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大埔地理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大埔精神与大埔文化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7期  作者:戴毅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大埔地理 历史沿革 历史名人

    活方式,再由这些生活方式,产生其文化精神。此例甚多,我们无须在此一一列擧。笔者在此阐述我大埔精神与大埔文化,不消说是根据这一点而立论的。就地理环境说:大埔是韩江流域的一个小邑,可以说它是韩江文化的一小部份;就生活方式说:大埔也不过是「客族文化」的一枝,或是「岭东文化」的一个环节,再推而广之,也就是有了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小支流,他们相同的地方是太多了,照常理说,本不能构成其独特文化,但吾人根据历史事实以及过去现在的政治区划,民族环境,大埔也未尝无其独特精神,因

  • 文章大埔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8卷 第4期  作者:蕭紹坤 出版时间:2010-10-31
    关键字: 大埔 自然地理 人文 社会

    作者萧绍坤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岭南、嘉应诗词社社员、大埔诗社理事、梅州市楹联学会会员。

  • 文章大埔角素描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1期  作者:郭兆華 出版时间:1974-12-01
    关键字: 回忆故乡 大埔 地理环境 教育 物产生活

    人。」我生长于石圳、芹彩洋村,世代久居于此,民情纯朴,守望相助,有如世外桃源。全村三百余人,悉是郭姓。现把大埔地理环境、敎育、物产和衣、食、住、行一般生活情形,描绘于下:我们翻开吾埔地图来看,除了韩江穿过县境心脏地带下流出海,两岸略有一些平原以外,可说十之八九尽属山地丘陵,如果把今日台湾中央山脉来比,我想也差不了多少(现政府决定开发中央山脉,将来它的价値与发展,必然比我们大埔山地之现况为佳),尤其是大埔角,简直是山地之山地。在它的极东处是大产,这里有吾埔颇负盛名

  • 文章大埔的鄕音·祠堂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大埔县 祠堂 乡音 移民文化 历史地理渊源

    鄕音乡音者,祖宗传下的语言也。一个人乡音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或者说乡音是故乡留在你身上的烙印。唐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可以使两个远在他乡的陌生人顿成至交。流落异国他乡的人,一听到乡音,就会格外亲切,甚至热泪盈眶。大埔的乡鎭各有乡音,特点各异,说明了他们有各自的渊源与地理环境。埔北的长治、茶阳、西河一带的口音,与福建永定的口音接近,除了因地域毗邻,在长期的交往中受到影响外,还与这一带居民的祖先多是从永定迁徒过来的有关。三河、银江

  • 文章大埔赋(二)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8期  作者:蕭紹坤 出版时间:2012-02-01
    关键字: 大埔县 人文历史 山川风物 交通地理 文化之乡

    千年古邑,源远流长。始为义招,隋改万川,初设湖寮,后迁茶阳。嘉靖五年重置,定名大埔。山川瑰丽,民风淳朴;根在中原,基开粤岭。居民五十万,八山一水一田。北邻福建,南连潮汕。吸虎岭之精华,钟灵毓秀;纳三江之丽水,人懋物华。享「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美誉,有「名人、名居、名寺、名史」之光荣。美哉大埔!峰峦叠翠,江河环绕;宜居宜业,风清气爽。年有瓜果蔬薯之富足,季添山厥葛笋之美鲜。游目骋怀;东衙秋月,梅潭渔火。五虎松涛风采,飞来大石奇观。帽山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