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客家共返回18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客家民歌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7期  作者:張泉香 出版时间:1992-10-10
    关键字: 客家民俗 客家民歌 情歌

    山歌愛唱琴愛彈,人「麽」兩世在陽間,人「麽」兩世人間在,花「麽」百日在深山。(註:「麽」沒有也)斜月三更門半開,望穿秋水等郎來,何故到今麽口信,肝腸痛斷枉悲哀。上條岌子過横排,横排路上打紙牌,紙排「跌黑」還過得,扇子跌黑「熱死」。(「跌黑」丢掉也。)買梨莫買「蜂刁」梨,肚裏有病麽人知,因為傷梨故親切,誰知親切轉「傷梨」。(「傷梨」與傷離雙關。)目為妹子急到狂,錯把砒霜當作糖,一把砒霜呑落肚,痛「」心肝痛「」腸。臨江楊柳嫩嬌嬌,拿起槳來等浪潮,阿哥係船妹係...

  • 文章客家掌故两则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1期  作者:張公鼎  出版时间:1986-10-01
    关键字: 客家 掌故 兄弟称呼

    人士,男人称呼男人用「哥棣」二字,是不是早先在中原的时候,就如此的称呼呢?那是不得而知无从考查了。不过,从这「棣鄂」「棣华」文雅的出典来推想,也许很早便有如此的称呼。因为我例汉民族,也就是我们客家民族,发祥于陕西河南一带,是官宦世家,说话斯文典雅,这是很有可能的。往后来说:那就极可能在晋室南渡五胡乱华,汉民族相率南迁的时候,因为避乱迁徙,沿途有说不尽的困难和艰险,这些艰险是要靠男人来肩负克服的;是要靠男人的勇武来保护老弱妇孺的,所以,在流离转徙逃难的行列中

  • 文章客屬名人南越王趙佗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13期  作者:林琅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赵佗 习俗 方言 客家先贤

    ,背谓之背囊(囊梁也)肾曰核,小儿之阴曰朘(子回切)手足冻曰僵,臀曰矢脗,腰际曰嫌,亦曰膁肾。开颐擘颔言呵欠,鬼崇曰拉台,不循理曰蛮。妇孺不畏人曰生豺,同姓相奸曰牛,嬾惰曰嬾尸,迷人妇女曰马骝精,钜富谓之万户,和尙曰禾上,曾孙曰塞子,媳曰心舅,子女最小者曰满子,自称曰吾,称人曰若,妾曰阿姆支,妻曰辅娘,牛肚曰百叶,火笼曰火窗。由上所引述中原和嘉应州及蕉岭县的方言,可知嘉应州的客家话仍保存了不少中原音韵,而现在广东省龙川县境内不少居民的祖先,是当时随赵佗南来

  • 文章謎歌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20期  出版时间:1984-02-12
    关键字: 大埔 字谜 客家方言

    船篙在山時烟雨婆娑,出山時綠少黃多,走遍江湖,歷盡多少風波。莫提起,提起來淚滴江河。燈籠皮子薄薄輕輕,骨子零零星星,皮黃骨瘦,問渠得麼個病,渠話心裏發熱症。牙刷一件東西三十長,一頭有毛一頭光,捽下入去喞喞響,拔下出來更更漿。人影一枝竹子烏溜溜,捉唔到,檢唔就。眉目耳鼻舌天上兩把桿,桿下兩個卵,卵下一穴地,地下一口塘,塘裏一條紅鯉兩寸長,你若揣(埔音團)得着,賁你煑酒嘗。剪刀有食嘴對嘴,無食嘴對背,一個直脚眠,一個彎脚睡。箸上頭四四方,脚下圓丁當,日裏食三...

