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秋传统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闲话中秋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3期  作者:方一清  出版时间:2002-09-01
    关键字: 中秋传统 月饼传说 赏月习俗 历史记载

    佳节。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便踏着月光去邻近的山寨赛歌赛舞。顿时,寂静山鄕乐声震耳,舞姿婆娑,寨中的男女老少出来观看助兴,狂欢赏月。跳月:云南阿昌族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跳月」。中秋入夜,该族各村寨的老老少少都聚在山中的开阔地跳舞。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还在皎洁的月光下对唱情歌,互诉衷情。咏月:历代诗人骚客,喜欢面对明月,谱写诗篇,以抒发各自情怀。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寄情于

  • 文章中秋玩月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9期  作者:張成芳 出版时间:1994-09-10
    关键字: 中秋 赏月 诗词 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

    阴历八月十五、居三秋之中,故称中秋。不过,我国在岁时节令中,中秋节,起步较晚。始于唐宋间、乃有岁岁婵娟、年年此夜之胜事流传!唐代以前,习俗还无中秋节以致《荆楚岁时记》,有八月十四日;作眼明襄,而提到,八月十五日。唐欧簷,玩月诗序文谓:「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蔽月、霜侵人,蒸与侵,俱言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始孟终,十五于夜,在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沉埃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

  • 文章月是故鄉明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0卷 第10期  作者:李玉桂 出版时间:1978-10-06
    关键字: 中秋佳节 乡土情怀 传统风俗

    秋高气爽,橘绿柚黄,又是桂子飘香的中秋了。所谓佳节倍思亲,本是人之常情。于是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鄕心五处同」。果眞人人都执着这份「月是故鄕明」的深厚情感,那么有此观念,才能产生深爱家庭的心理,由爱家才能爱护鄕土,再进而热爱国家民族,是正确的思想途径。可不是谁家没有负过养育劬劳的慈祥父母,和亲爱的兄弟姊妹,天眞活泼的子女,及听白发奶奶讲月亮的故事。谁的故鄕—那生长的地方,一草一木一水一土,不曾留有抚摸的痕迹,能不倍感芳香亲切吗?幼时的伴侣更曾是欢乐

  • 文章中秋節的小典故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60期  作者:譚心平  出版时间:1985-08-15
    关键字: 中秋节 风土习俗 中秋典故 传统文化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近了,回忆我国对中秋节的活动很多,如赏月、玩月、拜月、走月亮、吃月饼、挂花灯、吃团圆饭、烧花塔、踏八步、放水灯、飘孔明灯、送童子……等。这些都是相沿很久的各地民俗;至于月裏嫦娥、蟾宫月殿、玉兔杆臼、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都是古代人们爱月和敬月的表征。而这些习俗早在唐朝即已有了,一直流传现在,依然风行,为民间最爱的民俗。自古迄今,描敍中秋的诗篇很多,玆撷录一二供鄕亲共赏。唐朝释楼白诗云:「寻常三五夜,岂是不婵娟,及至中秋半,还胜别夜圆

  • 文章中秋时节话饼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5卷 第3期  作者:于愷駿 出版时间:2013-07-01
    关键字: 中秋 饼花 中华传统民俗 木刻饼花 福鼎饼花

    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农历八月十五的传统习俗。在福建省福鼎民间流传着一种中秋贴「饼花」。「饼花」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两百多年前,由福鼎民间艺人所创始,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线条清晰,富有地方特色,很有收藏价值。饼花曾流行于宁德市的霞浦、福安、柘荣各县,以及浙江省的平阳、苍南一带,各地群众都习惯于在赏月吃了中秋月饼后,把一幅幅饼花贴在自家大厅或房间的墙壁上装饰欣赏。早期的饼花是剪纸饼花,艺人们透过剪纸剪出各种精美图案,其中

  • 文章中秋明月夜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3期  作者:顧炳曾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中秋佳节 传统文化 童年回忆 两岸和平统一

    一觉,童年的中秋节是这样度过的。由于战乱的影响,在乡下无法读书,我不得不拜别爹娘,远离故乡到南方求学。以后由于经济上困难,遭到失学痛苦。最终在亲戚的支助下才进了扬州祝同中学读书。在一九四七年也是一个中秋明月夜,宽大的何家花园内显得非常寂静,因为学校的师生都回家去过团圆节,只有极少数同学留在校园内感到十分孤单。有的同学触景生情,跑到假山丛中哼著流亡三部曲,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爹娘。我这时坐在湖心亭中,仰头看着明月,低头看到清澈的水面浮着月影和我的孤独身影。不竟低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