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小麦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小麦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83期  作者:青峯 出版时间:1969-07-01
    关键字: 四川物产 春小麦区 冬小麦 成都平原 小麦收获区

    小麦之在四川,为仅次于水稻之重要作物。据抗战前中央农业实验所之调査估计:四川小麦种植面积,在一千四百万至三千六百万亩之间,居全国第七位。惟以每亩产量冠于全国,故产额跃居全国第五位,约在三千六百万至四千万担之间。另据中华民国统计年鉴(民国三十七年)载:民国三十五年四川小麦种植面积为二四、八八七、〇〇〇市亩,同年产量为五五、六〇六、〇〇〇市石。由此可以明了四川小麦生产之大槪情形。川省除懋功、理县以北列为春小麦区(虽在当年十月间播种,必须至翌年八九月间收获

  • 文章故鄉拾穗(三)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2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3-11-15
    关键字: 小麦 元麦 大麦

    农谚「春畊、夏耘、秋收、冬藏,」之说,似乎仅指稻、麦两种而言,实则吾家鄕之农产品不仅于此。滩里及沙洲之主产品是麦与稻,但上鄕之主产品除稻麦外,尙有豆类一种,至于副产品,上下鄕大致相同而种类繁多。玆依农历一年四季之收成顺序,不惮其烦,将主产品之播种,畊耘、收割,及其用途等等分别列述,藉以有助我们下一代对故鄕之认识与了解。麦:根据「农源」所载;「麦重要之农田植物也,我国北方遍种之,叶细长,有平行脉,茎有节,夏月开花结实,小麦之实,大多无芒,子多粉,以制切面

  • 文章家乡味豫北的小麦捻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7期  作者:甄彦文 出版时间:1976-07-25
    关键字: 家乡味道 豫北 小麦捻饌

    来到中部山上,无意中,我看到两块半成熟的小麦田。当我一眼望见久违的小麦田时。我仿佛遇见久别的亲人似的感到分外的亲切!睹物生情中,我情不自禁的,抚摸着可爱的小麦穗儿,把玩之际,我又想起幼年在故鄕,吃小麦「捻馔」的往事。我的故鄕,豫北一带,每年仲春的三月底至四月中旬,是一年中「靑黄不接」之时。也是农村中最困苦之际,这时农人,不管穷富人家,都要到自己半成熟的小麦田里,拔一大捆小麦穰子囘来,做餐味美而可口的捻馔吃吃,富家是赏其新鲜,穷家是来充饥果腹。捻馔的做法

  • 文章一年農事在華北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12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2-12-20
    关键字: 农事 华北 小麦 农村生活

    小麦为正作,以麦季为大季,其他粮食都算杂作,对麦季特加重视。在收麦的时候,麦田人山人海,有收麦的,有拾麦的,也有看麦的,虽官家豪富的濶佬公子,太太小姐们,亦要到麦田里,走走看看,凑凑热閙,以示关切。收麦时农人都系一天五餐,饭食特别丰盛,如系雇工收获,除以丰富饭食招待外,并按一日双工加倍给资,以示犒劳,可见农民对于收麦的重视了。麦收完毕,全部登场,即须开始碾打,此时早秋多将成熟;晚秋亦须及时播种,一面打麦,一面播种晚秋,并须准备收获早熟的秋作,有种有收;亦耕亦

  • 文章北地麥浪多壯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1卷 第3期  作者:郭有文 出版时间:1989-07-01
    关键字: 小麦 大麦 收麦 故乡风物

    时序过得好快,转眼又进入夏季了,每年节气一进入「立夏」,北方的小麦,都会抽出麦穗来,农谚所谓:「立夏麦穗齐」,非常准确。到了「小满」,小麦的颜色,便由靑转黄,这时再不赶着吃几顿「捻馔」(一种用靑麦粒炒熟磨出来的食物),就又得等到来年了。提到吃「捻馔」,不光是小麦,大麦头也可以吃,只是小麦较比普遍而已。而小麦,只是诸多麦子中的一种而已。事实上,北方的麦子有好几种,外行人乍看之下,不大分得淸楚,实际上,各种麦子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不但长相不同,改割下来的麦粒

