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地方建设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有所作爲的民國縣長鄧翔海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3卷 第4期  作者:姜道明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邓翔海 人物传记 地方建设 民国乡村

    鄧翔海(一八九一—一九六五),字鵬九,湖北蒲圻縣人,北京工業大學學士。民國八年高等文官考試,以錄取第十一名簽分農商部工商司工作,後多次做地方官,曾任鄢陵、睢縣、沭陽、吳縣縣長、新疆民政廳長。鄧翔海於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五年任沭陽縣縣長。在國民黨政權時代的歷任縣長中,算得上較有作爲的一個,他辦事果斷,作風嚴厲,在民眾中留下較深的印象。沭陽舊屬海州,歷代官員均稱「難治」。鄧翔海到任後,察知地方急需解決的大患,在於盜匪如毛和連年水患,其次則爲財政經濟紊亂。而...

  • 文章胡宗南將軍在天水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19期  作者:蘇鑑  出版时间:1983-02-01
    关键字: 驻防天水 地方建设 干部培养 军官训练班

    蔣公詠三千子弟兵民國十四年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革命軍統帥黃埔軍校校長蔣公介石,在長平東站吟詩一首云:「親率三千子弟兵,鴟鸮未靖此長征,艱難革命成孤憤,揮劍長空涕淚橫」。詩中所稱「三千子弟兵」就是指參加東征的校軍敎導第一、二兩團官兵而言,因爲這兩個團的幹部及士兵,全係黃埔軍校的師生所組成,所以叫做校軍,也稱黨軍。第一團團長爲何敬公(應欽)將軍,第二團團長爲王茂如(柏齡)將軍,繼任爲錢慕尹(大鈞)將軍。以後這兩個團隨著革命情勢的進展與需要編組成第一旅,陸軍...

  • 文章對廣西故鄉的懷念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16期  作者:韋鼎峙 出版时间:2007-04-10
    关键字: 怀念故乡 人物事迹 教育历程 地方建设

    一、我生長的地方近年來,知道下一代孩子們,發現一個很不合「邏輯」的事,就是常聽到他們在說:我們生長的地方,不是我們的故鄉,我們的故鄉,不是我們生長的地方。這是事實,誰又能奈何呢?我的生長故鄉,是廣西融縣,(今分爲兩個縣,一是融水縣設舊址,一是融安縣設昔日的長安鎭。)我生長的故鄉,屬於融安縣,北區永安鄉(現爲板欖鎭)泗意村。幼被匪劫,家貧如洗。父早見背,全賴長兄,尊奉母命,主持家務,將我弟妹五人,教養長大。幼讀板欖小學,及融縣初中。嗣考南寧軍校童訓班,其後...

  • 文章經國先生與新贛南建設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20期  作者:鍾禮杰 出版时间:1985-04-01
    关键字: 蒋经国 赣南 地方建设 工作进度 行政专员

    三二九人。⒎其他学校:共一二所,学生三、四二〇人。二、农业方面:⒈设立农场:原定五九五所,完成六五七所。2开垦荒地:原定一八、二五八亩,完成七九、四〇二亩。⒊种植树木:原定一、四七〇、〇〇〇株,完成九、九七九、二三七株。三、水利方面:⒈建造蓄水库:原定三一四座,完成二八八座。⒉建造水陂:原定二九二座,完成一、八八四座。⒊挖保塘:原定五、四二八口,完成七、二六八口。四、交通方面:⒈修路:二二、三四二公里。⒉修建桥梁:五、三八五座。五、商业方面:⒈成立合作社:一

  • 文章記鈕惕老二三事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5期  作者:沈兼士 出版时间:1977-11-10
    关键字: 钮惕生 江苏省训政人员养成所 培训人才 地方建设 抗日战争

    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定鼎金陵。民國十七年,鈕公惕生(永建)任江蘇省政府主席時,爲推行訓政建設工作,訓練專門人才起見,特創立「江蘇訓政入員養成所」,招考大專畢業生施以高度訓練,計分民政、財政、敎育,建設……曁地方自治八組。所址設於南京復城橋之西前蠶桑學校內,入學考試甚爲嚴格,考試科目及程度有類於後之高考,甚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之處,故報考人數雖多,而入選者僅有民政、財政兩組二十餘人,曁各縣保送之地方自治人員十餘人,合共四十餘人。訓練課程除各項專案科目外,並施以...

