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揚州共返回2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扬州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3期  作者:杜負翁 出版时间:1977-09-10
    关键字: 扬州戏剧 扬州乱弹 戏剧历史演化

    扬州自淸唐以降,素著繁华,至满淸入关,遭扬州十日空前浩刼,几成废墟,及康乾之际,忽一转变,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加以康熙、乾隆、各有六次先后南巡,驻跸扬州,于是地方供应,踵事增华,又成为繁盛时期,戏剧为当时娱乐之要,精心结撰,扬州戏乃能独树一帜,卒非偶然。乾嘉间,巡塩御史伊龄阿、图思阿,奉旨设局扬州,修改曲剧。总校黄文旸、字秋平、贡生,精通声律,为诗淸越高华,有扫垢山房诗传世,著曲海二十卷,考所修古今杂剧传奇,分元明淸三代,总目共列一千零一十三种,元明

  • 文章郑板桥与扬州八怪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30期  作者:吳以秀 出版时间:2012-01-01
    关键字: 郑板桥 扬州八怪

    终于辞官骑着毛驴回家了。兴化距扬州极近。当时的扬州在津浦铁路未通之前,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就是大运河,而扬州位当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又加盐商的生意兴隆,是以繁华极一时之盛。因之一时的文化名人也多集中于此,其中画家就有郑板桥、汪士愼、黄愼、金农、高翔、李鲜、李方膺、罗聘,他们的画,突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四王」一派的条条框框。谈到「四王」,就是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四人的合称。他们四人或为师友,或系亲戚,在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上均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的影响,崇尙

  • 文章扬州饮食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5期  作者:杜負翁 出版时间:1977-11-10
    关键字: 扬州 扬州遭屠杀 饮食集各方大成 满汉席 菜品 饮食规矩

    先说扬州一段痛史我是扬州人,我也可以说我不是扬州人。不但负翁可以如此说,凡是扬州人,皆可以说:皆是扬州人,皆不是扬州人。这种矛盾的语言,未免令人奇诧。要明白此中奥妙,先要谈一段痛史。当满淸入关,豫王多铎,屠扬州十日。据王秀楚著扬州十日记所载:尸积如山,焚尸簿载八十余万,投河、赴井、自焚、皆不在内。准此推测,扬州之被屠杀者,当在百万以上。扬州、一府城耳,遭此浩刼,可谓地坍土平。眞正扬州人,已无一幸存。待至略定以后,一片荒墟,率由邻近省县人民,移居于此。未几

  • 文章伊秉綬的楊州炒飯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4期  出版时间:1986-05-01
    关键字: 扬州炒饭 伊府面 广东餐馆

    广东餐馆著名的扬州炒饭并非扬州人发明的,而是一个福建人伊秉绶所首创;而闻名南北的「伊府面」也是他的家制食品。清史列传记载,伊秉绶是福建宁化(汀州)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官浙江、湖南、广东、江苏。嘉庆三年任广东惠州知府,后转任扬州知府,河库道盐运使。丁父忧回汀州,嘉庆二十年再入京途中死于扬州。伊秉绶居官地点以惠州、扬州为最久,清史把他列入循吏传一类,可见是个好官。伊秉绶在惠州有善政,勤求民隐,倡修学宫,著名的丰湖书院,就是他创的。他和他的父亲伊朝栋,都是

  • 文章從玲瓏山館到黄氏个園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2期  作者:郭正忠  出版时间:1998-07-01
    关键字: 清代扬州园艺 个园 诗词 旅游

    清代扬州园林艺术的盛极一时,多与当时腰缠万贯而又附庸风雅的盐商有关;他们不仅重视园艺情趣的营造,往往更藉之以为藏书或刻印丛书之所。昔日马氏之“街南书屋”尤为士林耸慕,其遗迹今虽已荒衍难寻,然而从今日尚存“黄氏个园”之景致中,却又似乎可窥知一二。本文为作者探访个园,思及往日盛景而作,其今非昔比之慨叹尤値得读者细细品味。早岁读史,常为赞美广陵的诗句所感动。后来到扬州寻访古蹟,果然觉得别有一番韵致。譬如清代中期扬州的私家园林,便造就过辉煌的胜观。其迭石掇山之

