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昆曲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第四度拜訪周汝昌大師實錄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1期  作者:常錫楨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周汝昌 《永字八法》 《红楼夺目红》 昆曲 京剧

    因此不怪台湾的出版者。在此之先也与广西方面电话联络,得到的回音并不能令人满意。但他说:「又能如何呢?」因此一笑置之罢了。谈话中提到他的新书「红楼夺目红」等,在大陆也被盗版,但仍然再版六次,成为畅销首榜!遭受盗版当然使他蒙受损失,对不劳而获随意侵权的不法行为也深感无奈,而他的态度依旧那样坦然,没有深恶痛绝的样子。我在四月底曾在国家剧院欣赏了一出昆曲戏「牡丹亭」,在中场休息时在剧场大厅买了三本书,包括「牡丹亭」演出特刊与白先勇先生改写的「牡丹亭」剧本和「论昆曲

  • 文章故鄉的戲典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4期  作者:王文明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梆子戏 花鼓戏 渔鼓 洋琴 昆曲

    妇女们的私房钱或孩子们的压岁钱。三弦:是盲人唱着曲子并弹三弦琴和声,所以又称「瞎腔」。男瞎子多半在村鎭上演唱,女瞎子都是到人家中唱给妇女们听,尤其老妈妈最为欣赏。唱的大多是「目莲救母」、「韩湘子度丽英」等有关佛敎的神话故事。昆曲:故鄕人称为「柳子戏」,只有读书人唱。几个人聚在一起,一两个人淸唱,一人吹笛子和声,从未见过粉墨登场公开演唱的。有一种戏和梆子戏近似,因为唱腔特别高亢,听着令人惊心动魄,家鄕人称之为「拉魂腔」。俺既不知其名?也不晓得来自何方?其他还有

  • 文章川劇的起源及其特色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81期  作者:D. kalvodova, Phara 原著 詹百翔譯 出版时间:1982-01-01
    关键字: 川剧 地方戏 高腔 雅部昆曲 胡琴腔

    的折子戏,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一个剧团带至四川。目前已无法追溯川剧在十七世纪中期以前的情形。一六四四年,张献忠带兵十万入侵四川,并屠杀了当地三分之一的居民[2],直到十七世纪后半期,东部各省的民众,由于遭战争之害,开始向四川流徙,当时就有一羣职业伶人,初次抵达四川境内。[3]四川的高腔四川的高腔是高腔戏曲系统的地方性变体之一,其发展初期称为弋阳腔。在明代,昆曲深受知识份子欢迎,而高腔则是当时更为普遍流行的戏剧形态。高腔在四川的戏剧领域中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大部份

  • 文章「無錫莫開口」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54期  作者:曉峯  出版时间:1990-12-20
    关键字: 潘荆南 魏良辅 南曲 昆曲 箫管合曲

    从前吾邑有名潘荆南者,是昆山魏良辅的高足弟子。良辅精于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创南曲谱,就是现在的昆曲。荆南得其传,为其他弟子所不及。时同邑有顾渭滨,吕起渭,陈梦萱等都以吹奏箫管称绝技,常和荆南在一起,以箫管合曲,一时竞相传习,世称度曲之工始于玉峯,盛于梁溪。当时有流行一句俗谚叫:「无锡莫开口」就是说无锡能歌曲的人很多。

  • 文章故鄕風物憶廟戲(上)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1期  作者:栢齡  出版时间:1972-05-20
    关键字: 庙戏 大王庙 民俗 昆曲 评剧 流水席

    的就要十四、五担米钱。在淸朝年间,演唱的是「文戏」,即是「昆曲」,到了淸末民初,昆曲和平剧夹杂并演,这种戏班,名叫「银凤班」,到了民国十年左右,就完全演平戏并且有坤角登台了。在演唱昆曲和银凤班的时期,地方上的鄕绅都在戏台两旁排着高櫈坐着欣赏,因为昆曲唱起来声音较低,光用一枝笛和着,而且一个个字还要押韵,远处听不淸楚的。一方面也显得故鄕人士对剧曲的爱好。领看戏邀宴亲朋每年演唱庙戏,在庙的所属范围地区的人家,都要在演戏的前几天,到亲戚朋友家去「领着戏」,不论大家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