  • 文章敬悼何前理事長尙時先生

    来源期刊:《浦東》 第60期  作者:王伯音 出版时间:1990-04-15
    关键字: 何尚时 因病去世 北伐军 抗战胜利 地方建设 同乡会 寿园

    没有任何痛苦。他享年九十有三,眞是寿终正寝,福寿全归。尙时先生,奉贤县邬家桥人,靑年时代,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贡献良多;抗战期间,从事敌后工作,出钱出力,出生入死,冒险犯难,与敌伪作殊死战,厥功甚伟;抗战胜利后,参加浦东地方建设,不遗余力;于三十七年,众望所归,当选奉贤县国民大会代表,三十八年追随政府来台,在四十年之国大代表岗位上支持政府,响应国策,克尽厥职;唯此次国民大会第八次会议,竟先一日逝世而未能投入选擧总统之神圣一票,不无遗憾耳。我在大陆求学

  • 文章王公璵先生墓誌銘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33期  作者:夏鼎文 黃杰  出版时间:1985-02-15
    关键字: 王公玙 剿灭土匪 地方建设 抗击日寇 人物生平 墓志铭

    東海夏鼎文撰一級上將黃杰書先生姓王氏,諱宗璠,字公璵,後以字行,中華民國前九年農曆正月初一日生於江蘇省連雲巿。家世業商,富甲一方。尊翁慕陳公樂善好施,造福桑梓,太夫人朱氏溫恭賢淑,鄕里稱道。先生幼年聰慧,出就外傅,深植國學基礎。民國十年負笈北平,入中國大學,加盟中國國民黨,參加秘密工作。十六年後國民革命軍底定江淮,先生歷任豐縣蕭縣銅山縣縣長,剿撫匪患,閭閻安堵,剔除積弊,興學施敎、修築河堤,防禦洪流、提倡合作、增加生產,以是政聲四播,享譽模範縣長。二十五...

  • 文章海州五十年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4期  作者:張啓天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地方建设 教育生涯 海州中学 石室书院 孩童时代 中秋

    我親歷海州半世紀的風雨,親見古城二十年的巨變。一九四七年暑假,我爲投考海師,第一次來海州。數里之外,遠遠望見城東門的宏偉雄姿;及至踏著石板舖成的緩坡上行城下,抬頭仰望,更見其巍峨壯觀(見圖一),入外城門,進瓮城,轉而穿內城門,才進入城裡,足見古人防倭禦寇所費心思。上引詩作怨史家「只知李廣未封侯」而未諳古城在衛國保民中的功勞,良有以也。可惜她已於四十年前的瘋狂歲月中被毀!那次我離開海州,是一個月光朗照的晚上,出北門回望,臨洪門的倩影映于城濠中,倒影朦朦朧朧...

  • 文章江蘇省立東海民衆教育館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徐一德  出版时间:2000-03-01
    关键字: 民众教育 地方建设 社会动员 东海历史

    三十年代初,東海縣農民受盡地主的盤剝。加之天災人禍,終年勞作,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十分窘困,受教育程度極低。當時東海縣第一區石東鄉(今新浦區轄區)七百餘戶,三千人口,初識字者,僅二十餘人。就連海屬最繁盛的商埠新浦,其新龍鎮千餘戶居民中,初識字者也僅二百來人,民眾教育極待興辦。一九三四年,江蘇省國民政府決定在東海縣辦一所民眾教育館。定名爲江蘇省立東海民眾教育館。以新浦爲基地,逐步向農村擴展,提高民眾的教育程度,以達啓民智的目的。確定建館後,館長葛廷遠...

  • 文章建設廣西,復興中國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期  作者:韋永成  出版时间:1978-05-20
    关键字: 广西建设 广西民团组织 风物特产 地方建设 社会风貌

    民國紀元以來,廣西受國內政治的波動,廿年間廣西省政主持人的更動,不下二十次之多,平均每年易長一次。而行政組織,亦變動頻繁,由都督府,而民政公署,而巡按使公署,而省長公署,而省政府。基礎未固,卽被推翻。根本談不到成效,更無建設可言。因爲政治混亂而影響治安的不寧。廣西向稱多匪之區,從前牧牛的要背槍,種田的也要背槍,形容廣西多匪,「廣西無處無山,無山無洞,無洞不奇,無地無匪,無匪不惡」。卽可以說明廣西過去治安惡劣情況的一斑。綜觀以上所述,關於廣西建設開始前之政...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