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花鼓戏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花鼓戏初探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51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79-04-10
    关键字: 花鼓戏 戏词

    花鼓戏,虽也在城市演出,但多半行之于鄕村,以 野台戏」形态与人相见。每个地方,但有花鼓戏演出,总是极得雅俗共赏的情趣。其特色之一,乃因戏词便于随口唸唱拉长了调调儿,得人帮腔,而一唱百和,达到劳者自歌的境界。论者常有感叹,说中国人是世界上顶不会唱歌的民族,这话乍听来,似乎不错;但我们如果不忽视南北各地方的老百姓,却喜欢独唱或合唱他本鄕本土的地方戏曲,还有小调,山歌乃至儿歌,那麽,这番感叹就不能不加以修改了。人生,管他智愚贵贱,毕竟要歌唱的,或为欢乐,或是

  • 文章湖南花鼓戲考源硏究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第3卷 第1期  作者:王仕軍  出版时间:1986-12-12
    关键字: 湖南 花鼓戏 源流 考略

    湖南花鼓戏,究竟启源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是代远年湮,时隔太久,同时坊间又鲜史实可资稽考。不过,最近我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蒐获到一段可信程度极高的传闻,经我针对目前倡行花鼓的一切动态,深入检讨,反复印证,发现传言的种种切切,在在吻合实情,处处符合逻辑,所以我敢断言,这个弥足珍贵的资料,确是花鼓沿革的眞正史实,足供对花鼓有硏究兴趣的鄕亲同好,鉴识参考。据说远在明末淸初时代,衡阳某个鄕剧团的一位刘姓大花脸,为人豪放仗义,头脑灵活,但也寡人有疾

  • 文章天沔花鼓戏的道具和服装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07期  作者:劉作忠  出版时间:1993-04-10
    关键字: 天沔花鼓戏 花鼓戏服装 花鼓戏道具

    六根高杆,搭成舞台,用帘子隔成后台,称为『六根竿』,多在迎神、赛会、祝寿、贺喜时演出,被称为『神戏』、『灯戏』、『会戏』。由于演出的是天门、沔阳的小调,道白又是以天门沔阳一带的口音标准,因此习惯称『天沔花鼓』。尽管天沔花鼓戏既有浓郁的鄕土色彩和民间生活气息,为平民所喜爱,然而官府却视为『淫戏』予以禁演。民国初年,天沔花鼓戏一度并入汉口大戏台,很受欢迎,终因不堪官吏的歧视而重返鄕村。在长期的流离中,各戏班为维持生计,不得不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作服装和道具

  • 文章花鼓長聯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53期  作者:吳重餘  出版时间:1979-10-10
    关键字: 花鼓戏对联 诗词

    自民国三十七年,离开故鄕—大冶,三十一年来,除了三十八年初夏,在台中干城营房,看过一次花鼓戏(当时我们部队的湖北人多,自演自看)之外,几乎没有听人提起过了。昨天欣见湖北文献五十一期,朱介凡和王心健二鄕长的「花鼓戏初探」和「花鼓戏」,使我想起以「花」「鼓」为题的一副对联了。据说:民前一年,武昌革命后,黎元洪为了庆祝起义成功,特在西厂口,搭起台来唱花鼓戏(在我们家鄕,常有喜事唱戏的,也有以戏许愿,如家中有人生病,则向菩萨祷告,「若保佑某某病愈,就请花鼓戏

  • 文章故鄉的戲典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4期  作者:王文明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梆子戏 花鼓戏 渔鼓 洋琴 昆曲

    、「王大娘补缸」等一男一女打情骂俏逗乐子的戏曲。每演唱到精彩紧张的当儿,便停下来请观众赏钱。演员都是些庄稼汉,打花鼓只是副业,抽暇出来赚几文以贴补家用。就因为花鼓戏的言词不雅,表情轻佻,较为保守的村鎭,不准去演唱,老门旧户也不让子弟妇女去看。有时花鼓戏也登台演唱,都是由地方或私人出钱邀请,起会或还愿的,演员的态度与唱腔便郑重起来。多半是演唱「秦雪梅吊孝」、「梁山伯与祝英台」、「打蛮船」等正派的戏,哭哭啼啼的赚取鄕下人的眼泪。提起花鼓戏,就使人有伤风败俗的感觉

  • 文章湖北戲曲概述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8期  作者:王肇翰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湖北 戏曲 花鼓戏 大筒腔戏

