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地理沿革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達埔素描

    来源期刊:《永春文獻》 第2期  作者:亦佛 出版时间:1971-07-10
    关键字: 达埔镇概况 地理沿革 姓氏源流 拳术 风俗

    木有本,水有源,猶人之有祖先。這種觀念,以狹義來說,是宗族;以廣義來說,是國族,我們中華民族,已有數千年歷史,完全是靠這種觀念的存在和延續,歷經朝代的演變,還會愈見强盛,奠定了國際地位,和未來遠景,可見人們對於宗族和鄕土,還是値得重視的。達埔位於縣城西南,可說是縣境內的中心位置,人口近四萬人,是全縣最大的鄕村,山明水秀,地靈人傑,歷代都有騷人雅士,英雄豪傑,流傳着許許多多的事蹟,可是,土地貧瘠,沒有豐產,居民紛紛向外拓展,客地居留,事業牽連,時日旣久,難...

  • 文章密縣之風俗及特産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5期  作者:石雋 出版时间:1973-05-25
    关键字: 新密市 地理沿革 风俗 特产

    密縣卽上古鄶國,位居中州之中。黃帝曾孫祝融,生於斯土。縣誌有云:「密縣爲祝融之故墟。」祝融當帝嚳時,爲火正。因其主火,後世遂尊爲火神。到處有火神廟,家家有火神位。崇拜之殷,比諸台灣人奉祀媽祖,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日,爲祝融誕辰。香火之勝,無與倫比。尤其正二月間,民衆舞龍、舞獅、高蹺、旱船等等遊藝會,均稱火神會。遊藝會出外表演時,均以火神神轎殿後。還有許多當地士紳,在神轎後追隨伴駕。神轎所經之處,家家焚香路祭。因爲迷信火神,精神貫注。中原各處,...

  • 文章漫談嵊縣「長」「開」「太」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5卷 第10期  作者:呂鈞 出版时间:1983-10-10
    关键字: 浙江嵊县 地理沿革 长乐 开元 太平

    「長」「開」「太」三個字是我們嵊縣人的簡稱,「長」是長樂」、「開」是開元、「太」是太平」,這三個村鎭是我們嵊縣的西鄕的鎭,各鎭相距約五華里,地理形勢與武漢三鎭相似,剡溪貫穿,長樂、開元、太平之間,開元、太平在剡溪北面,長樂在南面,剡溪由嵊縣以上至長樂段只能通竹筏,當年嵊長公路未開闢以前,我們西鄕土產如茶葉、柴炭、竹木、白朮的輸出,洋雜貨的進入,完全利用竹筏,這些原始交通工具,五六十年以前在我們嵊縣農村,曾發揮了高度的功能。長樂、開元、太平三個村鎭,可說是...

  • 文章江蘇省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6期  作者:黃體潤  出版时间:1976-06-20
    关键字: 丰县 地理沿革 物产风俗 交通经济

    豐縣沿革秦沛縣之豐邑。漢置豐縣。南朝宋省,尋復置。後魏以後因之。明嘉靖時城陷於河,徙治東南境之華山下,尋復還於舊治,即今治也。淸時屬徐州府。民初隸徐海道,復員後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別稱大澤,以治北舊有大澤也。疆域東界銅山沛縣,南界碭山蕭縣,西界山東單縣,北界山東魚臺縣。東西距四十公里,南北距六十公里,面積二百五十萬二千畝,計一千三百八五方公里,分爲七區。九十鄕鎭,三十六年併爲四區署,三十六鄕鎭。人口三十六萬四千零九人。(三十五年內政部統計),三十七年春增至...

  • 文章江蘇省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4期  出版时间:1976-04-20
    关键字: 江苏省 县市方志 六合县 地理沿革

    六合縣沿革春秋楚棠邑,漢置堂邑縣,晉改爲尉氏縣,梁爲秦郡治,陳又於此置義州,後周改曰方州,又改郡曰六合,隋廢郡及州,改縣曰六合,唐又置方州,不久即廢,南唐改六合爲雄州,五代周州徙治,仍置六合縣,宋以後因之,淸時屬江寧府。民初隸金陵,抗戰復員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疆域東界儀徵縣,南臨大江對南京巿,西界安徽來安縣,北界安徽天長縣。東西距五十二公里,南北距七十二公里,面積一千六百七十三平方公里,分爲七區。人口四十萬九千六百〇五人。(內政部三十五年統計)山川六合山...

