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习俗由来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父亲节的由来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8期  出版时间:1984-08-30
    关键字: 父亲节 八八节 习俗由来

    中央政府,准予定每年八月八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奉行,旋奉中央核准,此乃「父亲节」之由来。目前国人庆祝「父亲节」,都是每个家庭个别擧行,在餐厅请客庆祝,或是在家中烧些可口又丰富的小菜,全家擧行庆祝。同时,为人子女者,可依父亲之喜好,买些纪念品赠送,以表孝心。以上种种庆祝的方法,对于如何选购纪念品及选订那家经济实惠的餐厅庆祝,都应该多费心思,好好选择,以示愼重。(吴权)

  • 文章清明节的由来及其习俗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9卷 第1期  作者:徐耕成 邵振華  出版时间:1977-03-01
    关键字: 清明节 寒食节 由来 习俗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桃红柳绿,春光潋灔,天清地明,所以被称做「清明」。清明原是廿四节中的一个节气,在春秋时期发展成为一个民间节日。海州地区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晋国的重耳流亡在外十多年,臣属介子推在重耳连讨饭都讨不到时,先后多次割下自己胳膊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忠心耿耿,护驾有功。当重耳复国即位以后,那些曾追随重耳在国外流亡过的随从们,一个个都是对自己的功劳大吹大擂,只有介子推一声不吭。结果,那些吹嘘功劳的人都被大大地奖赏了一番,可理当重重

  • 文章爆竹迎新年 閒話壓歲錢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94期  作者:桂心儀 出版时间:2002-01-10
    关键字: 压岁钱 传统习俗 货币演变 压岁钱由来 宁波习俗

    叫敦崇,字礼臣的写了一部《燕京岁时记》,不分卷,内容记载清时北京的节日习俗及游艺活动,其中有一条说到「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鲁迅在其《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提到他童年生活(鲁迅生于一八八一年)时说:「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算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手中得到压岁钱,红纸包著,放在枕边,只要过了一宵,便可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可以买到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这段话

  • 文章寒食节的由来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3期  作者:李清泉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寒食节 节日习俗 节日由来

    在每年春分过后,第十五日就是「淸明」。又称「三月节」、思亲节、秋千节、针刺日、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圣诞、民族扫墓节、也是先总统蒋公逝世纪念日,是我国历代沿袭数千年的民间礼俗,亦列为农历一年廿四节气之一。中国人的习俗,以淸明节祭祖、扫墓……以表孝思,谓之「春祭」。此乃我中华民族「愼终追远」的传统美德。礼俗的源流,据史书所载:系起自三代,盛及汉唐,至宋朝已列为固定扫墓日期,作春秋两季擧行,春系寒食,秋乃十月初一。寒食,「俗称禁火节,不擧炊事,此俗的来源,多以

  • 文章上元節溯源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8卷 第2期  作者:烏傷客 出版时间:1986-02-10
    关键字: 元宵节 观灯 道教 习俗 节日由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开年后第一个满月日,是传统习俗的元宵节。古人又称元夕,或元夜。由于这一天的消遣节目,以玩花灯为主,所以也称灯节。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明令订定这一天为上元节,则是取「月惟中气,日则上元」的意思。所以上元节虽不是国定假日,却是朝野重视的节令。根据道敎的说法,三官大帝主管人间祸福,祂们各有当令轮値的日期。天官当令的是上元节;地官当令的是中元节,人官当令的是下元节。三官中以天官为首,民间重视这个「天官赐福」的日子,应是很自然的事。上元节既然

  • 文章春节的由来

    来源期刊:《臺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3期  作者:欽享  出版时间:1989-02-12
    关键字: 春节由来 年俗 历史集萃 风土习俗

