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登高共返回2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陽羨秋憶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1卷 第22期  作者:道鎔  出版时间:1964-10-25
    关键字: 阳羡 中秋 登高

    昆曲的,那天都争着到「瀛园」去露一手。重九登高数龙池岁往月来,到了九月九日,就是「重九」日,俗称「重阳节」。国民政府于十九年虽定阳历九月九日为「重九节」,废重阳之称,但习俗仍重视「重阳」。重阳登高,确是秋季旅行的大好辰光。应时食品有「重阳糕」,糕上还揷着小旗,不过这个节日,到了近年,仅是「虚应故事」而已。登高的地方,近城大都去南山的南岳寺,远些则去张渚的龙池山,民初我在和桥彭中读书的时候,曾远足到过龙池。龙池道上,虬松成林,松涛起处,使人心胸为之一畅。满山

  • 文章家園戀曲

    来源期刊:《闽聲》 第47期  作者:大章 出版时间:1971-09-30
    关键字: 登高 重阳节 恋曲 夕阳

    忆儿时乐事:九月九登高这一天,万头攒动,从早到晚拥挤得几乎走不动,有的幼小孩子,干脆就骑在大人的肩膀上,居高临下,一路上东瞧西看,多么地惬意!孩子们在这一天,多多少少也都得到一两件心爱的玩具,登高后将近黄昏,心满意足,欢天喜地的囘来。这时幼小的孩子,其典型的扮相是这样子的,头戴纸制状元帽,眼挂一付细小眼镜,嘴巴上也挂着一撮红(黑)胡子;一手提把关老爷的靑龙偃月大刀(木制),一手却拿着丈把长的猴蔗,在啃着。或是一手牵着几个轻汽球,一手拿着小喇叭,在拚命地吹

  • 文章每年重九之日各方人士云集登高

    来源期刊:《闽聲》 第26期  出版时间:1968-10-15
    关键字: 重九 登高 大庙山 操场

    所以每年重九之日,各方人士云集,大庙山、龙岭顶、海防前一带,登高者,络绎不绝。嗣凸石之处改为私立福商小学大操场,但此亭仍保留,每年「登高」者仍如故。在「登高」节目之外,还有购买玩具,因每年此日多是成人们率带小孩前来登高,如此,摊贩即玩具应运而生,是日集福州所有玩具摊贩,均赶集来此,相率占领摊位,趁此机会捞他一票。所以登高后,例须购买玩具带囘。此外还有登高粿,粿上揷各色小旗,迎风飘扬,五颜六色蔚为奇观,所以每年此日也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日子。今日家鄕,匪骑纵横

  • 文章乙酉年重阳登高乐无涯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42期  作者:王伯年  出版时间:2005-08-30
    关键字: 重阳节 登高 抒情 敬老

    秋高气爽好风光,你文我武名更扬,含饴弄孙天伦乐,玉桂绽放满园香。寒风习习透凉意,百岁人瑞不老仙!高歌同飮三杯酒,九月初九是重阳!少壮打拼天下闯,成家立业子孙旺,敬老尊贤老人节,登高欢畅醉一场。花开花落催人老,岁岁重九步步高!老骥伏枥志弥坚,清风邀呤白头章!

  • 文章福州的大廟山全閩第一江山

    来源期刊:《闽聲》 第26期  作者:麟靑 出版时间:1968-10-15
    关键字: 登高 大庙山 重阳 龙井

    登高」,本来「登高」自古相传,乃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但是大庙山山并不高,而我们福州鄕人把「登高」并不是视之为「避灾」,其意义乃「登高」高升,或不论小孩子以至成人身体太矮者,一上大庙山登高,似能使之变为身长加高之意思。因为,大庙山有登高亭之建,在山之顶,亭中有一巨半圆形巨石,凸出地面,是日到了山顶,必上凸石一踏,即表示「登高」,象征一年之中能万事如意,平安过日,所以每于重阳之日,人人争先恐后,竞登此石,以招吉祥。

