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人口共返回6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枣阳人口的成长与预测(上)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0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2003-02-01
    关键字: 枣阳 人口 人口增长率

    一、导言一九八九年作者在《枣阳文献》第六期发表「枣阳的人口」,曾根据不是很完整的材料,对枣阳的人口做了概略地叙述和分析,就了解枣阳人口的实况来说,这自然是不够的。要对一地人口做深入的分析,了解真正的实况,必须要有既详细又正确的人口资料。人口资料的来源有四:第一是人口普查,一九四九年以来,我国举行了五次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一九五三年,第二次是一九六四年,第三次是一九八二年,第四次是一九九〇年,第五次是二〇〇〇年。枣阳人口普查的原始资料,枣阳市有关

  • 文章黃巖縣簡介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9卷 第8期  作者:江壽頤 出版时间:1977-08-06
    关键字: 黄岩县 沿革 人口 物产 交通

    人口至于人口,晋志一万八千。唐开元时,户登五万,宋元丰时(约在西历一〇七八—一〇八五年间)始及十万四五千人。迨至民国三十年调查,城内四万余,全县五十四万人。人口分布密度,以东南鄕为最密,北鄕较稀。四、物产田地间以稻、麦、豆农产为大宗,自给有余,在台属各县,称富庶之区。故有「黄太熟,六县足」之谚。东鄕除豆、麦外,间有棉作,而山下廊一地,则富石矿,为纯质之水成岩,产量颇丰,系本邑重要建材之一。西鄕因地属山区,以竹、木、板、炭、笋为主产物,除内销台属六县外,兼销

  • 文章最新数据:常州市常住人口四六八·七万全市户籍人口男女比为九九比一〇〇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99期  出版时间:2013-05-25
    关键字: 常州市 常住人口 最新数据 户籍人口 男女比

    金坛市 五五·三一万人溧阳市 七八·九九万人武进区 一〇二·六〇万人新北区 四六·九四万人天宁区 三七·四〇万人钟楼区 三五·八二万人戚墅堰区 七、八九万人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反馈资料显示,二〇一二年底,常州市常住人口(含在常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扣除本地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总量达四六八·六八万,比上年末增加三·七一万,增长〇.八%,增幅较上年回落〇·四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二〇一二年末,常州市户籍总人口达三六四·七七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一·九一万

  • 文章兩漢人物的地理分佈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4期  作者:張忠棟 出版时间:1978-04-25
    关键字: 两汉人口分布 汉代士人 教育制度 人口迁移

    春秋时代,吴楚两国几度北上争霸,都没有成功,部份原因是因为南方缺乏人才。战国时期,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得东方人才的帮助很大。秦孝公时代的商鞅,秦王政时代的吕不韦和李斯,都是东方人。两汉继春秋战国之后,人才的分布仍是北方多于南方,东方重于西方。这里所谓东方和西方,是以太行山和函谷关为界。所谓北方和南方,是以秦岭、淮阳山脉和淮河这段中国南北的自然地理界线为界。太行山和函谷关以东,淮阳山脉和淮河以北,古称关东,尤其是春秋战国以来人文荟萃之区,人口最多,物产最富

  • 文章同安簡介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10期  作者:郭經南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同安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人口产物

    山、民安、侯牧、集美、前场、海山、角尾、六甲、鼎尾等鄕公所。鄕鎭之下又设保、甲,此系地方行政槪况。㈢人口产物全县人口,抗战后约近三十万人,旅外人口,仅分布南洋群岛各地侨胞,虽无详细数字可查,槪略不下数十万人,系福建省有名侨鄕之一,人民勤奋淳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惟一、二区稻田稍缺,多以旱地农作物为主要粮食。糖、稻、麦、花生、蕃藷、龙眼、菓菜、牲畜及近海鱼鲜,蚵、文昌鱼、浒苔及其他海产等为多。并有大宗盐产及土产供销外县市,甚至外省及南洋各地。㈣四大特色一

  • 文章抗戰勝利後一年的湖北(二)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2期  作者:涂翔字  出版时间:1972-01-10
    关键字: 抗战胜利 民政 司法 经济 人口

    保民大会已成立一五五七一所,占全省保数百分之七八.五〇,就县市参议会素质加以分析,根据汉口等四十六市县报吿材料统计,参议员总数一三四一人,就性别分析女性仅占百分之一,妇女代表实嫌太少。就敎育程度分析,曾受高等敎育者占百分之二五.八,受中等敎育者占百分之六二·九,受初等敎育者一一三,总计将近百分之九十,均有中等敎育程度,水准颇高。就原有职业分析,农民占百分之七.五,工人百分之八·三,军政人员百分之三四·六,自由职业者百分之二.五,其他占百分之一。中国人口以农工

  • 文章泰顺的方言与人口迁徙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4卷 第6期  作者:高啓新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泰顺县 方言 人口迁徙 历史

    的原因外,其方言的发育形成很多因素是与历史上泰顺频繁的人口迁徙有关的。泰顺外来人口以明景泰三年(一四五二)分疆立县时为界,经历过三次迁徙。之前,从唐末至宋为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当时为避唐末之乱,江南很多大姓举族迁入山中以避兵燹,据《分疆禄》载「前后入山着籍者凡十八大姓」。这次人口的迁徙是泰顺境内「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的基础,当然,由于这十八大姓所来的地域不同,也应是泰顺方言复杂化的肇始。第二次人口的迁徙,是在明景泰三年(一四五二)由浙江布政使孙原贞率军镇压了郑茂

  • 文章列支敦斯登 LIEGHTENSTEIN

    来源期刊:《蕭縣文獻》 第19期  作者:李祥禎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列支敦斯登 人口 地理 环境

    古堡巍巍山岭中,田园阡陌树葱葱;莫嫌域土乡邦小,五等诸侯位列公。注:列支敦斯登,位于瑞士与奥地利之间,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个封建小侯国,面积一五七方公里,人口两万余人,首都曰瓦都兹。

  • 文章續氏源流考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9期  作者:續八寶 苗文源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续氏 姓氏考证 人口迁移 数据统计

    襄汾、浮山、晋城等县市续姓多达六八〇〇余人,而晋中孝义、介休、灵石等县市才有续姓一四〇〇余人,即晋北的定襄、原平、五台也只有三六〇〇余人(以上人口数根据一九九〇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査资料)。西社乾隆《续氏宗谱》载:村北三里寨上村「有元世祖时李福孝一碑,其孙妇有二续氏焉。」又载:「续基,元进士,见漆郎山(在西社村西)残碑。」这说明,元代时西社或其附近即有续氏住户,可能就是从晋国逃到此地(春秋时为戎狄部落居住地区)的,但后来不知是搬走了还是趋于式微了。总之,元代

  • 文章大埔沿革史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8期  作者:郭衍賓 出版时间:1981-12-30
    关键字: 大埔沿革 山川河流 祖先源流 人口区划

    境内山多田少,工业未兴,农产不足,大部成年男子,竞向外洋发展,以经营所获,寄回鄕中,维持一家生计,而女子则多留守家中,躬采井臼,料理田园业务,平素守望相助,声气互通,庆吊常亲,休戚与共。当升平时节,山无盗贼,讲孝悌修睦,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其风俗的淳厚,固早经众口交誉了。五、区鄕的划分及人口前时全县分为在城,三河,高陂,石上,百侯,同仁,大麻,石云八区(注:现在县城已拆除,在城改称茶阳,县政府迁至湖寮,同仁改称大埔县。)及五十二鄕,全县人口有三十余万人

共60条记录 1/6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