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日关系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留日雜感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7期  作者:羅黨興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日本留学 对日印象 中日关系

    受到歷史的影響,自小對日本就不具好感。可是大學聯招,卻被分發至日文系。成功嶺結訓囘來,尙未踏進校門,心裡就盤算著等唸完第一學年,馬上轉系。然而由於轉系的人太多,沒被排上榜,亦就無可奈何的唸了下來。可是成績平平,老師所靑睐的,始終都是那幾位名列前矛的同學。畢業時,我心想這輩子將與日文絕了緣罷!可是世間事出人意料者太多,避之愈急,反而趨之愈近。在服完兵役後,謀職不順利,而爲是否出國進修猶豫不決時,家父的一句話,使我毅然地放棄了美國,而來到日本留學。他說「我們...

  • 文章抗戰史績與以德報怨仁風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8卷 第4期  作者:朱嗣立  出版时间:1986-12-01
    关键字: 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 “以德报怨”碑

    前言前些时候,日本文部省在其小学敎科书上,窜改侵华史实,借口为保护侨民在华用兵称为「进出」。查日寇侵略我国,称兵数百次,攻夺数十省,杀人千百万,其罪行罄竹难书,焉能以「进出」二字轻轻抹煞!懔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又吿显现,愤慨之余,想起中日关系及先总统 蒋公领导抗战一幕幕史实,因写本文以抒郁闷。蒋公对日寇处心积虑,欲亡我中华,早就洞烛其奸,体验最深。从革命军北伐起至「七七」抗战前夕,这十余年间,政府因受国内各种现实条件限制,不得不忍辱负重,对日一再容让。例如

  • 文章壯士不忘在溝壑·十萬青年十萬軍抗戰勝利五十七週年之回憶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82期  作者:羅強智 出版时间:2013-07-01
    关键字: 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 处决战犯 从军报国 六三复员节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中日两国是同文同种族,地理上一衣带水,历史上拥有两千年的关系。日本的文物、律令,制度及宗教文化,大多来自中国。西历四世纪末,汉高祖的子孙王仁,由百济到应神天皇时代的日本,曾移去「论语」十卷,及千字文等书,这是中国文字传至日本之始。西历五七四年—六二二年,日本的圣德太子曾派遣小野妹子前来中国,办理邦交事宜,曾引进佛教到日本,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均系来自中国的草书体和经文的省写。而日本人今所著的和服,就是当时中国的唐服。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 文章抗戰前中日間成都事件經過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3期  作者:華生  出版时间:1972-01-01
    关键字: 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 成都事件 经过 邦交谈判

    对日抗战发生前一年,即民国二十五年,中日关系,已达极度紧张阶段。此时中国政府,虽竭尽诚意,与日方折冲,企图调整邦交,「为和平之最大努力」,而日本军阀政府得寸进尺,各地中日纠纷事件,不断发生,其中较为重大者,为是年八月之成都事件。一时情形紧张,日方竟欲利用机会,作为进一步压迫我政府之借口。经多方交涉,幸获于同年十二月解决。原自本年六七月间,日本决定在成都强设总领事舘,并派定岩井英一为总领事。消息传到四川后,已引起川中民众的莫大反感。同时,我国外交部亦通知

  • 文章恭讀 中山先生「大亞洲主義」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5卷 第1期  作者:李南賢  出版时间:2007-01-31
    关键字: 近现代亚洲国家关系 中日关系 亚洲各国解放运动 孙中山 大亚洲主义

    侵略中国为得计: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护法时期,对日本由失望而责难。民国十二年十一月 国父孙中山先生日籍友人犬养毅参加日本内阁,他因而于这年十一月十六日写了一封长信,托山田纯三郎带交犬养,劝日本改变传统侵略政策,以争取亚洲人心,藉免亚洲人心之「全向赤俄而去」。惜未见听,诚为中日关系上之一大不幸。民国十三年秋,中山先生派李烈钧去日本,向各方联络,以组织亚洲大同盟为目的,实亦国父孙中山先生「大亚洲主义」的实践[2]。所以中山先生决意北上,李烈钧拟返沪相晤,中山先生曾致函

  • 文章留東憶舊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8期  作者:張創藝 出版时间:1981-12-30
    关键字: 往事回忆 留学日本 陆军士官学校 中日关系

    投考士官习砲兵,其成绩优良由来有自。七月一日我到叶山海岸别墅避暑,天皇裕仁也在附近遥遥相望,我们有六位同学组织起来,并准备参加陆军十八军工作。军长罗卓英将军常和我通讯。其时日军侵华野心日益显著,中日关系极度紧张,我们为国効忠,抗日衞国之赤诚亦日烈,我们六人便有计划的侦察日本军事祕密,联络满洲国(一九三一年东三省九二八事变日军占据东三省,建立满洲国以溥仪为帝),韩国在士官留学之志士,共组反日阵线。因此决到韩国,满洲国去实地侦察并联络地下战士。由我首先向队长申请

  • 文章對日抗戰爆發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9期  作者:健盧 出版时间:1972-07-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中日关系 对日方针

    中日关系的调整,曾擧行张、川间八次会谈(我国外交部长张羣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间),但以日方态度蛮横,且中日间地方事件不断发生,以致未获具体结果。是年十二月我国发生西安事变,由蒋委员长蒙难至安然脱险,反应我国一致拥护政府的热忱,使日本军阀震惊。以为此时如不再大擧进侵中国,以后将再无机会。所以在民国二十六年上半年,中日间一般情形,表面上虽似平静;而「山雨欲来风满楼」,两国最后的决裂,是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在华北的驻屯军,在北平近郊芦沟桥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