  • 文章锡山登高最难忘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4期  作者:胡爲  出版时间:1971-10-20
    关键字: 锡山登高 龙光寺 重阳节

    故鄕人士,在重九那天,都有登高之擧,笔者在家时,每逢重九,除非满城风雨,也一定要和内子及邻人相偕登高,效桓景作避灾之擧,邻人都登惠山,我和内子则登锡山,因为惠山峻峭,爬登甚累,锡山高仅惠山之半,由斜坡走上,不甚费力。登上锡山山顶后,就在龙光寺中龙光塔下,徘徊一囘,再到寺前的定心泉畔,略坐片刻,最后去右边的石浪庵盘桓一番,然后信步下山,将是夕阳西下的时分,走过五里街进西门,已是万家灯火时了。锡山登高,为笔者在家时历年旧例,陷匪以后,避祸来台,转瞬已二十三

  • 文章佳節閒話——重陽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39期  作者:潘樹森  出版时间:1979-10-15
    关键字: 重阳节 插茱萸 登高 放风筝

    农历力月九日俗称重九,古人以为阳数,又叫重阳。起源汉朝,崔曙诗「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长安城志载「长安城中有一高台(小高山),汉朝时,每年正月初一日,三月初三日,九月初九日,城中仕女都登高这高台游览,名曰登高。」唐朝沿袭,并定力月九日讲习射箭赛马,名赛马节。宋循其俗。宋朝李淸照女士有关重九的一阕名词「醉花阴」,传诵千古。「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寳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文章鄕情瑣記(續)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7期  作者:張純義  出版时间:1986-07-01
    关键字: 上坟扫墓 踏青登高 养蚕 蚕丝 家乡习俗

    重要螺丝,以保存民间艺术之完整。贰、踏青登高上过了坟,到淸明节这一天,算是春假以来最后的一次游乐日子,之后就步入农忙季节,无暇玩乐了,淸明节也是个祭拜亡魂,登高踩靑的好日子,喜欢户外活动的人,也和上坟一样,把吃的东西带到野外去煮,原公这个村鎭的前后,各有一座独立山丘,在南者为斗山,在北者为庆山,两山都位于湑水之南滨,背部均为悬岩削壁,洞穴密布,神话故事遍传,狐仙栖集之所,面部则为靑草如茵,骡马成群,牛羊满山的天然牧场区,斗山之首与庆山之尾,则为松柏茂密,庙宇连栋

  • 文章祭龙·火把节及登高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4期  作者:后希鎧 出版时间:1974-12-25
    关键字: 家乡习俗 祭龙 火把节 登高

    向往读者,岂非当世难得的文献?其中趣味,自非现代生活方式所可同日而语。为了抛砖引玉,我就大胆地介绍家鄕的祭龙,火把节及登高三事,以博本刋读者诸君子一笑。在台湾,念大陆,虽然不抵万金的家信,也可聊温旧梦,以慰游子。我的家鄕是滇南西畴,为旧时开化府的东安里,与越南接壤。县治在西洒街,居民约在一千户左右,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我们西洒街的居民,将祭龙,火把节及登高,当做三件大事去办,盛况不亚于淸明,端午及中秋三节,仅次于过年而已。我求敎过的鄕长贤达,都没有谈到祭龙及

  • 文章川劇隱語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06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1-06-01
    关键字: 行话 九龙口 跳加官 盘杠子 登高

    四、五尺,甚或偶有一丈以上高的不等,这要看其地形环境如何。台成正方形,面积大约十七八方尺至二十尺……前端左右两隔,各有大圆柱,屹然高耸,有的柱间高横铁杆一根或二根,距台面大约一丈,以便演习武艺,舞台外缘,绕以栏干,高约尺余。……在铁杆上演习武艺,谓之「盘杠子」,也有竟在圆柱上演习武艺者,又叫做「盘柱子」,从舞蹈意义上讲,在横跨高空之铁杆上表演武艺,有「登高」或者「飞簷走壁」后「悬空」的形势,凡川剧有此类剧情者,演员自有其表演「盘杠子」或「盘柱子」的工夫

共22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