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大埔教育共返回2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虎中!走在時代的尖端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虎山中学 大埔教育 校园文化 品牌打造 发展展望

    在原有虎山官学、虎山公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虎山中学。它高举著「正静信进」,「严实广博」,「端已、致知、诚意、勇为」的旗帜,由县、市重点中学发展成为一所省一级学校,让虎公精神世代永传,让虎中品牌名声远播。虎中作为大埔教育的一面旗帜和大埔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在发展中虎中人薪火相传,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学校发展」为总目标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为

  • 文章本縣過去培育人才之社會背景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7期  作者:連文希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大埔 旧式社会教育 教育史

    大埔是一个山多田少的三等县,抗战后罗卓英先生主粤时方改为二等县。明嘉靖五年(西元一五二六年)开邑后,至今不过四百余年,但却出了很多显宦和富商,蜚声国内外。其所以人才辈出,自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现特写此文介绍如下:大埔人无论怎么穷,他们的父母必尽量设法让其子弟读书,使其有生活发展的基本学识,以备其能出外经商或转向仕途拓展,以适应山多田少,生产不能自足的环境。因此,就是位居穷鄕僻壤的人家,也必请个先生来敎书。子弟较聪明的便使其以读书为专业,由敎学或科名上寻求

  • 文章大山裏的漂亮學校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1期  作者:邱漢章 出版时间:2015-03-01
    关键字: 大埔现状 交通发展 农村教育

    学校几乎都焕然一新,几乎都像花蝴蝶一样漂亮。据了解,近几年来大埔各乡镇在打造「教育强镇」,所有学校都在兴建或修缮校舍,并大量添置教育教学设施,似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般,创建「教育强镇」的春风吹过,大山里的一所所学校好像被催开的鲜花,绽放在秀美的山水间,装点着山区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装点着山区老师们愉悦的表情,装点着山区家长们满意的话语,装点着山区乡亲们幸福的心田。目前,大埔各乡镇村村都有硬底路相通了。空闲时进入山村呼吸洁净、清新空气方便多了

  • 文章大埔人才今昔观(续完)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7期  作者:劉禹輪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大埔 人才教育 观念变化

    说到这里,我们得特别指出来,在同一个时期里,我们县内各区鄕中小学敎育,已逐渐地发达起来,除大埔县立一中外,如高陂初中、大麻初中、虎山中学、白堠中学、三河中学等相继建立了;就学中小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了,因之往外升进专大深造人数,也逐年增进,人才辈出。同时国内服务党政军警各界的,亦渐有出类拔萃现象,其中如邹海滨先生,功勋彪炳,当然不在话下,他如罗卓英先生、吴奇伟先生(附逆)、范汉杰先生、赵公武先生、范其务先生、邹敏初先生、郭思演先生、刘伟先生、蒲良柱先生等

  • 文章大埔人才今昔观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6期  作者:劉禹輪 出版时间:1969-12-01
    关键字: 大埔人才 教育历史 同乡会资助教育

    大埔山多田少,地瘠民贫,凡属埔人,都能道之,这也祇就地理环境上而言,如谈到人才方面,而又跟县外人士,特别是潮梅属高级人士,聊了起来,人家便不免恭维一句说:「大埔人,眞了不起,人才济济」,尤其在抗战期间为然,推厥原由,当时我埔籍军事人才,实在说来,确也比较突出一点,例如上将级司令长官,便有罗慈威,吴奇伟(附逆)范汉杰(被俘)列先生三位,其中罗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吴任湖南省政府主席,范也曾做过热河短暂的主席,至少将级以上军官,据民三四年两广监察使刘侯武先生

  • 文章大埔中学——大埔县现代化的百年中学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9期  作者:張海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关键字: 大埔中学 学校历史 教育现状