  • 文章江南小吃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10期  作者:盧大方 出版时间:1979-04-10
    关键字: 江南 小吃 点心 扬州 花色小笼

    着少年时的一种游钓之情。江南小吃,除开上海城隍庙外,苏州、无钖、扬州、南京的产品都不俗,苏锡两地的点心,以精细取胜,论面点,苏州玄妙观的朱鸿兴,所制的汤饱和葱油面推一绝,其他妙品,往往在书场中发现,笔者最喜欢吃书场里的糯米糕,他是用糯米裹成像香肠那样蒸熟切成一片片应客,吃时蘸以玫瑰浆在色调上来说:绝富娇的,越显红白之胜,一经入目,即使人口角流涎。无锡的小吃,也以面点取胜,他的特点是面浇的花样多,淸晨上面馆,蒸笼里蒸着各种不同的小碗面浇「排骨」、「猪肠」、「鳝丝

  • 文章楊州過年的吃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7期  作者:周秋如 出版时间:1979-01-10
    关键字: 扬州 过年 满汉全席 烧麦

    忙得不亦乐乎。尤其在我童年的时候,虽不算国泰民安,但最低限度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从腊月初起,该添的添,该买的买,现在我们且不谈「忙穿」的情形,先谈「忙吃」吧。吃在我们扬州,眞算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它虽然不比吃狗肉、吃猴脑而享名,要是从萝菠干、酱小菜做作写起,一直写到「六大六」、「八大八」,乃至「满汉全席」,岂不要写成一本「扬州食谱」。尤其在过年,不论贫富,总要准备忙些咸鱼、腊肴、风鸡、板鸭的,除了家家忙年菜外,尙有最忙的两件事,就是蒸点心与磨年粉。在正月里,来往

  • 文章余生忆往(上)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48期  作者:楊祚杰 出版时间:1970-12-10
    关键字: 大江北日报 扬州报刊 开源机会

    我入新闻界,大约在民国十九年。在这以前,也喜欢写点散文、短评、或是旧诗,如:五卅惨案,哭蔡公时…等;投寄上海报章杂志。后来了解有些刋物,带有政治色彩,也就不敢率尔操觚,免致受人利用。扬州之有报刋,起自何时?最初是何报?予生也晚,不敢妄谈,杜负翁诸前辈比较明白。因为我出生东鄕,对城内的人、事、见闻较少。那时见到一份「大江北日报」,每日一张,鄕间有人经销,发行人为何?已不复知,只知主编人为陆希圃。谈到该报,想起民国廿五、六年间,陆曾要我写点东西,我便写了篇

  • 文章扬州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48期  作者:周秋如 出版时间:1970-12-10
    关键字: 四方亭 文昌楼 扬州古迹

    三十九、四方亭与文昌楼读「鄕讯」第四十四号郑森兰先生之大作「忆」文之首段,述及「我家住在扬州城里的天甯门街。那是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南通龙背、柳巷,东连东关大街,西接大东门文昌楼等地……」可能由于郑先生离鄕年久,记忆有差,因为我也是出生于天甯门街,而生长于西门街,所以对这一地带十分熟悉。记得从天甯门口向西是大东门,开明桥,和四方亭,而不是文昌楼。四方亭建筑在平地上,名虽为亭,而实际上有三层楼。文昌楼建筑在桥上,也是三层楼,名虽为楼,而实际上也是亭。四方亭

  • 文章忆江南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48期  作者:柳絮 出版时间:1970-12-10
    关键字: 听说书 制酱菜 扬州酱菜

    九十七、听说书说书为民间艺术之一,多藉茶坊作场所,亦有专设之书场,时间为午后或晚间,约两小时,扬城咸在教场附近,四鄕如仙女庙、邵伯、瓜洲、大桥等鎭亦有,场主延聘说书先生,若戏院之聘演员,名角需半年前即约期预聘,所说多为旧小说,近代如康国华及其子又华之三国演义、载显章之西汉及西游记、郎照星、照明之绿牡丹、张少夫、幼夫之絃词,均甚著名,尤以王少堂之水浒、驰誉大江南北。闲消遣,半日坐书场,两部双西羣说戴,独家三国世传康,水浒首推王。九十八、制酱菜扬州酱菜,驰名

共29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