  • 文章客家人的飲食習俗和生産方式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8期  作者:陳運棟 出版时间:1981-12-30
    关键字: 客家食物 客家服饰 客家生产方式 客家节日习俗

    食半白,城鎭才有吃白米的。米可制粉,以糯米稻为之,作为做「粄」和做酒的原料。米的成饭,其方法不外捞饭、闷饭、蒸饭三种。蒸饭用饭甑,闷饭即锅子饭,大家庭多用捞饭,米汤尙可喂猪,及浆洗衣服,颇具经济上的意义;所以在客家社会较为流行。一日三餐,中上之家,早、午两顿吃干饭,晚餐吃粥;或早晚两顿吃粥,午餐吃干饭。一般贫苦人家,除了农忙时,可得两饭一粥的享受外,其余时间三餐都是吃粥的。而且中下农家,大多是吃熟米饭和熟米粥的。因为熟米无论做成干饭或煮成粥,都是比生米

  • 文章客家源流及其播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黎耀新 出版时间:1970-04-01
    关键字: 客家 源流 南迁 客家语言 传统习俗

    客家南迁与其迁徙原因「客」、「客族」、「客家」的名称,在唐书食货志,及宋初乐史之太平寰宇记,宋神宗勅撰之元丰九域志诸书中,即已屡见不鲜。他们本是中原汉族,大都为北起山西幷州之上党(今山西长治县一带),西至河南司州之弘农(今河南灵寳县一带),东达安徽之淮南(今安徽寿县一带),南至湖北之黄州(今湖北黄陂黄岗),中至河南之豫州(今河南新蔡安丰以西、颖水之北)的居民,但后来却因天灾人祸而向各地迁徙,且前后大迁徙不止一次?①根据名考古家罗香林先生的考据,认为

  • 文章客家人舞獅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田辛墾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舞狮 客家文化 历史习俗 客家精神

    舞狮,是客家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流行十分广泛。在客家人眼中,舞狮是驱邪逐恶,吉祥如意的象征;每有节日喜庆,必有舞狮娱乐助兴。舞狮时,只见那狮头伴随着富著大头佛面具的沙和尚和猴子面具的小鬼的逗戏下(俗称鬼弄狮),忽而跃高,忽而伏地,翻滚、搔腮、模仿真狮的动作狮头狮尾配合默契,浑如一体,栩栩如真。客家人舞狮约有百余年的历史,常见的狮子〝大咀狮〞、〝鸡公狮〞等,艺术表演则有群狮和仔狮。过去,玩舞狮的人大多有「狮会」,农暇由师傅教习拳脚武术,待到

  • 文章梅縣地區客家山歌初探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10期  作者:李勤科 出版时间:1995-12-01
    关键字: 客家山歌 客家源流 客家习俗 旋律节拍

    分析起来以上所述的历史大槪是其渊源。据说,全世界的客家人有四、五千万之多,光是毛里求斯这样的小国就有二万多梅县人。客家人的生活很有特点:(1)妇女劳动。自永嘉以来,因战乱所迫不得不逃离他鄕,从黄河流域跋山涉水来到南方,靠的是一双大脚走路,所以客家妇女从来就反对缠脚。她们很能干,不仅操持家务养育儿女,还从事农田生产,男人们则一般不屑干这些活。(2)冒险开拓精神,在旧社会,曾流传过这样的口头禅:「客家人开州府(州府即商埠的别名),广州人旺州府,福建人住州府

  • 文章试论客家民系与方言的形成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3期  作者:謝永昌  出版时间:1999-02-27
    关键字: 客家民系 客家方言 形成过程 历史资料 客家文化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特色的移民运动的产物。由于战乱或灾荒等种种原因,中原汉人、客家先民及客家人在历史上曾先后经历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运动。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就有过『秦戍五岭』和中原汉人的两次南迁运动。秦灭六国以后,为进一步扩张,秦始皇派屠睢、任嚣、赵佗等统率五十万大军,越过五岭,平定百越,建立了桂林、象、南海三郡。在平定南越之前,负责秦军『转饷』的御史监史禄,开凿了沟通湘江与漓江,全长达三十公里的『灵渠』,从而开通了岭南的水路,使

  • 文章略谈客家精神和五华民性

    来源期刊:《台北市五華同鄕會會刋》 第8期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客家精神 五华民性 客家历史 五华民系 客家文化

    (編者按:為了讓生活在台灣的五華人更深刻了解自己的歷史背景和客家人的奮鬥歷程,特轉載本文,以激勵後代子孫奮發鬥志。)

共181条记录 1/19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