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碑文共返回2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清代通乡公碑文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郭善惠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清代碑文 通乡公碑文 碑文释读 历史资料

    一九八四年冬,大埔县百侯镇在扩宽街道的施工中,挖掘出一块清皇朝乾隆十八年(公元一七五三年)立的《通乡公碑》。该埤长一百一十九厘米,宽四十七厘米,碑文四百四十五字。该碑现收藏于大埔县档案馆。碑文内容详细刻记了当时大埔县百侯乡民为维护市场上的公平交易秩序而公立的斗、秤和集市管理的条文、乡规、民约。它的发现,为我们今天研究清代集市贸易管理提供了极好的历史资料,现将公碑全文影印刊出,以飨读者。反应清代市场管理情况的《通乡公碑》全文:法言云:一闹之市,必立之平,矧

  • 文章鄉賢劉鴻翺重修臺南夫子廟遺跡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0卷 第3期  作者:劉子交  出版时间:1984-12-20
    关键字: 刘鸿翱 重修台南夫子庙 碑文 乡贤事迹

    先賢劉鴻翺,字次白,山東濰縣人,嘉慶十四年己巳恩科進士,累遷廣東南韶連道。道光十三年癸巳秋調任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倡修孔廟,議置祭器,謀添樂器,粲然大備,並撰文刋碑記之。碑存臺南市孔子廟明倫堂前之右牆,乃我齊魯先賢宦臺治績之永恒記載,洵爲珍貴之遺跡,爰爲之錄,用彰前賢潛德之幽光。刋立已近百五十年,碑文風化剝落,略呈模糊,抄錄容或有誤,尙乞讀者指正!臺灣府學重修夫子廟並祭器樂器記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夫子也,無論中國尊之,四夷八荒莫不尊之。臺灣僻處...

  • 文章孟孝琚碑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9期  作者:楊鵬 出版时间:1999-12-25
    关键字: 孟孝琚 孟孝琚碑 形态 碑文 价值

    孟孝琚碑(又称孟琁碑。琁为其名,孝琚其字,故有两称。)于清代光绪二十七年夏五月(公元一九〇一年)在昭通城南的白泥井出土。此碑上段缺失,残高一·三三米,宽〇·九六米。碑文共十五行,直行右起,每行残存二十一字,第十三行残石空白无字,共存二六〇字。字体为隶书,结体方整,浑朴遒劲,在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云南百字以上最早的一块古碑。原碑边侧右刻龙形画,左刻虎形画,残碑下脚有龟蛇纹样。在历史文物中,字与画,是具有同等价値的。碑文如下:「(惟永寿二年岁在)丙申,月

  • 文章豫省文史參考資料新記三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7期  作者:陳祚龍 出版时间:1974-07-25
    关键字: 吕坤 好人歌 嵩岳寺 会善寺 碑文

    说盗。日在却来归。寻思也大好。我劝世间人。但依严父敎。君子有固穷。小人贫窃盗。三乞胜一偸。寻思也大好。酒后触迕人。不知有亲老。过后却来归。好个燃懅懊。记取严父言。寻思也大好。二、登封嵩岳寺的大证禅师碑就在金石萃编(卷九十五)之中,王昶实际已将唐代王缙所撰的「大证禅师碑」加以收载。此碑文字固属漶漫阙脱甚多,但幸文苑英华所刋的碑文,可资我们去作「校补」。由于此碑所包括的一些「消息」,既可用作考窍大证禅师昙眞的行谊,王缙的事佛【参看拙作「云楼简策」(原载

  • 文章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7期  作者:·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 出版时间:1998-01-03
    关键字: 碑文 纪念碑 张伯苓 杜甫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之變,爲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爲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爲時五十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于我國家者,至於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瀋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于平津,此三校實爲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于湖南,合組爲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

  • 文章康定之七筆鈎石碑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46期  作者:廣聞 出版时间:1966-06-01
    关键字: 康定 《七笔勾》 碑文 民情风俗

