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雄黄酒共返回1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端陽話舊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7期  作者:宏仁 出版时间:1980-07-01
    关键字: 屈原 端午 节日 卫生 雄黄酒

    农村的人深信不疑。这便是「神道设敎」、「化民成俗」的功效。利用神话传说来推行社会敎育,意义颇为深长,如果以现代的眼光来衡量它,正所谓「迷信」、「陋习」,此乃是不合科学精神的。天中五端:习俗相传,端午节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山丹等五种药植物,挂在房中,或焚烟驱除蚊蝇毒虫,可以防止传染病。雄黄酒:端阳飮雄黄酒,习俗来源很久,用雄黄粉和蒲根冲酒,飮后并可给小孩子在手心、脚心、额上抹一点,用朱砂酒代替也可以,都有去暑解毒之功效,但雄黄酒本身毒性很烈,飮用时

  • 文章端午話鍾馗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52期  作者:吳人  出版时间:1982-06-20
    关键字: 端午 钟馗 故乡 艾草 雄黄酒

    相传农历五月是毒月,五月初五端午日是个禁忌的日子,家家户户在大门上插上艾虎蒲剑,用药草燃烧烟薰室内,飮雄黄酒,还用雄黄在小儿的额上画一王字作老虎形,妇女以彩色金纸剪成小虎贴在艾叶上作为发饰,用以避邪驱鬼,其实这都是古人以炎夏快到,做的消毒防疫的运动。除上述情形之外,端午节还要悬挂钟馗像以驱邪鎭宅。钟馗的神话考据,按宋钱塘沈括梦溪补笔略谈里的记载是这样:「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明皇开元,讲武骊山,还宫,店作将逾月,巫医不能治,忽一夕,梦二

  • 文章端陽雜談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48期  作者:二泉居士  出版时间:1990-06-20
    关键字: 端午节 屈原 曹娥 雄黄酒

    甬江上游日曹娥江,并为立祠。俗传唐进士钟馗死为阴府判官,于端午嫁妹,妖鬼毕至,钟馗遂捉鬼食之,于是世人遂于端午悬挂钟馗像以驱邪。端阳节,亦名娃娃节,俗于五月一日起,男女小孩都着新装、新衣、新帽、新鞋,谓之醉百脚,可免毒虫之侵害,又系彩丝于项,于腕,以避邪祟,意为鬼怪之物。惧彩丝而不敢近身,皆退避。飮雄黄酒,能杀蛇虫,以雄黄和酒飮之,可避毒蛇之害,俗传许仙之妻为白蛇精,强飮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形。现在舞台上每于端午节演白蛇传剧本,但此事不见正史,不足采信。焚艾草以

  • 文章端陽閒話

    来源期刊:《陕西文獻》 第26期  作者:區少雲  出版时间:1976-07-15
    关键字: 风土习俗 端午节 粽子 雄黄酒 屈原

    千顷万顷一啖,居腹箪壶便便。几辈文穷难送,输君饱食安眠。」惟此,钟馗有无其事,不过是椿子虚官司而已。雄黄酒端午节日,有以雄黄酒解驱蛇虺诸毒者,此风由来甚古。雄黄本是鑛物,含有三硫二砷(As2S3)成分,能溶于苛性钾液及硝酸。古俗多于节日,以雄黄沥酒涂于小儿身额,要以驱邪解瘴。淸嘉录云:「五月五日硏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月合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余酒染额胸手足心,无虺蚊之患,又以酒洒门窗

  • 文章端午節——簡介酉陽及其隣近地區民情風俗之二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第1卷 第4期  作者:楊烈偉  出版时间:1985-09-20
    关键字: 酉阳 端午节 风俗 艾蒿 雄黄酒 粽子

    我们那里过端午节,简单而隆重;早晨,在前、后门上揷挂艾蒿、菖蒲,并挂菖藤及金银花;中午,吃雄黄酒,吃粽子、烧艾火;晚间,烧一大锅洗澡水,内放些艾蒿、菖蒲、和金银花,全家大小洗一个澡。艾蒿是治疗小病的偏方,还可以制成火把,作为晚间照明之用,乃农村必备之物,所以大多数人家都种了艾蒿、菖蒲和金银花是野生植物,菖蒲生长在低洼地、或池塘边,金银花生长在山边,或园地周围;这两种植物,不需征得物主同意,任何人均可随意采用。吃雄黄酒是将雄黄渗入酒中调匀后喝;雄黄是药材

  • 文章晉台兩地的端午節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82期  作者:寒勁 出版时间:2013-07-01
    关键字: 端午节 粽子 艾草 雄黄酒 传说故事

