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交往共返回5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贈李祖武老師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3卷 第1期  作者:張兆雄  出版时间:2001-03-01
    关键字: 师生交往 诗歌 人物交往

    博學多才耋耄翁,人情世態尙融通;青年任教培桃李,壯歲從農濟困窮。絕妙詩詞揚國粹,崇高品德正文風;良師益友開吾塞,銘感循循指導功。

  • 文章各國加緊培養「中國通」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5卷 第4期  作者:明月  出版时间:2009-08-01
    关键字: 国际交往 汉语学习 “中国通”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各國已經意識到,如果本國政府中不儲備一批真正的「中國通」的話,恐怕再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就會佔據不利。而從小學生時代便開始培養「中國通」,更成為各國政府的一致行動。新加坡、美國儲備中國通《聯合早報》近日報導稱,新加坡政府設立「海外發展計劃」,並意欲培養更多「中國通」公務員。據悉,「海外發展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符合要求者在第一階段於所屬的部門總部工作;他們在第二階段將被派往中國工作;第三階段回到所屬...

  • 文章開封「猶太移民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8期  作者:傅建中 出版时间:1972-08-25
    关键字: 犹太移民 历史考证 中西交往

    東方的中國人,西方的猶太人,擧世公認是兩大優秀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和對人類文明卓越的貢獻。這兩個民族的後裔,遍佈在世界每個角落,無論海角天涯,他們總能自成一社羣,保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風俗習慣,歷數百年不變,成爲最難同化的民族。猶太人亡國數千年,到處流浪,受人迫害,而竟能於二次大戰以後,在巴勒斯坦復國,重建以色列,不能不歸功於猶太民族、文化和宗敎的靱力。史傳遠在周朝,我國就已有猶太人的蹤跡。較爲確實的歷史更記載:宋朝的時候,約有七十姓猶太人,...

  • 文章中原零縑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4期  作者:包緝庭 出版时间:1978-04-25
    关键字: 同乡会资料 同乡交往 新闻报道

    朱建民七秩生日文教界茶會祝賀正中書局董事長朱建民,四月二日度過七十歲的生日。祝賀茶會,於當天上午九時在政大公共企業中心擧行,政大校長歐陽勛致賀詞,敎育部長李元簇也在會中講了話。學生們共同獻上了:①祝壽論文集,②德敎從心銀牌一面,③在外交部服務的學生合呈銀盤一面,④石頭屛風一面。當天前往祝賀的,有文敎學術界人士五百多人。這位現任正中書局董事長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敎授從事敎學與硏究達四十餘年,門生遍布海內外,其中很多位已是知名學者。他的學生和好友卅九人已分別撰...

  • 文章雅與俗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11期  作者:霖燦 出版时间:1978-11-25
    关键字: 人物思想 文化教育 社会交往

    什麽叫雅,什麽叫俗?和許多朋友常常談到這個問題;但是好多次了,都沒得到結論。畫史上說,江南人家以有無倪畫而判雅俗。意思是,藏有倪雲林的畫的人家是雅,沒有倪高士畫的人家便俗。——若果然如此,倒也簡單明白,那只要去買一張倪雲林的畫就行了。但是人人都要自居高雅,不甘流俗,結果弄得倪氏的假畫充斥市面,非但雅俗難分,而且眞僞莫辨,反而節外生枝,平白增添了辨眞僞的麻煩。然而這總是好現象,至少表現出人心之向背,很淸楚的告訴我們,人人都愛高雅而憎惡凡俗,是一種可鼔舞的樂...

  • 文章容忍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10期  作者:郭智德 出版时间:1978-10-25
    关键字: 交往方式 文化教育 传统习俗

    容忍是度量的表現,是人類最高的理性,度量闊達的人,遇拂逆之事,不只忍之以色,並須容之以心,行若無事,貌亦泰然,這種雅量是常人所不能爲,也不易爲,故人人只知其可貴;但人人都不能達至爐火純靑之境。古人說:「能忍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可見忍是「幸福」的泉源。容忍又是大勇的表現,「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不足言勇,「淬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才是大勇,故人在處逆境的時候要忍,才能轉逆爲順,當與人衝突之際要忍,才能化干戈爲玉帛。中國歷史上能忍者頗不...

  • 文章讀「常熟鄉訊」有感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10期  作者:湘水 出版时间:1992-05-01
    关键字: 读后感 文化交流 抗灾援助 两岸交往

    之积极捐款,并来电来信慰问,时刻关心着家鄕人民的安危,表现了深切的鄕情。十二月份常熟又遭受了十几年来未遇的寒流袭击。虽经受各种天灾,但常熟人民还是经得起考验,工农业都获得了丰收。如今春囘大地,阳光明媚,又是一年一度的还鄕好时光,台湾的鄕亲们,此刻是否记起了白居易的一首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风光,能不让人向往吗?愿「鄕讯」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为推进海峡两岸鄕亲的交流和交往发挥更大的作用。

  • 文章學驗俱豐的卞夫子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8卷 第4期  作者:影隻  出版时间:1986-12-01
    关键字: 家乡往事 师生交往 卞濯江

    吾邑灌雲,係農業社會,風俗民情,均極保守,官方敎育設施,甚爲落後,所謂新制學校,寥寥可數,但民間讀書風氣,並非低落,舊式私塾學生,無地無之,以授徒筆耕爲職業的學究先生,人口不在少數,此種行業,以其學識水準評定,大約可分三等,即「啓蒙先生」、「四書先生」與「經書先生」,所謂「啓蒙先生」,俗稱又叫做「瞎眼先生」,此類塾師,本身學識有限,只能敎學生念書認字,不能敎學生開筆作文,學生家長延師敎子之目的,僅期望其子弟能夠睜睜眼認識一般姓名,以後記記流水賬而已。「四...

  • 文章我的心聲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9卷 第3期  作者:楊斯芬  出版时间:1987-09-01
    关键字: 故乡回忆 生态环境 社会交往

    家鄕的零碎故事,聽父母說過不少。但再多的故事,也無法勾勒出完整的家鄕風貌。有人說思鄕最苦,但是,再苦畢竟有鄕可思,而我的家鄕究竟何處?是那迢遙未曾謀面的地方?還是脚下生我育我的土地呢?台灣是我的家,雖然這兒風土人情我所知有限,甚至說不出一句流利的台灣話,但生我長大的情分是當有所囘饋。至於灌雲—父親生長的地方,是我的根,生命的源流,是永不能割捨的。我有兩個家鄕,但這並不造成認同上的矛盾與衝突。因爲,她們同屬一個中國。在童年,每當放學或玩累了,囘到家,會大叫...

  • 文章琉球爐的一段佳話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2卷 第4期  作者:張衛懷  出版时间:2000-12-01
    关键字: 琉球炉 对外交往 琉球历史 博物馆

    連雲港市博物館所藏琉球國銅爐爲一級文物。此爐圓形,鼓腹,重五一〇〇克,通高二〇.五厘米,口徑七.五厘米,腹最大徑三一厘米,底微鼓,等腰三角形分布于袋足,足高二.三厘米,平足底足徑四厘米,在口沿部鑄有一個二.五厘米長的缺口。此爐始供于雲台山法起寺,後散于民間,後由山東省博物館徵集,一九七六年連雲港市從山東省博物館領回。此爐蘊藏著一段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話。淸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八品巡見官毛朝玉率船遇颶風飄至海州灣鷹游臺(今連雲...

共50条记录 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