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屈原共返回5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端午吃粽子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48期  作者:江楓  出版时间:1990-06-20
    关键字: 端午 粽子 屈原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名天中节,家家户户都自做粽子来吃,即使自己不做,也必须到市场去买回来吃。大家都只知道端午吃粽子,可是也许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吃粽子的原因。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屈原,他是一个大忠臣。因为楚王不听他的苦谏,他万分悲愤,遂于五月五日,抱了一块大石绑缚在身上,跳入汨罗江中,自沉而死。他的尸体被大石压在江底,无法打捞。当时楚王悔恨莫及,恐怕他的尸体被鱼类所食遂做了许多粽子,投在汨罗江中,是叫鱼类吃饱了粽子后,可以不吃屈原的尸体;得以保全,其实

  • 文章屈原·楚辞·端午节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01期  作者:李玉屛  出版时间:1991-10-10
    关键字: 屈原 楚辞 端午节

    一、屈原生平及其遭谤之屈辱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他自己在其「离骚」中则谓:「皇鉴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那末正则、灵均又是他的名号。他是楚王的同姓,约生于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正是周显王二十六年,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那一年,他逝于公元前二七八年,享寿六十三岁,他的诞生之地是在今之湖北省秭归县。有关屈原的家世,至今所知有限,大家仅知他是楚的同姓,与楚王同姓自然是当时的贵族,他在靑年时代所过的生活是贵族应享有的豪华,在政治上他

  • 文章五月五話端午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77期  作者:余致堯 出版时间:1985-10-10
    关键字: 端午节 习俗 屈原

    一、弁言:监利文献刋出拙文「中秋赏月习俗谈」之后,有好几位热爱风土文物的鄕长,在聚首敍旧,或专电赐敎时,均说:「致尧:五月五端午节,是吾鄂先贤孝子,忠臣爱国优良事蹟,迄今仍为国人敬仰追念。据知监利伍子胥与秭归屈原之,均系楚国显臣,且又同为端午节掌故人物,彼等虽然先后不同朝代,但其故鄕,毗连接壤,同属楚国,吾辈与有荣焉。你何不写篇有关端节由来,载于文献上,藉以流转后世,并对在海外成长的新生代有所启廸。」当我听罢指点与鼓励未几,适逢湖北文献第七十六期,刋载鄕

  • 文章詩人節聯吟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9卷 第3期  出版时间:2001-07-31
    关键字: 端午 屈原 联诗

    一、陳應棠首唱端午聯吟集一堂,春風滿座喜洋洋。三閭湘水人安在,千古騷辭世不忘。擾攘中台何日靖,紛爭統獨更神傷。康邦共對仍無策,遑計歌詩較短長。二、雷飛鴻詩龍年端節飄吟旗,雅集中臺共賦詩。鯤島斯文傾北海,明潭韻事繼南皮。美人香草沉湘句,驛客雲箋寫楚辭。學海狂瀾期力挽,同肩大雅繫安危。三、廖醒群詩匆匆佳節又端陽,燕去鴻來歲月忙。久客無依嗟泛泛,盟鷗有日慰茫茫。杜陵入蜀因時亂,王粲登樓戀故鄉。但願珠能還合浦,無期一統慶重光。四、孔昭順詩離騷寄意表忠忱,一片精誠...

  • 文章閒話端午節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4卷 第1期  作者:張亮明 出版时间:1988-06-20
    关键字: 端午节 粽子 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一名端阳节,又称诗人节,在家鄕的习俗上,端午节有着许多不同的史实纪载和其意义,其目的在表示追念爱国诗人屈原先生,因怀才不遇而投汨罗江而死的事实。故于是日全国各地均于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来庆祝这个佳节,想来还有许多人只知到了端午节吃粽子以资庆祝佳节,而不知吃粽子的由来,仅就所知简述于后:先说屈原先生生平:屈原名平字灵均,为战国时楚国最杰出的一位大政治家和诗人,官拜楚国三闾大夫之职,时値秦楚争覇之时,楚国的政治分为亲秦和反秦两派,屈原是反

  • 文章端午話喫糭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6期  作者:余麗芬 出版时间:1994-06-10
    关键字: 屈原 端午节 粽子 小吃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意初,午为十二地支之一。端午原作端五,指每月初五日,后特指五月初五,到唐代因避唐玄宗(八月初五生)讳,端五正式改称「端午」。每年的这一天,民间除了竞渡龙舟、悬蒲插艾、洒雄黄酒外,还要吃糭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寃。」唐人文秀这首诗道出端午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约公元前三四〇——公元前二七八),战国时期历任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可是当政的楚怀王听信令尹子椒

  • 文章端午节念屈原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16期  作者:葉阻河 出版时间:1979-06-01
    关键字: 端午节 习俗 屈原 《离骚》

    每年旧历五月五日,俗称端午,按辞海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始也」,又名端阳,重五,重午,以取阳气始盛之意,也有叫蒲节,民国初年定为夏节,至十九年国府改称端午节。端午旧俗,吃粽子,龙舟竞赛,家家户户,贴天师神符,褂菖蒲艾叶,悬樟脑丸袋,飮雄黄酒,吃红蛋……,时属阳气始盛,用以驱邪、除毒、去寒湿、锻炼体魄,这对于健康上卫生上,确具有极重大的意义。据说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其死,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其后相传屈原授梦于一

  • 文章戌申端午詩人節感懷(外一章)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8期  作者:姜信暄 出版时间:1968-07-02
    关键字: 端午节 感伤追忆 屈原

    戊申端午詩人節感懷姜信暄猿猴進化到今人。論屬當年正戊申。從古和談皆自誤。不期美好亦天眞。獸心敢問何時絕。虎尾如臨總有因。衆獨我淸無限恨。徒供憑弔屈靈均。復興文化運動前人不堪囘首憶神州。天喪斯文百感憂。幸有心傳十六字。詩興正好話從頭。

  • 文章正視歷史·胸懷中國(五)——告別七十五年教學生涯的一堂課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35期  作者:錢穆  出版时间:1989-05-20
    关键字: 端午节 屈原精神 教育 屈原

    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精神现在我要讲第二项很快来到的端午节,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湘江而死。我曾吿诉诸位,自孔子起到战国,当时全中国的学者知识分子,都抱着天下观,在战国七雄间奔波来往。只有屈原,他是楚国王室的亲族,所以他不得意于楚国的朝廷,绝不跑向别国去,悲愤之余,宁愿投江而死。这不是屈原的缺点,乃是屈原一种独特精神之表现。屈原的外交政策主张连齐拒秦,可知屈原心中并非只知有楚国,不知有天下。但当时的楚王,误听连横家言,亲秦拒齐,不用屈原屈原遂作为离骚投江自尽。但屈原离骚

  • 文章端阳竞渡与伍子胥及屈原之关系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76期  作者:曹文錫  出版时间:1985-07-10
    关键字: 伍子胥 竞渡 端午节 屈原

    春秋至战国时代之楚国,奄有鄂湘两省区域,其后复并呑吴越。楚之国都凡数迁,初封地为丹阳,即今日湖北省,秭归县东,后徙于今日湖北枝江县西,亦名其地为丹阳,最后乃徙至郢都,即今日江陵县北十里之纪南城,大约都郢之时期较久。古代楚国多出类拔萃之士,但史传均称曰楚人,而未有详细籍贯,余以为彼等于西北方,盖其地与中原接壤,故文化水准较高,且国都所在地,亦人材孕育之区也。伍子胥与屈原,虽非同时,但历世均为楚国显宦,子胥乃伍参之后,而屈原实为楚王同族,故司马子长所著之屈原

共50条记录 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