    东南亚戏院(被喻为台大学生必修课)担任总经理直到80余岁才二度退休,安享余年直到89岁。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清政府为适应时代的要求,约在民国前十年上下,明令废除科举取仕制度,并大力倡导兴办学堂,培育科学人才。大埔民智较开,各区乡有识人士,当时莫不纷纷停办私塾,改设族立或乡立初高级小学,于是邹鲁、张龙云等人士于民前八年(甲辰年)乃倡办乐群中学,该校设立于附城小湖口乡中的大来阁楼,利用此楼,另加搭盖教室与师生宿舍。民国三年改为大埔县立一中,在那时按教育部学制

  • 文章大埔县面积最小的行政区——石云区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26期  作者:賴介方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最小行政区 教育历史

    吾邑大埔县是由石上、在城、三河、木麻、同仁、百侯、高陂、石云等八个行政区合成,就县地图看来,其中以石云区土地面积最小。本区旧称兰砂甲、淸远河自东北大产甲流经白寨甲入境后,北向流入南山。昔时分为二甲,近黄砂部份为砂片甲;近黄兰一边称兰片甲。民国十七年合枫朗、沐敎、巖下、双和、广德五鄕为石云区。淸远河可通舟楫,水陆路上通大产、平和,下通百侯、湖寮、西通平原、高陂、南当埔侥陆路要冲。依据民国十七年统计全区居民总数男丁一六、三三〇人,女口一三、四五五人,计二九

  • 文章吾埔清末民初教育的发展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25期  作者:郭兆華 出版时间:1989-02-01
    关键字: 大埔地区 清末民初 教育发展 往事回忆

    吾埔敎育向极发达,造就人才不少,对于国家社会贡献至钜。兹将淸末民初敎育发展情形,简述如下:(本文参考资料选自中华民国六十年十月在台印行大埔县志—此县志系吾埔鄕贤蓝萼洲先生担任同鄕会理事长时出版者)一、教育行政机关的设立吾埔敎育行政机关,系于宣统三年三月奉学部改订章程,易总董名称为劝学所长,民国初年劝学所改为督学局。民国四年十二月敎育部另颁劝学所规章。民十年以后改为敎育局,归县署管辖,成为敎育行政机关。督学名称始于民国十年,其初称査学员,光緖丙午由县委

  • 文章大埔文献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7期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大埔先贤 文章摘录 文化教育 风俗习惯

    城记 饶相三河鎭距郡城北二百余里,梅溪趋其东,程江绕其西,杭川经其北,三水聚会于此,故曰三河。西通两粤,北达两京,盖岭东水陆之冲也。嘉靖初年,于鎭北三十里建大埔县治以辖之,四境宁谧,生齿日繁,商舶辐辏,遂称雄鎭。岁庚申夏,巨寇张琏,聚党攻破,大肆荼毒,嗣而倭夷踵至,据为巢穴,脯肝飮血,焚杀之惨不可言,遗民奔窜,庐室邱墟,鎭之士民,始议筑城堡以为保障,吁呈郡邑,时前令马君俶芳上之监司冯公皋模,檄行查议。易曰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邱陵,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三河之民

  • 文章大埔角素描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1期  作者:郭兆華 出版时间:1974-12-01
    关键字: 回忆故乡 大埔 地理环境 教育 物产生活

    刊载我的籍贯是广东梅县人,这也许我毕业于省立梅州中学及太平洋战事发生后,香港华南中学迁梅复校,久留梅城,故记者先生们有此之误。其实,我的原籍是大埔县、石云区、大埔角。依据大埔县志载:「大埔角(又名广德鄕):东近下湖洋、墩背;西接仙子下、石圳;南界磜头、大王坑;北邻泮境(一称半径)、调和。面积纵约八里,横约三里。陆路东由墩背达饶平、茂芝前,南由九峻岭达饶平、新丰,西南由逆流通高陂,西由黄兰到高陂,北由竹子岌通百侯,东北由调和到枫朗……居民共四百二十九户,二千六百五十三

共28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