  • 文章睢甯概述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1期  作者:文獻會  出版时间:1977-02-15
    关键字: 睢宁县 地理沿革 交通教育 物产风俗

    六区境内有峰山,在县西六十五里,淤黄河南岸,旧以峰、太龙、虎四山名风虎山,太山南顶有太山庙及周忠武公庙、山出五色石似玉。鲤鱼山在峰东北里许之淤黄河中,山形如鱼、宛似游于水中故名,明归有光尝为诗吟咏,载于县志。七区境内名山较多,(1)英公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有砦,因山东南麓有唐李英公墓故名。在英公山南二里东南曰白山又东曰红山故名(2)花山。(3)寿鹿山在英公山东北三里。(4)黄山在寿鹿山东三里,山腰有黄华洞可容数十人,又名黄石洞、黄华洞在山西北麓,昔黄石公曾隐此

  • 文章江蘇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8期  出版时间:1976-08-20
    关键字: 姜堰区 地理沿革 交通教育 风俗物产

    泰縣沿革戰國楚海陵地,漢置海陵縣,三國時廢,晉復置海陵縣,東晉爲海陵郡治。隋廢郡,析縣境增置江增縣,尋又省入海陵。唐府縣置吳州,改縣曰吳陵,又廢州,復縣名曰海陵。南唐置泰州,治海陵縣。宋曰泰州軍,元仍爲泰州,明廢海陵縣入州,淸因之,屬揚州府,民國改爲泰縣。初屬淮揚道,抗戰後隸第五行政區。疆域東界如皋縣,南界泰興縣,西界江都高郵二縣,北界東臺縣。東西距九十公里,南北距七十公里,面積二千一百十六平方公里,合三百三十九萬六千零六十畝,分爲十區。人口一百二十萬八...

  • 文章興化文獻叢譚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8期  作者:士希  出版时间:1969-12-30
    关键字: 建置沿革 地理沿革 交通水利 特产 语言文化

    山海經有「閩在海中」之說,故唐虞之世,自仙遊東南至莆田一帶,海水直灌,莆田只有廣業諸山,出沒於海濱一帶而已。三代以降,因泥沙沖積,逐漸形成平原,然尙未有居民也。漢武帝時,閩越王郢,避漢兵威而南來,歷徒莆田廣業里之越王峯,與夫仙遊東五里處之鷄子城,此爲莆田最古之歷史。遊洋志據漢書朱買臣傳:越王更徒處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澤中——卽今越王峯,內有越王臺——所歷之地,多有遺跡。皆在山中,而不在平原,足徵當時莆仙二邑,尙無平原也。秦漢六朝之世,已有舟楫交通,自...

  • 文章文登雜談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7卷 第4期  作者:李蔭亭 出版时间:1982-03-20
    关键字: 文登县 故乡风貌 地理沿革 龙王传说 风土习俗

    我的故鄕是文登縣澤頭集。幼時足跡所及,周圍不出十里(華里下同)。雖是文登人,文登全縣的事,却所知有限。因此這個故鄕囘憶,也只限於澤頭一帶。而且旣是囘憶,當然是過去的事,難免有「陳芝麻爛穀子」之嫌。旣是文登人,對於文登事,比較關心。文登的沿革尙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有人說:距文登縣城西北五十里之暘里店,卽古之暘谷,卽堯命羲仲賓日處。有人說:這是附會,嵎夷乃今之朝鮮地(淸御批通鑑輯覽卽主此說)。但尙書禹貢:「海岱惟靑州,嵎夷旣略,濰淄其道,…...

  • 文章江蘇省各縣巿志略——靖江县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3期  出版时间:1976-03-20
    关键字: 江苏县市 地方志略 地理沿革 交通教育 靖江市

    沿革:地爲三國吳赤烏時所漲,名馬駄沙,亦名馬洲,又名驥沙。隋唐時屬海陵吳陵二縣,宋爲泰興縣地,名曰陰沙,元改屬江陰縣,明成化時增設縣丞於此,尋改置靖江縣,淸時屬常州府。民初隸蘇常道,抗戰復員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疆域:東界如臯縣,南隔大江對江陰縣境,西與北俱界泰興縣,東西距六十一公里,南北距四十八公里,面積七百三十六方公里,分爲八區。人口:三十六萬五千三百六十七人。(三十五年內政部統計)山川:孤山舊峙大江中,今已登於陸,在治東北七公里。大江在縣南,沿江港紛...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