    年〈沔阳州志〉)娱情乐业的花鼓腔,采茶调,成为受灾人求生的手段。于是「沿门花鼓」、「地花鼓」、「架子花鼓」,直到登台扮角演唱的「拖平台花鼓」。一步步纪录了由曲艺演唱,发展到花鼓戏和采茶戏的过程,有两个连江大湖区易患洪灾,东为黄梅,西为沔阳、洪湖,灾民众多,逃荒经常,灾民演唱把花鼓戏推向成熟。迅速向毗邻地区及交通线流传。影向所至,各地的民间小戏,歌舞演唱,也都很快形成了采茶戏,花鼓戏。约于嘉庆、道光年间,四大版块上的采茶、花鼓戏略己形成;鄂东南路以黄梅采茶戏为代表

  • 文章湖南花鼓戏在台湾能否延续发展之探讨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第1卷 第1、2期  作者:王仕軍  出版时间:1985-03-20
    关键字: 湖南花鼓戏 在台延续 推广发展 问题探讨

    亲,共同努力、设法力挽花鼓戯频临绝根的厄运!则亡羊补牢,尙不为晚。花鼓戏的囘味上了年岁的鄕亲们,请闭目沉思,让我们来追忆一下昔日少年时期在家鄕看花鼓演出的情景:首先,是一个例行的「开台」锣鼓牌子,接着就是由唢呐导引的「閙台子」,化装滑稽引人一见发噱的三花子,随着锣鼓,在台上欲进又退,左摇右幌,踩着轻快优美胜过摇滚舞的跷步,口中配合唢呐的「台子」调,有一句没一句,高一声低一声,抑扬顿挫既唱且舞,乖乖!那春雷急雨,快速而有节奏的「閙台子」锣鼓牌子,高亢嘹亮韵板

  • 文章湖南花鼓歌劇的觀感與建議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4卷 第2期  作者:龍梅質 出版时间:1976-04-15
    关键字: 湖南花鼓戏 唱词 题材 表情动作 风土习俗

    前承向诚先生伉俪邀我到中山堂看了一场湘剧,(湖南地方花鼓戏),至感愉快!揭幕时聆听曾约农先生致词。曾先生是淸代中兴名臣曾湘鄕之后,其文章道德,不但当今士林所推重,亦为社会上一般人士所景仰!他说:花鼓是湖南的地方戏,湖南为礼义之邦,要有地方戏来表达湖南的文物和文化,相信今日湖南人听了花鼓之后,都有思鄕之念。他这段致词,眞是语重心长。自从大陆被**窃据后,我们来到台湾复兴基地,每个人虽有光复大陆的意志,但平日也许有闷闷不乐之感,观看花鼓戏后,鄕音鄕色,恍惚

  • 文章花鼓經(道白劇本)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4卷 第2期  作者:鄒覺民 出版时间:1976-04-15
    关键字: 湖南花鼓戏 花鼓经 笔墨戏剧 风土习俗

    編者按:湘潭鄒覺民先生對花鼓最有硏究,他在今年看過幾場演出後,對演出的聲樂,演出的袍服、蹺路、台步等,都提有改進意見;尤鑒於粉墨登場時缺乏道白詞,爲美中不足,特新編這篇「花鼓經」,以供演員採用,增加花鼓的生動情趣。從這篇道白中,把花鼓的源本、種類、錦句、小調名稱等,都很簡要的介紹,一目了然,彌足珍貴。他並擬接續將各種小調一一改寫,特先將此篇刋出,以饗同好。

  • 文章寧波灘簧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9期  作者:湯康雄 出版时间:1967-10-01
    关键字: 宁波滩簧 花鼓戏 中国传统曲艺 地方风俗 思乡之情

    宁波滩簧,简称甬滩,一名「串客」,又名「的笃戏」或「花鼓戏」,上海娱乐界则称为「四明文戏」。甬滩在游艺场中的地位,虽不能同后来居上——「越剧」相提并论,然与「申曲」「苏滩」,可称并驾齐驱,盖各处地方戏自有同鄕人士偏爱欣赏,异曲同工,各有千秋也。甬滩盛行在淸末民初之际,发源地根据传说,乃邻县诸曁、嵊县的鄕村中。始作俑者,为鄕村农民,他们于秋收之后,无所事事,集合喜欢哼哼小调的工人,将古今民间新闻,信口编成俚俗小曲,配以鼓板胡琴,在村中演唱消遣。之后,渐渐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