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傩戏共返回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乐安流坑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5期  作者:章軍華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流坑 传说 形式 文武曲调 民间文化

    炎储、关帝,旁纳诸傩神面。「即说明流坑岁末时的沿革性,同时也反映出流坑是附设在祭祀炎储、关帝中的仪礼式。流坑村出,直至今天也是伴随游神、闹灯、舞龙等民俗活动而举行的仪式,游神的主角是地方神灵,即有土地老爷,这正是社祭的内容。在流坑傩戏中也有「社公」角色,他白发红衣,手执拐杖,是福禄寿的象征。社祭假面热闹隆重,不需专门的宗庙祭祀,事实上流坑村直至明代才开始设立宗庙。当村子发生瘟疫时,以假面充当鄕的礼仪式,这用于「行靖」,又是假面戏本质的作用。流坑

  • 文章回忆海属地方的傩戏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1期  作者:倪爾敏 楊士采  出版时间:2003-03-01
    关键字: 历史渊源 海州僮子 演唱形式 风土习俗

    傩戏舞,是旧时民间敬神驱邪的一种艺术,我国多数民族流行傩戏舞。《论语·鄕党》中记述孔子的言行说:「鄕人(音挪),朝服而立于阼阶。」说明我国文化的历史很久远,而且是受到孔大圣人尊重的。由于不同民族与地区的风俗不同,各地的傩戏傩舞又有着自身的特色。旧时,海属地区流行的傩戏称为「僮子」,专业演唱者称为「僮子」。僮,是奴仆或下等人的意思,可见「僮子」是卑贱的老百姓特别是鄕村老百姓中特有的文艺形式。演唱僮子的原始目的,是为了祈求平安,行之久了,便

共2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