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庸共返回2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必讀的古書——四書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7期  出版时间:1986-11-01
    关键字: 国学研读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文字精简,寓意深远,记载的是孔子儒家论述。由「四书」各章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代宗师的行谊风范,也可以在简洁生动记述中,明白春秋战国学术勃兴的大槪,所以「四书」不可不读。「四书」是那四种书呢?「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两者简称「学庸」,后两者简称「论孟」。它们本来不是在一起的,学庸在礼记裏,论孟是单行的,把这书编列一起称为「四书」的是宋代大儒朱熹。在朱熹注「四书」之前,提倡最力的是程颢,程頣两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 文章顓孫子張評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7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78-07-25
    关键字: 颛孙师 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

    年纪相近,意气相投,孔子殁后,仍相过从,互切互琢,论道讲学,相得益彰。因之,论学者常将三人兼提并称。孟子公孙丑上篇载:『孟子曰: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由此观之,三人者皆为圣门重望所寄,殆犹三鼎足而并立之。子夏学问最为广博,传诗易,宏儒学,功莫大焉。子游传礼,礼运篇自称言偃,则全篇皆是子游所记孔子之言。论者称子游得闻孔子『大同之道』,而传圣人微言。子张晚年,学术造诣深邃,几达于『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他倡『见危致命,见得

  • 文章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談「慎獨」

    来源期刊:《同安》 第104期  作者:陳慶衍 出版时间:2008-10-01
    关键字: 孟子 养性修身 孔子 《大学》 中庸

    本篇原载孔孟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三、四期临深履薄的「战战兢兢」,是出于良知良能,不待思虑,自然而然而且持续不断。曾子坚定尽孝必须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意念,使他的战战兢兢如同「临深履薄」。孟子道性善,要人立志为君子,只以仁义礼智为性,使「愼独」如同「临深履薄」。《大学》、《中庸》示修道从「愼独」开始实遵孔、孟自良知良能扩充的旨意。「天命之性」不含「气质之性」的说法,使信从的人失去自然而然的「愼独」。「天命之性」不含「气质之性」,不是完整的性;所说的「理」,也不是

  • 文章國學綱要(六)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4卷 第3期  作者:湯念庸  出版时间:1982-09-01
    关键字: 国学 周易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使乱臣贼子知所畏惧。实足以显示史笔之权威而为史家之模范。后人称春秋为经,而称解释春秋经义者为传。有公羊传,(孔子弟子子夏之门人公羊高作)穀梁传(穀梁赤作。亦为子夏之门人)左氏传(即左传为孔子同时人左丘明作)三家。从前公羊穀梁二传盛行,近代则盛行左传。现在之左传,为与春秋合订之本。(乙)四书(宋儒朱熹所定)一、大学——原为礼记中之一篇。自宋儒朱熹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遂与中庸等单独印行。程子(程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

  • 文章論學術救國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4期  作者:徐文珊  出版时间:1988-02-17
    关键字: 学术 儒家 中庸之道 三民主义 哲学

    国父以宏濶襟怀,仁爱思想,民胞物与心情,控制情感,不为己甚。首先声明,对满人不采报复主义。他说,「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 国父遗著:中国革命史)这又是融合各项固有学术思想中优点而践履之、宏扬之。其难能可贵者在于不完全感情用事,而以理智控制,不使事情作得过火。无形中实践了固有学术中的中庸之道。 国父之伟大过人此又一端。中国学术之优良,由此表现。又不仅 国父能作到如此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其继承人先总统 蒋公也能作到。日本

  • 文章葉著「中國政治思想精義」序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9期  作者:浦薛鳳蔣復璁 出版时间:1984-09-30
    关键字: 《中国政治思想精义》 中庸之道 叶一舟

    本刋社務委員葉祖灝敎授,在各公私立大學,講授中、西政治思想史課程,歷二十餘年。近已撰寫完成其「中國政治思想精義」一書,約四十萬言,現正付梓中,不久將可出版問世。玆將書中名政治學者浦薛鳳博士及國學大師蔣復璁博士所撰序言並著者自序,陸續在本刋發表以餉讀者。 編者附識。

  • 文章馬鎭方伉儷情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11期  作者:羅芙榮 出版时间:1984-11-30
    关键字: 夫妻情深 马镇方 中庸之道

    身为一个首长的夫人,在工作上是否有压力呢?秘书长夫人表示,因为身份特殊的关系,在工作上反而更要全心全力,以免让人产生「妻以夫贵」的印象;在与其他首长夫人交往时,也因自己是其中最年轻的,在言行方面也要处处谨愼,好在她本身就是一个内向而保守的人,所以还不至感觉太大的压力。在为人妻子方面,她强调一个现代的妻子应有新的思想,但也应遵行旧的传统,由于学的是中文,她觉得做人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相当重要,若是夫妻之间意见不合时,妻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发现自己理亏时

  • 文章岐路燈一部敎育青少年的經典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4期  作者:吳秀玉 出版时间:1997-04-03
    关键字: 《红楼梦》 《歧路灯》 中庸 《孟子》 经典

    来,警吿我们为人父母的,在宽严取舍之间,「宁可失之严,不可失之纵」,而对于过度的保护措施,也不予以赞同,他说:「自古云,故子之法,莫叫离父;敎女之法,莫叫离母。若一定要把学生圈在屋里,每日讲正心诚意的话头,那资性鲁钝的,将来弄成个泥塑木雕;那资性聪明些的,将来出了书屋,丢了书本,把平日理学话放在东洋大海,…只是敎幼学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一言以蔽之,「中庸」之道耳。对于老师,他要求言敎与身敎合一,强调「先生者,子弟之典型」,「拜师如投胎

  • 文章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9期  作者:車輪 出版时间:1993-01-23
    关键字: 中庸之道 条条大道通正路

    走向不归路,那就祇有死路,没有活路了。条条大道通正路,尽管每个人因职业的不同,所走的路线而有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的总目标总路线,可以趋于一致共守共行的,那就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中,「具有光荣而有价値的人生,丰足而有意义的生活」;使心物合一,恰当适中,走向中庸大道。中国之路既不走「资」,也不走「社」,而是走「中」,中是中山先生思想所发皇的中庸之道,中庸非平庸,「中」是不偏不倚之正道,「庸」是永久不易之定理,讲中道,反极端,看问题从全面,作为执两用中之法则,也就

  • 文章試為地球村人品情狀揭旨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3期  作者:曹尚斌 出版时间:2010-07-01
    关键字: 儒家思想 注重道德 中庸之道 大学 孔子

    有高不可及的感觉,诚如所谓: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国之所以称为中国,是因为「中道」或「中庸之道」远自唐(尧)、虞(舜)时代传承下来,特为儒家所阐述。论语末篇,孔子揭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舜亦命禹」。这十六字心法——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成为儒家学说的要旨,普化所及遂亦成为中华民族之立国精神!因而衍生「中国」一名称,绵延数千年而不替,民国创建,中山先生更以我数十种族融而为一大中华民族,为全世界所通识共认

共25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