,足证先人们当年早已面对大地之农作,和使用农具历年之改良,发挥了高度的智慧结晶。耧体形状耧体的形状特异,前有辕杆,中用牛拉,后为耧斗,下月耧腿三根并列,各有弯形耧管三根,耧腿下端为耧铧,耧斗后方之高处,有木质两手操作之摇把,耧体略作前倾,便于耕种。耧之各部门,多为桐木,间有桑木、槐木,取其结实耐磨。耧身轻便,全耧仅重

  • 文章晒晒常州人的「胃口」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95期  作者:黑多  出版时间:2012-09-25
    关键字: 农耕文化 四牛 餐饮标识地 饭局 传承

    常州人有个独特的问候语,见到熟人,迎面会打声招呼:「饭吃过没?」而对方,大多也会乐呵呵地回答:「吃——格——咧!」有史载,常州在明代就是全国三十三个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之一,是百分百的鱼米之鄕、富庶之地。「饭吃过没?」很显然对常州人来说,不可能是人们对温饱问题的一种焦虑,只可能是常州人骨子里对农耕文化的一种「印记式」的依恋和传承。不过,这样的问候最终还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在人们口中消失。因为自那以后,常州人有了更多元、更广泛和更开放的话题。但是,常州人

  • 文章同鄕動態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5期  出版时间:1970-09-15
    关键字: 同乡 动态 李锡兴 农耕队 奖学金

    李锡兴乡长荣升副局长李锡兴鄕长武进北门外北夏墅人,中央大学土木系毕业,为人诚恳负责,道德高超。谦谦君子也,曾任军工局副局长等职,去年就任台北市工务局主任秘书,为张局长孔容所倚重,七月奉令升任副局长,有子女各一,均已去美国读书。我国农耕队享誉上伏塔王韵初鄕长,武进湟里鎭人,国立云南大学毕业,服务于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会任技正有年,嗣奉派出任非洲农耕队,担任上伏塔共和国副队长,近年正在该国西部挖掘一条运河,可以灌漑农田一千五百公顷,三年后上伏塔粮食可自给自足

  • 文章中国农耕示范队在撒哈拉沙漠里种稻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5期  作者:夏雨人 出版时间:1963-01-01
    关键字: 中国农耕示范队 撒哈拉沙漠 水稻种植 农业技术

    编者按)新都夏雨人先生,为我国派往利比亚之农耕示范队长,本刊第四期鄕情栏已有介绍。本文系夏先生特为本刊所撰写,读此可知夏先生之工作情形及其成就。今年二月我政府应利比亚联合王国(Uinted Kingdom of Libya)的邀请,派遣一个农耕示范队前往该国南部的白拉克(Brak)种植水稻。这一农耕队包括有土壤肥料专家一人,稻作技师一人,有稻作经验的农民六人。于二月二十七日离开台北,三月八日抵达目的地,旋即进行选地平土洗盐等工作,并于四月五日开始播种

  • 文章梅潭河是一首歌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楊樸羽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梅潭河 历史发展 地方文化 农耕经济 水利建设

    美好的旋律是激奮向前的,是不斷變成實際行動,它匯成巨大的力量,共同把大埔家鄉建設得更美好,展望未來,梅潭河是一首永遠在唱著的歌。

  • 文章旅紐雜感

    来源期刊:《長汀會訊》 第18期  作者:范啓鳳  出版时间:1998-02-01
    关键字: 新西兰政况 人间净土 气候宜人 田园牧场 闲居农耕 新西兰定居

    從台北到紐西蘭,全程八千餘公里,在這八千公里的航行途中,日觀藍天白雲,夜望銀河星月。這景象恰似一幅八千里路雲和月的太空天文星象圖。人間天堂從媒體報導得知,有人說:「紐西蘭是美麗的地方,這裡是白雲的故鄕。紐西蘭是幸運的地方,遠離戰爭和飢荒。紐西蘭是理想的地方,充滿信心和希望。紐西蘭是富足的地方,牛羊成群遍地果香。紐西蘭是友善的地方,自由民主人權高漲。紐西蘭是可愛的地方,這裡是人間天堂。」我國有一首老歌;「天上人間」(電影「茶花女」主題曲)其中部份歌詞;「樹...

  • 文章中華文化之經濟發展與前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袁宙宗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农耕文化 文化经济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士人

    一、文化特性民族所处环境对文化关系最大。中华民族其文化最早发源于北方,即今所谓黄河平原与淮河平原。迄至夏、商、周三代,始延伸至河南、山东、河北省之一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南部,尔后又渐渐扩张。其原因是远古时期,地球上发生浩瀚无垠的洪水之灾,东方至夏而始消退,平原之区,由于红沙淤积,成为肥沃之沙质壤土,适于农耕,先民遂于是区拓展农业,故中华文化属于农耕文化。人类文化种类大别约为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地带而有草原者

  • 文章西非之行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6期  作者:水新猷 出版时间:1968-10-01
    关键字: 外交部非洲考察团 非洲法语系统国家 非洲水利工程 人道主义援助 农耕队

    笔者奉派于本(五十七)年五月十五日随外交部非洲考察团赴西非法语国家访问,历时两月,足迹遍喀麦隆、多哥、金夏沙市刚果、査德、达荷美、象牙海岸、上伏塔、尼日及中非共和国,在旅行途中因换乘班机,在奈及利亚躭搁两天,故共访问西非十个国家,其中除奈及利亚以英语为通用语言外,其余均为法语系统国家。本次访问为外交部每年例行节目之一,主要为求对农耕队之切实了解,工作进展及推动情况,有否困难,是否能设法就近解决,并与当地政府交换技术合作意见,以增进彼此间之友谊。同时亦慰问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