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集市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趕朦朧集

    来源期刊:《阜宁人》 第3期  作者:周學敬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朦胧集市 赶集 回忆

    朦朧二字頗有詩情畫意,以此爲鎭民,不知始於何時,是吾縣行政區第十三區區公所所在地,東濱射陽河與南塘河交滙,西接旱路通益林、鳳谷村,爲水陸碼頭,居民僅數百戶而已,民國肇建,曾易名爲永興集。「集」爲鄕僻之地物產交易有定期,到期買賣者由四方集於一定地點擴大交易商品,俗稱趕集,其交易貨品,百物什陳。抗戰期間旅居江西南部城鎭,市集之日稱爲「墟」,每隔三日逢墟一天,另有其他地方,也稱爲趕「場」。朦朧、東溝、益林、碩集、板湖五市鎭輪流集期,每隔四天爲集期,農曆初三、初...

  • 文章故鄕的集市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11期  作者:傅金泉  出版时间:1982-07-01
    关键字: 农产品 粮食 蔬菜 副业 集市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一向重视人民的衣食问题。所谓「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再再显示了政府施政之重点在于安定民生。其所以列农为四民之首者,自有其重视与鼓励农业生产班,藉以充裕人民食衣之作用。我国立国历取时五千年,直到满淸末年,尙未脱离此一形态,原因即在。而工商业所以一直无法得以发展,亦即肇因于此。在此种情形之下,广大的农村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上所需要之物品,既无法取之于市场,惟有采取以己之所余易己之所需方法以求解决。此乃集市所以产生之由来。故鄕

  • 文章北方的集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2期  作者:外城 出版时间:1970-02-01
    关键字: 集市 赶集 议价 卖膏药

    北方的「集」,到廣東叫「墟」,凡是出身鄕村的人,對這一定期性交易都不會陌生。住在鄕村的居民,或農或漁,或牧或樵,由於生於斯,作於斯,不能太集中居住,除了工、商爲主的城市以外,人口都散佈在鄕村中。每次囘憶到靑年時代在北方的「趕集」,那種熙熙攘攘、融融洽洽的樂趣,宛在眼前。

  • 文章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26期  作者:羅尚 出版时间:1964-10-01
    关键字: 乡场 赶场 风土习俗 农村集市 乡公所

    四川鄕場,爲地方政治,農村經濟之中心。場與場相距二三十里不等。場期分爲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每至一場,先見巍峨廟宇,諸如禹王宮,(傳爲湖廣會館)南華宮,(傳爲廣東會館)萬壽宮,(傳為江西會館)川主廟,(傳爲四川土著人會館)等。會館之來源,大槪係民族大遷徙之紀念。固定性的市場,如米市、雜糧市,棉市,與季節之菜子,花生市等,即分設在各廟內,柴市,菜市,豬市,鷄市,則分設在各廟外廣場上。每一場上,必不可少者,爲茶館,酒店,油房,漕房,染房,醋房,藥舖,紙火舖...

  • 文章豫西洛寧縣竹器手藝世代流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2期  作者:李新民 出版时间:1993-04-01
    关键字: 洛宁县 竹器 集市 手艺 竹民

    竹蓆竹簾竹椅子,竹帽竹籃竹灶籬,家家日夜忙竹器,戶戶歲歲賺錢足。河南省有三大產竹縣份,洛寧故鄕乃其中之一,位於豫省西部洛陽、盧氏之間,北連陝州、澠池,南爲伏牛山對峙之嵩縣,「竹園」多生產在洛河以南,河水可灌土壤肥沃的村鎭,出產豐富,質料佳,斑竹作家具特別漂亮,金山廟的竹子,作笛和簫更是上品,名聞全省。竹器的種類甚多,夏暑常用的竹蓆、竹簾最爲普遍,人人喜愛,竹帽(俗稱涼帽襯)更受歡迎,竹床、竹椅子、竹桌子、竹板凳、竹籃、竹框、竹簍、筷子、灶籬(撈麵用的器具...