    康定俗名打箭鑪,相傳諸葛武侯南征,曾遣將軍郭達起鑪鑄箭於此,故名。康定城北關內有郭將軍廟,東關內馬市街有諸葛武侯祠,中有果親王之七筆鈎石碑。碑詞雖係諧謔之作,有失忠厚;然於當地民情風俗,亦不無參考價値。其詞如次:萬里遨遊,西出鑪關天盡頭。山徑雄而陡,水惡聲似吼。四月柳條抽,花無錦繡;惟有狂風,不論昏合畫。因此把萬紫千紅一筆鈎。(詠景物)出入驊騮,慣做君家萬戶侯。世代承恩厚,頂戴兒孫有。凌閣著勛猷,榮華已够;何必執經,去向文場走。因此把金榜題名一筆鈎。(詠...

  • 文章八寶宮陸軍第七十三師抗戰陣亡烈士紀念碑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6期  作者:韓臨選 出版时间:2000-07-01
    关键字: 抗日烈士纪念碑 碑文 抗日战争

    涵容宇宙、华胄神明、秉彝独厚。取义成仁、罔恤生死。抑抗强扶弱,非关利己。历史传统,文化熏浴、皇皇大邦、宁甘荼毒、师直为壮。理凭力伸,乃张圣战,辟易强邻、懿钦壮士、形逝神存、其忠贞不泯,与黄华岗之烈,四行仓库之壮,华灵庙(鄕宁县)之勇,蔚为中华之国魂。陆军第十三集团总司令部中校秘书赵东藩撰。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勒石。以上为八宝宫陆军七十三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文。时将六十年,泥横残篆碑犹在,特录之以纪忠烈,以励来兹。注:第七十三师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 文章華靈廟二十四壯士殉國紀念碑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6期  作者:韓臨選 出版时间:2000-07-01
    关键字: 华灵庙 纪念碑 碑文 抗日殉国

    前言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六月七日,日军四百余人,欲夺取我鄕宁县关王庙鄕之华灵庙运输补给要道,并在新麦收割后计画抢粮,断我吕梁山军民食粮。时我三十七师第十三团三管八连连长彭永祥,察知情况危急,亲自组织敢死队三十人,每人携带手榴弹数枚,以“活炸弹”命名,决心乘敌人冒险进攻之前,施以奇袭,任务完成,有六人负伤后退,其余二十四人皆壮烈牺牲。中央从优抚恤,并准入祀原籍抗战将士忠烈祠,其事迹予以表扬。而当地士民于其成仁之所,立石纪念,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撰书碑文

  • 文章李世民與晉祠唐碑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8期  作者:牛利群 出版时间:2006-07-01
    关键字: 李世民 晋祠唐碑 行书碑文

    怒,四海腾波。李渊顺天应人,从太原起兵得到八方的拥护,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唐王朝的大业。最后,他论唐室的政权,固然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而兴旺发达,确是神功。为此立碑刻铭,感谢唐叔虞神恩保护,结尾并祝「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用来期望唐朝政权万代永存。《晋祠之铭并序》碑开创了我国行书碑文之先河。它的书法艺术,是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杰作。书法遒劲有力,变化多端,气韵流畅,其中的三十八个「之」字,千姿百态,形体各异,笔势飞逸洒脱,加之刻工精细

  • 文章清代的鄕規民約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藍巨案 劉培德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清代 乡规民约 大埔县 碑文 《合乡禁碑》

    大埔县大麻鎭恭洲村敬里,村中心有一老戏台,每年元宵、中秋,村人聚集于此祈福酬神演大戏。戏台坪旁边是条石板古道,石坎墙上至今仍嵌著一块古碑。古碑下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似为行人诉说著历史。笔者春游至此,经将古碑文抄录,提供共赏。古碑为花岗巖即麻石板细磨,字为阴刻,清晰可读。石碑高一百公分,宽五十公分。石碑从右至左有《合乡禁碑》四字略大。碑文十四行,每行十至十二字不等,为从右至左竖写。末行署『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中秋合乡立石』十五字。全碑文于下:合乡棑碑公洲乐昌

共27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