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道庙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開漳聖王護國安民武德真經》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4卷 第3期  作者:中華僑聯總會 出版时间:2012-07-01
    关键字: 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武德真经》 诵经

    ,就一定有经,经诵梵唱声飘扬在庙宇中才是信仰的极致。开漳圣王属于道庙,但与佛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交融,尤其许多信徒是佛不分,既崇佛也信,因此许多道庙也诵佛经。开漳圣王也一样,但比较奇特的是,开漳圣王一般还诵开漳圣王自己独有的经。开漳圣王的经,称为:《开漳圣王武德真经》。许是当初移民识字不多,也未带经书文本到台湾,只凭记忆诵唸,一传再传难免错漏,因此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公案。原经传授错漏太多,圣王不悦,降旨重修道庙通常都有扶鸾问神

  • 文章无锡泰伯全真教士捉痴鬼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86期  作者:崇安散人  出版时间:1976-12-20
    关键字: 无锡 泰伯 全真教 道士 捉痴鬼

    泰伯庙道士的降妖捉鬼,大陆陷匪前,在家鄕常常听到,那种不可思议的奇蹟,眞是令人难以置信。有人说在这太空时代,不应相信这种不科学的迷信事;有人说并非不科学,只是目前的物质科学还没有把它的理证明出来,不知二说孰是?—编者—

  • 文章關公史話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9期  作者:毅振 出版时间:1997-01-01
    关键字: 关羽 历代封赠 儒释道三教 解州关帝庙 麻沸散

    绥靖”二字,并御书“万世人极”匾额,同治加封“翊赞”二字,光绪加封“宣德”二字。并敕全国府县建,春秋虔诚致祭。关圣帝君,即民间俗称的“关公”、“关帝爷”,原为儒家所敬仰,逐渐成为民间信仰,军人奉为武神,商人敬为财神,而儒家尊之为圣,佛教崇为护法,教称为协天大帝,主察人间善恶。我国民间宗教自汉以来,渐渐融合儒、释、三而为一的民间信仰。然而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如妈祖属于教,孔子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当清楚。但是

  • 文章霞海城隍——同安人的守護神

    来源期刊:《同安》 第49期  作者:邵培坪  出版时间:1994-11-01
    关键字: 城隍庙 福建同安 道光元年 守护神 陈金绒

    台北稻江霞海城隍,俗称霞海城隍,或城隍爷,系于清光元年(一八二一年),由福建同安人氏陈金绒奉请同安县临海门城隍爷老祖霞海城隍金身来台,初奉祀于艋舺八甲庄(现万华前警察学校附近)之金同利糕饼舖内,为陈氏家族奉祀之神祇,由于城隍爷灵应庇佑,生意日益兴隆,其后,附近居民亦不时前往膜拜供奉,基于实际需要,建奉祀之议乃应运而兴,各地居民踊跃捐输,终于八甲庄内完成建之举。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艋舺地区发生激烈械斗,俗称「顶下郊拼」,系当时居住于顶郊之三

  • 文章王婆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59期  出版时间:1971-02-02
    关键字: 河洑山 王婆 酿酒 道士 泉水 民间传说

    江西省河洑山,山下有座王婆,不知是那一个朝代建造的。相传下来,王婆其人以酿酒为业。有一士常往来王婆家,每次要酒吃,王婆就给他酒。累积起来已经是数百壸酒,士从未出过钱,王婆也不去和他计较。一天士向王婆说:「我飮了很多酒,没钱付帐,让我替你挖口井吧。」井掘成后,泉水涌出,全是好酒,士向王婆说:「就拿这个报答你不收酒钱的恩惠吧!」说完就走了。王婆从此不酿酒,就用井里的酒卖酤酒的人,味比陈年美酒还要好,顾客接踵而至,门庭若市。过了三年,赚了不少钱,王

  • 文章天仙庙经济收支结构索解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7卷 第2期  作者:喬培華 出版时间:1995-04-01
    关键字: 天仙 经济 地方宗教 河南省

    天仙庙道是河南省西部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秘密敎门组织。天仙庙道有着浓厚的宗敎色彩,严密的内部组织,神祕的巫咒法术,严格的规戒律。它以一八四四年创立,到一九五三年被取缔,共存在一一〇年。天仙庙道之所以能够存在一个世纪之久,除成员信仰笃实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有着经常性的经济来源,从而形成其赖以存延的物质基础。天仙庙道作为一个意向明确的社会群体,为实现其职能,就必须经常性地担负起抵御土匪、对抗官兵等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就需要庞大的经费开支

  • 文章古豐鈎沈(四)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31期  作者:閻振興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十里庙 龙雾桥 狗肉 丰县 历史故事 传说 汉高祖 张道陵 道教

    十里释疑十里位于丰城东南,是孙楼乡的一个自然村。究其十里的来历,那得从明朝说起。明崇帧年间:为了加强丰县与徐州的联系,官府动用民工,从丰县到徐州修了一条官,为了接送上级官员和传递文书,在距县衙门正好十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凉亭和供官员们休息的三间房子,当时叫十里长亭。由于交通便利,商贾较多,一些农户便在此烧茶卖水,并有饭铺、旅店,吸引了不少顾客。清朝初年,迁居到此的农户愈来愈多,并慢慢形成了村落。清光绪年间,此地瘟疫流行,因缺医少药,患者十有八九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