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出土文物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漢代女屍出土·寄望作出明確歷史定位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3期  出版时间:2002-09-01
    关键字: 考古研究 出土文物 汉代女尸 历史人文价值

    今年七月十三日,台北聯合報發自北京的一則新聞及兩張照片,新聞標題是「江蘇連雲港市繼湖南馬王堆、湖北荆州後發現第三具漢古屍」。在近八百字新聞中說:七日下午海州雙龍村花園路工地出土一座古墓,連雲港市博物館考古人員趕往鑑定,證實是漢墓。四具棺木中,三具有大批有價値文物,三號棺積滿水中,浮著一具裹著絲織物的女屍,露在外面的脚趾已發黑,但趾紋淸楚可辨,經專家緊急處理,並嚴密保存中。棺中遺物在一片字跡淸晰的衣物疏中(即淸單),有方形漆盒、竹笥,質地如新的梳篦,帶皮絆...

  • 文章陕西半坡出土文物观感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9期  作者:曉陽  出版时间:1989-09-01
    关键字: 半坡文化 出土文物 母系社会部落 半坡博物馆 半坡遗址

    一九五三年的春天,居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鏟河東岸半坡村的農民,在春耕時改用了深耕法,無意中發現了地面五六十公分下,埋藏了一片古老的秘密—原始先民的生活遺址。從一九五四到五七年,經過五次發掘與考據,發現這裏是距今約六千年左右,一個典型母系社會部落聚居的遺址。現存的面積約有五萬平方公尺,至今已發掘的面積,約有一萬平方公尺左右。在已發掘的遺址面積內,看出先民把它畫分有居住區、製陶區和墓葬區。居住區和製陶區內,發現有房屋遺跡四十五座,圈欄兩座,儲藏東西的窖兩百多...

  • 文章甲骨文游藝集序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2期  作者:安國鈞 出版时间:1996-04-01
    关键字: 甲骨文 出土文物 甲骨片 甲骨文集 甲骨文研究与应用

    甲骨瑰寶,於清季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發現,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年)以劉鶚之「鐵雲藏龜」一書刊行而開始硏究,其自序中有云:「去上古愈遠,文字愈難推求,龜版可識者干支而已。」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年)孫詒讓著「殷契舉例」所釋:「可信及近是之字一百八十餘。」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羅振玉之「殷虛書契考釋」所舉可識之字遂及五百,硏釋者日衆,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年)李孝定編著之「甲骨文字集釋」問世,得正解字一千七百零三,異說之字七百九十七,待考之字一百八十四...

  • 文章丙子新年談國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河图洛书》 中华文化 天干地支 出土文物 图腾

    人生的腳步一天一天向前走,一九九五年乙亥已過去,新的丙子又降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令人歡欣鼓舞。農業社會時代人人都過「春節」,享受的是豐衣足食;現代人過的是新年,得到假期休閒活動,出國旅遊,飽覽世界風光,身心舒暢,快樂無窮。有關一年一度的生肖計年,是來自中古時代,伏羲氏首創八卦圖說,而後衍生「河圖洛書」,從此展現中華文化的開端。在民族文化智慧成長中,我們可以從干支計年的方法,求證歷史文化演變的過程。自黃帝軒轅氏在西元前二六九六年治事之後,就發明用甲、乙...

  • 文章芮城西侯度遺址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0期  作者:員創生 出版时间:2007-07-01
    关键字: 山西芮城 侯度遗址 出土文物 古人类文化遗存

    芮城西侯度遺址位於風陵渡鎮西侯度村「人疙瘩」北坡,一九六〇年發現。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考古學家在「人疙瘩」深部平均一米厚的灰白色和鏽黃色的交錯砂層中。先後進行了兩次大的發掘,出土了屬於早更新世時期的一大批古脊椎動物化石和若干石製品,被確定為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也是我國境內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之一,其年代距今一八〇萬年左右,亦稱西侯度文化。西侯度遺址中出土的動物化石,除鯉、鱉和鴕鳥外,還有多種哺乳動物,如刺猬、巨河狸、鬣狗、劍齒象、平額...

  • 文章新浦解放路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江錦堯  出版时间:2003-09-01
    关键字: 新浦解放路 出土文物 往事回忆 抗日战争 新貌建设

    公元二〇〇三年五月廿一日,連雲港市《蒼梧晚報》載:五月廿日下午四時許,新浦解放東路和平橋附近挖出一塊正方形的石頭,邊長約一·二米,中間有一道長約四十厘米的方形石穴,裡面立著一長方形石柱,頂部是一個球體。此後發現這塊石頭的背面刻有陽文:「民國廿二年一等水準點第二一五(二)號測量總局」。我在幼年時,見到這塊石頭在現在挖出地面附近復興祥糧棧院內,其正面完全露出與地面一樣平。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三)春,我在新浦龍尾河西岸邊張雲清教的私塾讀書,當時住在復興祥糧棧院...

  • 文章家鄕發掘古代故墓距今已有四千餘年爲新石器時代春期「良渚文化」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71期  出版时间:1982-12-15
    关键字: 古代故墓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史 出土文物

    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所谓「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因一九三六年发现在浙江杭县良渚鎭而命名。其年代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左右。良渚文化属父糸氏族公社的军事民主制阶段,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发掘出的玉琮,绚丽多彩,斑烂晶莹,其中最长的一件为十三节,三十六厘米长,是中国至今发现最大的一块玉琮。随葬的石器生产工具有穿孔石斧,穿孔石铲及有段石、带把刀等。一件扁平的孔石斧,磨制很薄,表面光亮照人,制作艺术极高。这批珍贵出土文物已运抵

  • 文章罕見史前玉琮在武進縣出土還發現石斧石箭等文物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75期  出版时间:1983-05-01
    关键字: 史前玉琮 出土文物 武进 良渚文化墓地 长江下游地区古代文化

    據香港星島日報四月九日新聞報導:一件極爲罕見的史前玉琮最近在江蘇省武進縣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玉璧、玉管、穿孔石斧、石箭頭等數十件文物。這是「南京博物院」在對一處良渚文化墓地的再度發掘中發現的,其年代距今有四千多年。新出土的玉琮,爲扁方柱體,外方內圓,高七㸃二公分,寬八㸃四公分,它用整塊的透閃石(軟玉)製成,通體乳白晶瑩,隱現翠綠和赭色斑紋,玉琮分兩節,共琢有八組獸面紋,圓目,寬鼻,大嘴,形象威嚴莊重,獸面四周刻有古雅細緻的飾帶,其花紋纖細如髮絲。據專家稱...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