    「火光」「巨响」,所以人们每隔三百六十天,就都紧闭家门,团聚坐守,并以红色、火光、巨响三种方法来抵挡。红色是门上涂红,火光是点燃火把发光,巨响是以竹子燃烧爆发出的声音。「年兽∟遇见或听到了,便会惊走,而人则逃过这个难关。第二天,人们相见,互相庆贺不被「年兽」吃掉。这就是演变成后来「年关∟的习俗。人们过年贴红对联、点燃红烛、放爆竹、守岁,第二天大年初一相见互相恭喜,都是由此演变而来。到汉武帝时,规定每届除夕,总结各州郡的账目,于是「年关」一词的意义正式改变

  • 文章談元宵節

    来源期刊:《臺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3期  作者:丘始周  出版时间:1989-02-12
    关键字: 元宵节 由来 习俗 庆祝活动 历史集萃

    我国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乃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满月日,是习俗中的元宵节,又叫做元夕、元夜;吾梅客家人通称「正月半」。这一天的节目以花灯为主,所以也叫做灯节。另外有个名字叫做「上元节」,则是根据道敎的说法,而道敎所称的三官大帝,是主管人间祸福的三位神灵,祂们各有当令轮値的日期,天官当令是上元节,地官当令是中元节,人官当令是下元节,中以天官为首,所以民间非常重视这个「天官赐福」的日子。按道家以正月望日为上元,七月望日为中元,十月望日为下元。而三官的权力

  • 文章重陽敬老在桃園

    来源期刊:《台北市五華同鄕會會刋》 第7期  作者:曾伯祥 出版时间:1997-12-31
    关键字: 重阳敬老活动 重阳节由来 风土习俗 活动行程

    时光匆匆,一年容易又重阳。今年的重阳佳节,适逢双十国庆日,巧妙地重合在同一天,眞是天造地设,非常难得,象征我国国运昌隆,民生康富。去年我写「重阳敬老活动记」,蒙编辑先生厚爱,刊登在本刊上,殊感文词稚嫩,未作考证,稍嫌不足。今年卷土重来,必须先把「重阳节」的由来,考证一番,再叙写「重阳敬老在桃园地区」,以飨乡亲。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记载:重阳⑴谓天也。楚辞远游:「集重入帝宫兮。」洪兴祖注:文选云:「集重阳之清征。」注云:「言上止于天阳之宇,上为阳,清又为

  • 文章新正十五漫筆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0期  作者:王用楫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漫谈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由来 传说故事 民间习俗 元宵 手工艺

    元宵节定名之后;元宵系元宵节享用的食品,随以元宵二字命名。到公元六十七年,东汉明帝提倡佛敎,随令天下在元宵节点灯敬神,以示对佛尊崇。从此,张灯、观灯就成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汉代以还,老百姓一年中有三个玩灯节日。除上元节外,还有中元节(七月十五)和下元节(十月十五)。明代以后,很少有人再把中元和下元节当作玩灯的节日了。唐代皇帝,崇尙老庄,奉道敎为国敎,供奉『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从此元宵节就添上道敎色彩的活动,而成为寓有佛道两敎特点的节日。唐代元宵节赏灯,已

  • 文章中元节由来与启示

    来源期刊:《同安》 第73期  作者:吳品華  出版时间:2000-10-01
    关键字: 中元节由来 启示 盂兰盆节 习俗简介 多元性节日 儒道释三教精髓

    终追远,恻隐怀仁的宏旨相通,使庆赞中元盂兰法会,成为我国儒道释三教所共识认同的民间传统民俗节日,历久弥盛。在我国民间庆赞中元的习俗里,各地大同小异,特就此作一简略的介绍。七月初一日开鬼门关点路灯。传说从此日起,冥府解禁开放,孤魂都到阳间来,很多家户寺庙门前,都会竖起灯篙,或在簷下,张挂一盏圆形纸灯,一面写庆赞中元,一面写路灯,一面写弟子某某某敬点。俗称「起灯脚」。各家户亦备简单蔬果菜肴,在门口供祭,谓之「拜好兄弟」,或「拜门口」。这种路灯,要每夜点燃,点到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