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泰和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泰和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5期  作者:黃從周  出版时间:2009-05-01
    关键字: 泰和特产 泰和美 赞颂词

    巍巍井冈,滔滔赣水,庐陵望乡,西昌古城。地产嘉禾,和气所生;天赐佳名,吉泰祥和。东襟白云丘陵地,西屏青翠罗霄山,南倚章贡通闽粤,北枕长江望京阙。怀峦抱嶂,羽状水系;天地形胜,巧夺天工。四海之城,皆惊山水之宠;五洲之滨,俱叹造化之功。美哉泰和!上苍馈我兮,我独优赏;壮哉泰和!上苍厚我兮,我歌不息。泰和之美,美在山水;山灵水秀,甘霖润泽。山头林木茂,路畔稻禾平;乌骨鸡多产,钨砂矿著名。雄踞赣中南,山水人称奇;城东快阁,盛唐始建;飞檐三重,临江照影,人鸥相嬉

  • 文章泰和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63期  作者:曾繁志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泰和 养殖历史 体态特征 药用价值 养殖发展

    泰和鸡,又名武山鸡。俗称乌骨鸡,从唐代开始,牠就以「名鸡」出现在典籍上,引起了历代医家的注目。清代乾隆皇帝得到这一贡品后喜不自胜,赐名为「武山鸡」。一九一五年,武山鸡被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因外形美观而评为「观赏鸡」,随即享誉全球。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泰和鸡的性能和价値又有新的发现,牠的药肉多用功能更使之成了「特殊经济类型」的鸡种,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泰和鸡的发祥地在江西省泰和县武山西麓汪陂村,俗称老汪陂。牠在当地最早的名字叫「阳毛鸡

  • 文章我的故乡——泰和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31、132期  作者:曾如南  出版时间:1988-02-16
    关键字: 泰和 乡音乡情 故乡风貌 人物回忆

    的人才。到了民国二十八九年的时候,政府为实施国民义务教育,遂将各中心小学改为国民学校,如城区原属县府的「萃和书院」和「千秋书院」,已改为「泰和县西昌鎭第一国民学校」和「第二国民学校」。在城区除了这两所公立小学之外,还有一所私立的三德小学(属于天主教的),其规模与一切教学设施,不亚于其他两校。后来对日抗战军兴,江西省政府及各厅处迁驻泰和,许多学校也纷纷疏迁来泰,而且中正大学亦在我县的萧遽博士苦心筹谋下,及时成立。一时学校林立,人才济济,学风鼎盛,为国家社会

  • 文章泰和城三年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5期  作者:歐陽克沛 出版时间:2001-08-01
    关键字: 泰和 往事追忆 抗战时期 学校教育 就学生活

    泰和 欧阳克沛民国卅五年秋,原在新赣中学,就读初三,差一个学期毕业的我,因抗战胜利,该校复员上海,撤离蜀口洲,不得已,须转入他校继读。由于家穷,不敢跳班,直接报考高中,生怕中途,无法升学时,而连一张初中毕业文凭也没有,影响日后发展。因而祈能找到一所允准借读学校,以完成初中阶段。抗战时期,由于省府驻泰,许多学校也迁入泰和。据粗估计,有卅五所以上,如:国立中正大学、省立工专、医专、南昌一二中、私立心远、鸿声、新赣……等都是,可谓泰和文风最盛时期。然因抗战胜利

  • 文章泰和之行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5期  作者:天成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泰和县 改革开放 发展建设 地方特色 经济发展

    泰和 天成我多年旅居在外,但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总想找机会回故鄕看看,最近,终于如愿以偿。看到泰和各方面变化发展之快,实在使人感到振奋。解放后新建的工农兵大道,从梁家村到陈家坪,这几年又从陈家坪延伸到上田鎭,形成十里长街。横贯南北的井冈山大道,经新辟的农民一条街,跟文田新区相连接,又是一条十里长街。文田新区原是一座红土园,如今车水马龙,繁华似锦。由上田向东过赣江公路桥,与塘州鎭相接,于是城区澄江鎭、新区文田鎭、永昌塘州鎭形成了县城小武汉三鎭的格局。改革开放

