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南洋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王培孫傳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期  作者:周邦道  出版时间:1977-05-15
    关键字: 王培孙 庚子 学堂 南洋中学

    王植善、字培孙,晚岁以字行,江苏上海人。淸同治十年辛未十月初十日生。少就外傅,光緖十九年癸巳,入邑庠。二十三年丁酉,张之洞督两湖,创武备学堂于武昌,钮惕生邀同志赴考,乃偕陈景韩、雷继兴西上。寻以习性不合,未及试而退。后谒钱念劬,谓自强学堂即开办,遂留武汉守候,而考期杳然。适报载上海剏南洋公学,招考师范班,立返棹东下。比至,考期正届,急赴试场,皆已入闱。请之监试,肫然述向学之忱,特允入试。然虽获隽,而困于资,总务何梅生怜之,委事斋务,藉津贴自给,始得竟其所

  • 文章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同安人

    来源期刊:《同安》 第39期  作者:蔡良乾  出版时间:1992-04-01
    关键字: 南洋谋生 陈生创学 南洋大学 许平 华人办学 新马华校

    本文系新加坡「亚洲周刊」社,资深特派员蔡良干先生所撰写,已刊登在新加坡同安会馆「同声」杂志,特影印寄本会书明「欢迎转载」。原文计七千三百余字,因限于篇幅,仅能择要节录,尚请原作者见谅。—会讯资料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独立之前皆属英国殖民地,早期为垦荒、开发锡矿、及种植树胶,曾由中国南部之福建和广东,引进大量廉价劳工。最早移民到南洋及新马的是福建省的漳州和泉州,同安及金厦却是在二十世纪初叶南移较多,据估计两国至少有二十万祖籍福建同安的华侨。同安

  • 文章德學事功 俱垂典範——紀念凌竹銘先生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2卷 第2期  作者:鄭彥棻 出版时间:1982-06-30
    关键字: 凌竹铭 铁路专家 粤汉铁路 南洋大学

    一、硕学槃材 遽痛凋谢去年秋间,凌鸿勋竹铭先生以八八高龄逝世台北。硕学槃才,遽然作古,老成凋谢,遐迩同悼。凌先生是一个渊博精深的学者,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工程专家,又还是一个埋头苦干不计名位的标准公务员,其道德、学问、事功俱极卓越,对国家社会具有钜大的贡献,早已为擧世所同钦,不待我为之宣扬增饰的了。竹铭先生长我九岁,他在上海担任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校长时,我还在广东高师唸书,所以无论在为学及作事各方面,都是我的先进前辈,但他谦虚厚道,从不摆出一副

  • 文章無錫文獻叢刋第八輯書目敍錄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19期  出版时间:1988-01-20
    关键字: 《无锡文献》 编委会 南洋大学 鸦片战争

    ㈠无锡文献征存录初编八卷——太仓唐蔚芝先生有关吾邑文献之著作(附凌鸿勋撰「记茹经老人太仓唐蔚芝先生」)(邑人杨保和编辑)唐先生,名文治,字蔚芝,太仓州人,先世累代读书而未著学籍,以隐德称,自其高祖景星,始于淸嘉庆元年丙辰,以第二名入泮为州学生,曾祖森阶,祖学韩,父受祺,同治四年乙丑恩贡,文治光緖十六年壬辰进士,由户部江西司主事,累官至农工商部左侍郞,署理尙书,并曾两次随轺出国考察,迨邮传部成立,创设高等实业学堂,任先生为学堂监督,学堂后改名为南洋

  • 文章享受榮耀 肩負重任 故鄕獎學金得獎代表感言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411期  作者:張莉  出版时间:2004-01-20
    关键字: 张莉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台谊奖学金 同乡会

    今天,我們有幸獲得台誼獎學金,在喜悦和自豪的同時,更應該感到我們身上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只有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才不會辜負這份殊榮。

  • 文章中國思想家吳稚暉先生(五)四張園演説稱革命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6期  出版时间:1969-02-15
    关键字: 吴稚晖 南洋公学 孙中山 广东大学堂

    他受了庚子联军京津东北的刺激,由维新主张,一步步「浪漫」起来。到癸卯正月在上海张园演说,演高兴了。也开始称说革命了。在南洋公学前后近三年,由敎习而继张一鹏任学长。辛丑正月,张菊生(元济)任南洋公学总办,稚老在前一年听了钮永建和陈冷血的话,要发给学生枪枝,练成军国民,因学校当局不同意而罢;换了张总办后,又主张校长敎员学生共同组织一会,处理校务,当时他有三句口号:「皇帝与百姓打官司我助百姓;先生与学生打官司,我助学生;老子与儿子打官司,我助儿子。」自师生同理

  • 文章常州信息學院每年出國培訓教師近百人

    来源期刊:《武進鄕訊》 第478期  出版时间:2009-10-05
    关键字: 常州信息学院 教师 南洋理工学院 新加坡

    日前,常州信息学院二十名专业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交流。据悉,近年来该院每年均组织近一〇〇名教师出国「充电」。

  • 文章南洋回忆录(上)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26期  作者:謝康 出版时间:1984-10-10
    关键字: 侨胞回忆 侨胞观念 南洋生活状况 社会风俗

    法语(巴黎也没有华侨学校,到后来才听说有所谓「识字班」敎他们学国语,成效如何,我不知道。)相信这一代的中法联姻的「宁馨儿」,多半还是留居法国,并且多和法国人通婚,但一代一代下去,他们也就「数典忘祖」了。在德国、在瑞士、在奥国、在比利时和意大利,这些地方中国人虽少,我也亲自见到有类似的这种现象。在日内瓦开中国饭馆的老朱就是如此。其他各地有华侨的地方大约也差不多。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全世界有华侨聚集的地方,就有与居留地土著民族通婚的现象。特别是在南洋生下的一些

  • 文章南洋大学倡办人陈六使先生传略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第6卷 第1期  作者:李漢青  出版时间:1973-06-15
    关键字: 南洋大学 陈六使 人物生平 教育 侨胞

    全马来亚、印尼、泰国、越南各地。二次大战结束后业务大振,与李光前之南益公司同执南洋树胶业之牛耳,积资千万以上,中间曾继其三兄文确任亚洲保险公司及亚洲人寿保险公司董事主席;并任华侨银行董事及南洋商报董事主席多年,亦多建树。近年复与其同鄕李良荣将军,创办怡保大石水泥有限公司,以大股东而担任董事主席,每日出产水泥一千五百吨之多,不特供销星马;且能在国际市场为马来西亚争取大量外汇。其平生经营企业,可谓非常成功矣!顾先生有崇高之理想与伟大之抱负,其积资非专为身家

  • 文章懷鄉憶舊之二:我的學校生活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9期  作者:裘軫 出版时间:1975-10-05
    关键字: 怀乡忆旧 学校生活 小学时代 杭州安定中学 上海南洋中学 裘振才 王培荪

    得过关。年轻女子来访,他更是关防严密,他会在会客室外听你们谈什么。邮差送校之函件,他有权利先加检查,他认为不妥当的,他私下递送校长参考,那个时代学生通情书,是不许可的。四、转学上海南洋我在安定中学读了二年,因为那时大家重视英文,而安定的英文老师是位酒糟鼻子,并不太高明。到第三年我便决意转学到上海南洋中学。去上海就得取道宁波,嵊城搭民船到百官鎭上岸,那里有车站可趁火车,大站是余姚、慈谿,不需半天就到宁波,车站里就有轮船上派出的招待员在拉客,马上到江边去登轮,去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