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国书法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谈谈书法评奖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4期  作者:董晉 出版时间:2009-02-01
    关键字: 中国书法 书法评奖 尊重传统 时髦字体

    近年来,在中国书法大奖赛中,据说某一位书法家往往连续得奖,特别是颇为「时髦」「创新」的某种字体,竟能连续荣获上十个头、二等奖,真正成为「常胜将军」。各次活动评委为何「英雄所见略同」,这成了当代书坛一个奇特的现象。是该获奖者独具艺术的天才细胞,创造了书法艺术史上的绝妙文本?还是书法评判标准的特殊?抑或「书法」本身性质的因素?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质疑之一是:文化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创新,比如小说大赛、散文大赛,古今中外基本没有三连冠五连冠出现,更别说十连冠

  • 文章追思廖勝梅道長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6期  作者:井應秋  出版时间:1990-01-27
    关键字: 廖胜梅 追思怀念 中国书法 良师益友

    俺和廖學長——是前(七五)年秋末參加北縣長青學苑書法組(第二期)相識的。他是我們廿多位學員中最長的,也是最慈祥、最率眞的一位;大家都頗尊他而呼:「廖大哥」。他對草、隸、篆無所不精,何況他毛遂自荐協助老師不厭其煩的指導初受者。我是班中的小尾巴,所以除江明良老師熱情的講解指導外,就是他教授我的了。他常對我說:你的字的間架、結構頗似「魏碑」,剛勁挺拔,但你應該追求「它」的途徑;而你的興趣是「顏」字體,如果追求顏體的途徑,必須改變運筆方式,方有成就」等語。此後,...

  • 文章漫談嶺南書法家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卷 第1期  作者:蘇子 出版时间:1972-03-31
    关键字: 中国书法 岭南书法家 人物简介

    文字是用以表達意思的,中國文字是非常特出,用毛筆寫出的字,名之爲書法,大衆知道書法是中國美術之一種,白紙,黑字,紅印章,像這樣的美術,唯我中國人才能領略,才會欣賞。許多人一面爲求練習一手好字,一面藉此以修心養性,每日抽出一段時間,展紙揮毫,持之有恆,自然獲有心得,和發生意想不到的功效。過去學子對於讀書和寫字,是無分軒輊的兩門功課,書讀得多,字寫得好,便成爲寫作俱佳的讀書人。因此書法名家多半從讀書人裏產生出來。嶺南書法家,在古代或許不少,可是爲人們所熟知的...

  • 文章中国书法——执笔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5期  作者:胡恆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中国书法 毛笔 执笔方法 唐代名家 八字执笔法

    大家都知道毛笔是写中国书法的唯一工具,如何运用它发挥最大的效果,能写出含有生命美丽的书法来,其基本的原则在于正确的执笔方法,执笔方法自来论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仍有一个不变的基本原则,就是执笔必须掌空如握鸡蛋,然用右手大拇指、中指和食指紧握笔管,而无名指与小指靠著中指就行了。但笔杆必须正直,绝对不可偏侧,书写时必须五指齐力运用,执笔时笔杆不可过指节,如果笔杆过了指节,则笔杆就无法灵活运用使转了,所写出来的字,就呈现出呆滞不堪入目了。写任何字体时,腕要平舖桌面

  • 文章从提倡中国书法说到中韩文化交流的意义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6期  作者:王軼猛 出版时间:1975-07-10
    关键字: 中国书法 中韩文化交流 文字 民族文化

    編者按:同鄉名書法家王軼猛,君顷被推遥為「中華民國第一屆書法訪韓代表圉」顧問兼執行秘書,預定七月初隨團赴韓國,舉行中韓書法聯展及出席中韓書法硏究會等,或將轉道日本,再行回國。所作此文,頗具見地,尤其首屆參預中韓丈化交流工作,亦同鄉中之佳話也,特為刊出,以享郷友。

  • 文章中国书法概谈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2期  作者:朱光  出版时间:2000-11-01
    关键字: 中国书法 文字渊源 书法演进 字体变化 书法功能

    境界,一面撷取前人之长处,一面想突破前人之藩篱而自创天地,均邃于古而不囿于古,故能陶铸古法,自出机抒,一点一滴,莫不从艰苦中得来。孙虔礼书谱有云:「心不厌精,手不厌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中,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孙氏所语,可说明硏究书法,「学养」与「功力」两者不可偏废,「精熟」固然可假以时日,不断磨炼,而「规矩」与「胸襟」却要学养来充实,然后始能「意先笔后」,达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之境界。书法功能中国书法,具有眞善美之内

  • 文章談書法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3期  作者:李人翹 出版时间:2001-07-10
    关键字: 中国书法 书法大家 书写技巧 地位影响

    書法非小道,爲六藝之一,爲文藝復興,爲文字代表語言之工具,爲文人之衣冠,爲國粹之瑰寶。自從黃帝之史倉頡製造文字之後,而有書體,殷代有金文,周朝有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秦有篆及隸書、漢有漢碑、三國時代有魏碑、東晉有王亭王羲之、南北朝有陳之釋智永、唐代有歐陽洵、褚遂良、孫過庭、顏眞卿、張旭、柳公權、宋代北宋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南宋有朱熹、岳飛、文天祥、元代有趙孟頫、明代有奜婉明、王守仁、董其昌、清代有劉墉、翁方鋼、鄭板橋、鄞石如,以上略舉書家書體參考、...

  • 文章由漫談書法引發籌組東方新儒學會之構想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7卷 第3期  作者:朱玖瑩  出版时间:1979-07-15
    关键字: 中国传统文化 东方新儒学会 中国书法 创学构想

    一、中國文字自甲骨、金文、小篆,再衍進爲隸書、楷書、行書與草書;由繁而簡,因時遞降,修己治人,泛應曲當。至其藝術價値,更爲擧世所公認矣。蓋書雖六藝之一,以之怡情養性,可變化氣質;以之澄心滌慮,可精鍊思考;以之困知勉行,可培育恒毅。中國先正曾國藩與當時大書法家何紹基(子貞)評論書法,至比之於乾坤之奧秘,其言曰:「天下萬事萬理,皆出於乾坤二卦。卽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盪,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