  • 文章泰和三状元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7期  作者:聶志剛 出版时间:1999-08-01
    关键字: 泰和 科举状元 人物事略 曾鹤龄 陈循 曾彦

    泰和 聂志刚泰和古称西昌,人杰地灵,素有「人文荟萃」之称。至今,泰和民间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昌文远甚堪夸」,三状四榜四探花,二会七解两宰相,九尙十侍佐皇家,四百进士登皇榜,半年举子顶乌纱,布按道科难记数,贡科犹如斗星沙。」其中三状元,即曾鹤龄、陈循、曾彦。曾鹤龄曾鹤龄(一三八三—一四四一),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臞,一号臞叟,西门状元坊曾家人。自幼勤学,博究经史,与兄椿龄同举明永乐三年(一四〇五)鄕试,因家贫让兄椿龄先赴京会试,自己在家教馆养母。椿龄

  • 文章平生風義兼師友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5期  作者:鄭千山  出版时间:2005-12-25
    关键字: 袁嘉谷 圆泰和尚 师友之谊 佛学同道 散文诗联

    袁嘉谷在論及朋友時有過一段話:「朋友之倫大矣!補四倫之所及。非惟己之友爲友,兄弟之友亦爲友。推之遠至萬里,疏至異族,友視之。誦詩讀書,論世知人,尙友之皆友也。」(《亡友傳》)在這篇文章中,他深情記述了他的「惺友」張鍇、「寂友」王璞、「余仲兄之友」張茂山以及「仲兄」之「方外友」圓泰,對于圓泰,袁嘉谷評價極高,謂之「庶幾惺、寂不二者」。他爲什麼對其二哥袁嘉謨之友評價如此之高呢?這得之于他對于圓泰三十多年的交遊、了解。圓泰是雲南河西人(今玉溪市通海縣西城),俗...

  • 文章抗战时期江西省临时省会泰和回顾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2期  作者:聶志剛 出版时间:2011-02-01
    关键字: 泰和 抗日战争 江西省临时省会 往事夙文 历史集萃

    建房速度惊人一九三八年六月二十五日,九江失守,江西省所属机关、学校开始陆续往赣中、赣南搬迁,一九三九年三月,日寇由万家埠过安义、奉新、高安等线,沿公路抵达西山万寿宫,从乐化、张公渡进攻南昌。二十三日,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由重庆赶回南昌,下令总撤退,省会迁往泰和。临时省会地盘以县城为中心,西自苏溪,东至沿溪渡,南至冠朝,西北到三都南冈口。迁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达数百个,一时人口猛增。如省政府驻上田萧家村,省党部驻县城老考棚,省临时参议会驻马家洲高田村。省民

  • 文章白下古有翰墨香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4期  作者:聶志剛  出版时间:1998-10-01
    关键字: 白下 泰和县 民间文化 对联书法 山水人物书画

    泰和 聂志刚泰和古称白下,看了县博物馆珍藏的书画名作,闻到了一股翰墨香味。泰和民间的文化品味,向来较高。许多家庭都用书画装饰,点缀生活。民间至今,仍保存有宋元明清时期名人字画。见博物馆收藏的名人字画、碑刻,正是从民间征集到的。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首领,元祐年间,在泰和任县宰三年,其手迹流传极少。今幸存御制戒石铭一幅,文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戒石铭》原为蜀王孟昶所作,宋太宗摘其四句,颁庭坚书,令天下皆摹刻石,置公署为座右铭。今天

  • 文章蓬勃发展的泰和敎育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3期  作者:謝貴何 出版时间:1998-07-01
    关键字: 泰和县 教育事业 教学成就 教育历史

    泰和 谢贵何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与风景胜地井冈山接壤,县内温暖湿润,物产丰富。自古人杰地灵,素有「人文荟萃」之称。敎育发展较早,东汉末年即有私塾,后唐始有书院,宋明书院增多,明清私塾最盛。清末废科举,设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学堂改学校。古代敎育宋明两代最为发达,学风昌盛,人才辈出。清光绪四年《泰和县志》载:全县自唐至清共有进士三九六人,举人一〇七四人。清末至民国二七年(一九三八),全县出国留学生二〇人。一九三九年,日军进犯南昌,省府迁驻泰和,浙江大学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