    上,也是山西端午特色之一。至于菖蒲、艾草晋台两地都有,台湾只是买来一束束的菖蒲、艾草、挂在门上避邪;在山西南部有些县将艾草编成虎形,称艾虎;扎成人形,称艾人,也挂在门口驱邪。说到雄黄酒,端节晋台两地用法差不多,如用雄黄酒在孩童额头画个「王」字,希望小孩健康长寿。在山西端节有母亲用筷子蘸雄黄酒在孩子耳、鼻、肚脐等处点一下,认为可以防蛇、蝎、蜈蚣、蛐蜒等五毒;至于雄黄酒大人要在端午喝几杯,但台湾现在以雄黄酒有害健康,劝导人民少用。端午赛龙舟在台湾甚为盛行

  • 文章端節防疫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9卷 第7期  作者:夏生 出版时间:1977-07-06
    关键字: 端午节 防疫 五毒丛生 菖蒲 雄黄酒

    之风稍晚,但是早在周代,人们已经知道采食菖蒲那又白又肥的根,生噉甘脆,相传周文王最好食此。至于用菖蒲的根泡酒或者把根切成碎屑和酒而飮,则始见于宋朝吕希哲的岁时杂记。道敎的道藏经菖蒲传中记载菖蒲为水草之精英,神仙的灵药,经过捣筛,和以糯米粥、热蜜提炼成丸,久食之不但可以消食、除痰、骨髓充、颜色泽、白发黑、落齿更生,更可以成仙得道,寇天师是也。此说虽属无稽之谈,惟可见前人对菖蒲之重视。酒,在端午节是不可少的飮料。宋时就有『设蒲觞,磨雄黄酒飮之』的习俗。到了明代

  • 文章端午後言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6期  作者:毛一波 出版时间:1970-08-01
    关键字: 端午节 天中节 菖蒲艾草 雄黄酒 杨万里

    脂粉亦季新。长丝表良节,命缕应嘉辰。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含娇起斜盼,歛笑动微嗔。献珰依洛浦,怀珮似江滨。需待恩光接,中夜奉衣巾。」唐代的杜甫,有端午日赐衣诗,宋代杨万里有端午独酌,元代张宪有端午词。而明淸之间,诗人咏此亦不少。民国荣县赵尧生亦有端午词,提到「菖蒲花开,彩舟龙舞」。家鄕富顺自流井一带,在端午日,家家户户无不悬挂菖蒲艾草、包粽子、吃苋茶、饮雄黄酒,又以之泼浇壁及墙下,为小孩额上写一王字。并割肉一小方,大蒜几颗,抹雄黄酒

  • 文章端陽佳節話家鄕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卷 第5期  作者:陳載道 出版时间:1971-05-30
    关键字: 公祭 宝剑 雄黄酒 香珠 姻亲 端午节

    家家户户以菖蒲制成寳剑,曰:菖蒲剑,以红纸束艾叶,其形如旗,曰:艾旗,分悬门口两旁,门楣当中,则贴黄纸朱书灵符,中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边书:「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斩剑千邪」。全家须喝高粱与雄黄所调之雄黄酒,小孩不能喝者,则涂于额中及耳鼻口窍等处,以为暑秋两季,不为遭受毒虫之害。而室中床下与幽暗之处,遍洒雄黄酒,并燃艾、蒿、苍术、白芷等撮合剂,以驱害虫。中老之人,都佩香珠,妇女、幼孩则佩香囊(俗称香袋),以辟秽气,且成为不成礼之馈赠重要物品

  • 文章永嘉端節的習俗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4卷 第6期  作者:繆伯華 出版时间:1982-06-06
    关键字: 端午节 永嘉 吃粽子 草头 雄黄酒

    一年容易又屆端陽,端陽卽是端午,日子係在農曆五月初五,所以亦稱爲重五或重午,與九月九稱重九或重陽是同樣道理。吾國幅員雖甚廣袤,而各地民間的端午節習俗,是大致相同,惟吾邑永嘉有一些特殊情形,玆將個人所記分別報導如下:永嘉居民一到端午,一家大小早晨都以草頭煮湯洗臉,草頭係一種蓼科植物,據說有消毒作用。早餐完要喫粽子與鴨蛋或鷄蛋,粽子叫做灰湯粽,先將粽子於灰湯中浸過二三小時,然後煮熟。灰湯是用早稻稈燒成灰,後以開水澆淋,卽會發生碱性。粽子用灰湯浸過,非僅喫時有...

共15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