  • 文章談趕場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9期  作者:羅尚 出版时间:1973-05-01
    关键字: 赶场 集市 日常生活 端阳场 风俗

    自从古代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相沿至于现在,云贵川地方,仍有庙前赶集,大树林内赶街的习惯。在贵州、云南,处处是狗场、猪街、羊街、靑龙场等,以地支方位命名的场与街。在两广则叫做墟,赶场叫做趁墟。吾川在荒野之地集市,已不多见。鄕场则星罗棋布,尤其水陆交通线上,所谓水旱码头。大致场与场之间,四至距离,近的十五里,中距离二十三十里,远距离不超过四十里,中间还有大小么店子之类。场有场期,按相距最近之三个场,排定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为场期,住在某场附近之农家

  • 文章連城的墟日與廟會

    来源期刊:《連聲》 第15期  作者:羅裕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集市 庙会 香菇 市场 土特产品

    集市是中国传统的农村贸易的自发组织,是群众、商贾买卖、物资交流、集散的场地。俗称「墟日」。我邑县城溯自绍兴五年(西历一一三五年)筑土城三百丈,墟设土城外。明正德九年(西历一五一四年)改筑砖城七百七十丈,有大小城门六座,墟场仍在城郊四门外,在县城已具格局后,于清顺治七年(西历一六五〇年)移墟入城。从此各乡先后设墟集市,沿袭至今。赶集(俗称赴墟)规模较大的,全县有六个乡镇:一、城关墟场。清初,城关有街道二十三条,店舖数十间,商贾云集,集市形成。当时集市规划

  • 文章夢歸故鄕憶趕市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6卷 第12期  作者:謝震 出版时间:1974-12-30
    关键字: 赶市 集市 风土习俗 故乡回忆

    脸孔红胀到耳根,似气非气的,一面吐口水表示厌恶,一面嘴里叽哩咕噜骂着:「讨厌鬼,要死囉!」引得这些家伙拍手哈哈大笑。显示四十年代前的民间,过着那升平、朴实、安逸的岁月!追溯往昔,使人梦驰神往。以上曾提及,北方与西南各省民间的习俗,因笔者在抗战期间,先后于川陕滇黔服务,故此深知当地民间集市的实况与故鄕赶市一样。自三十八年大陆沦陷后,笔者于徬徨无依下,忍痛肩起扁担偕妻加入赶市的行列,挣扎至四十年九月间,以金蝉脱壳之计,冒死趁松门鎭赶市之日,溜至古塘承姨父蔡继堂

  • 文章故鄉廟會——節場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85期  作者:張之元  出版时间:1992-07-10
    关键字: 庙会 节场 集市贸易 武进 日期

    会」或「行会」。)所到之处,农家均设香案供品,焚香顶礼膜拜,以求神明降福。在出巡行列中,除按古时官场的全副仪仗外,还有舞龙、舞狮、走旱船、(家鄕称「荡湖船」)踩高跷、云车、武术等传统民间节目的演出,一应俱全,载歌载舞,争奇斗艳,一路上锣鼓喧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鄕间庙会之日,一大清早便开展集市贸易,俗称「集场」。于是小鎭上商贾云集,狭窄的街道,两旁摊贩林立,货物遍地,周遭方圆数十里范围内各村鄕民,都纷纷拥向「集场」,有的顺便带一些土产品或小农具、种子来集市

  • 文章往日我國農村的交易方式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5卷 第7期  作者:奚明遠 出版时间:1993-07-10
    关键字: 农村 农村交易方式 交通运输 流动商贩 集市 杂货店 货币

    在我國過去的農村社會中,由於交通運輸不像今天這樣的便捷,主要的交通方法是步行,主要的運輸方法是挑擔,多數小村莊根本沒有商店,大一點的村子縱有商店,由於進貨困難,貨品的種類也極有限,於是就有了定期買賣的市集,流動叫賣的肩販,以通有無。山村的小雜貨店在我家所在的那個約三平方公里的山谷中,共有十一個村莊,約共四百個煙竈(亦卽四百戶),我的村子最大,也只有一百八十個煙竈。除我的村中有一小型的商店之外,其餘村子皆無商店。這主要是因爲在往日的農村中,每家絕大部分的日...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