  • 文章由吃面想到中原小麦季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1期  作者:張元濱  出版时间:1972-01-01
    关键字: 小麦 面食 中原 气候 农作物

    我国北人吃麦面,南人吃米饭,这是当地生产,个人习惯。说到吃面,自然想到小麦。华北地区,大都产麦,尤以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黄壤松土,肥沃深厚,气候适度,种麦最宜。论品质豫东商邱、豫北安阳,确属第一。论产量豫南郾城许昌一带为最。麦为六谷之一,俗称麦子,有小麦、大麦两种。小麦一名来;大麦一名牟」。诗经有句:「贻我来牟」,即给我小麦大麦也。中原种麦,以小麦为大宗,约占「夏作」百分之九十。大麦与豌豆、遍豆等,仅共占百分之十。所以中原称夏季为「麦季」,称小麦为「正

  • 文章故鄉拾穗(五)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5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2-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小麦 故乡拾穗 大麦 晒谷场

    则以竹制之「扬篮」盛麦高擧过顶,上下耸动,使麦芒及麦草屑随风吹去麦粒落下,再以竹制之「筛子」筛去麦稷头—被连架打断之麦荠,(俗称麦稷头)便可将麦粒以「簸箕」盛装倒入箩筐中运囘屋内,至此方弄完成打麦之头场,俗称「头交」。小麦之头场,则是将麦运至场上后,不要解开麦捆平舖场上曝晒,而是一捆一捆地直竖于场上,麦荠朝天,任由烈日曝晒,为了争取时间,采遍晒遍打方式,由一人将曝晒至一定程度之麦捆倒下,由二人分立麦捆两旁,互以连架拍打麦荠处,拍打时须将麦捆转侧反复,期能打遍

  • 文章故鄉拾穗(七)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7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4-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小麦 故乡拾穗 麦子收藏 粜卖

    筛子」为场上作业农家必备之物,以竹篾制成,圆形而有边筐,小者直径约二尺,大者直径约四尺,筛有孔,孔有疏有密,直径大者疏小者密,分豆筛麦(米)筛,大者须两人作业,专以筛去草屑及麦稷头者,小者一人作业,除筛去草屑麦稷头外,尙可将蚕荳豌荳分筛出来,因为播种小麦时,有农家把蚕荳、豌荳与之杂种于一田者。「箩筐」同为农家必备之农具之一种,以竹篾编制而成,底方口圆,高约二尺,底约一尺见方,专以存放尙未晒干可资收藏之谷类,为便于运输,配以麻绳,由底部交叉围绕向上,高于

  • 文章故鄉拾穗(九)農業槪况——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9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6-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小麦 面粉 故乡拾穗 磨坊

    面粉是以小麦实磨成的,故「麦」之最后篇,来谈谈磨面粉。现在市面上所卖之面粉,家鄕称之谓「洋面」,当然所谓「洋面」,是由面粉厂以机械作业磨制而成者。在家鄕人之心目中,洋面粉不如自己以小麦磨成之面粉来得好而有营养,洋面不问是做馒头或面条糕饼等,均缺乏粘劲,正由于此,故在鄕间之市集上,很少有袋装面粉出售,其实市面上所买之袋装面粉,有上等的也有次等的,可能鄕间市集上商人所出售之面粉,并非上等货而属次等之故。次等袋装面粉,其粘劲确实很差,过去如此,现在也是一样,故

  • 文章故鄉拾穗(六)農業槪況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6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4-03-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故乡拾穗 小麦 打麦 扬篮

    小麦元麦大麦,打过头场后,均得再打第二场。将经过头场之麦杆,再铺于场上,由烈日曝晒后,像头场杆如法泡制正反两面,以连架各拍打一遍,直至收场完毕谓之二场。其所以要打二场者,是因麦成熟之程度有差异,麦荠亦因之而有靑黄不等,头场不能将所有麦粒全部打落,故须再打一次,务使不致有浪费情事。当然二场之麦粒不但质差量亦少,且绝不能以之作为种子,是以麦种子必须于第一场之麦粒中精选。二场麦打完后,须将麦草(麦杆)捆好,将之堆成长方型草堆,甚少堆成圆型者,即使堆成圆型,切忌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