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风俗习惯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僰人懸棺之謎粗探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1期  作者:楊鵬 出版时间:2001-12-25
    关键字: 僰人 悬棺 风俗习惯 学术研究 史料考古

    今年八月,因事赴昆明,借機與湯世煒先生語談,寒喧之餘,詢及撰稿事,愧未寫就。煒君脫口而言曰:「何不就寫僰人懸棺之謎」。這本來是近現代史學界熱衷探索的命題,我雖然有所接觸,限於缺乏資料,未曾作過認眞硏究,因此不敢動筆,以免貽笑方家。回昭後,翻閱了《華陽國志》、《史記、西南夷列傳》及當代地方史料,試作「粗探」以就教於史學界諸權威,藉以助鄕親文友茶餘飯後漫話家鄕古老民族悍勇的精神,神奇的智慧,爲後人留下一座千古不解之謎—懸棺文化遺跡。僰人的源流 辭源釋「僰」;...

  • 文章故鄉固始(續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4卷 第4期  作者:絮清  出版时间:2002-10-01
    关键字: 风俗习惯 丧礼 婚礼 过年

    四、礼俗由于山川对空间的阻隔,世界各地区均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明哲必要「入境随俗」,可见其重要性。本文因信手挥洒,没有严格经营,有的礼俗已在相关章节提及,这里再将语焉未详或漏掉的,按人生大事:丧、婚、祭、寿叙述之。甲、丧礼论语对事亲之道,规范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足见虽善事亲而违背礼节,则可谓大不孝矣。父母之丧,经过属纩(置轻絮于死者鼻下)、启手足(移动死者四肢),验明确已死透,全家举哀后

  • 文章蒙文通先生及其學術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1期  作者:胥端甫 出版时间:1975-03-01
    关键字: 蒙文通 学术 风俗习惯 宗教仪式 礼记

    有南方吴楚之学焉,有东方齐鲁之学焉。乃损旧补稿以为十篇,旧作议蜀学一篇并附于末。于是经学抉原,始三易稿而成书问世,即今日台湾所留存之作也。以上所云云,亦即其早年治学之经过与成就也。前所提到廖先生据礼数以判今古学之异同,原著未见。蒙先生「推本礼数,佐以史文」,始完成上述雨书,则礼与数势不能不在此试加以疏解。以礼言二十三经中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周礼是一套理想之政治制度,仪礼是宗敎仪式与风俗习惯之混合体,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与其变迁之历史,或礼之哲学理论。综而论

  • 文章食在大埔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6期  作者:劉旭輝 出版时间:1979-12-01
    关键字: 大埔粮食 风俗习惯 趣闻轶事 粗茶便饭

    「本年內本會因陳以令先生提請向海內外鄕賢撰寫可作故鄕永爲紀念的通俗有趣文章,彙成人物志。寫作擬從日常生活、山水人物、及有趣味的掌故等入手。徵文柬發出後,應徵者,至目前仍不甚多。爲抛磚引玉計,故不計工拙,草擬此文。」

  • 文章從霜降冬防到考城隍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8期  作者:袁定華 出版时间:1968-12-01
    关键字: 霜降 冬防 考城隍 祭城隍庙 风俗习惯 北伐

    國曆又已年底,但農曆因今歲有閏,現尙在十月之中,古稱下元。此時正當吾鄕(舟山)初冬漁汎旺季,各地漁船麕集,海盜亦因此乘間而至,故余少時見有霜降迎袍之擧。於霜降節日,陸之巡防營,海之水上警察隊,由管帶騎着高頭大馬,率領荷槍跨刀,全體兵丁,從城廂出發,沿泥城巡行至西衜頭,分往各汎駐防。前吹喇叭號斗,中列隊伍,後備鼓吹,抬着一座香亭,所謂迎袍者也,因亭中放置鐵甲鋼盔耳。聞諸父老,此擧淸來已然,對不良份子,有鎭懾作用,其亦後來冬防之濫觴乎?迎袍之後,則下元有城隍...

  • 文章大埔文獻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7期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大埔先贤 文章摘录 文化教育 风俗习惯

    ⑴白堠風俗論 楊之徐或曰吾鄕風俗何如?予曰儉樸而剛直,猶知敬畏禮敎,鄕之美者也。雖然吾鄕有四惡習,嗜酒、樂鬪、溺女、喜論地理,其原由紳衿開之,而其禍延蔓於小民,莫知所底止。禹大聖人也,文王武王亦大聖人也,禹惡旨酒,文武作酒誥,喪儀喪志之戒,猶凛凛在耳,何況吾輩?或老人齒邵,藉此以養天和,然亦不過獨酌數杯,豈可聚羣酣飮,夜以繼日乎!今吾鄕雖童稚小子,莫不喜飮,是大亂之本也。予嘗曰:法宜倣文王遺意,祀祖延賓,乃許飮酒,仍酌定程序,毋至迷醉,賓祀外,家常置酒,...

  • 文章火把節補述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7期  作者:王文中  出版时间:1977-12-25
    关键字: 星回节 火把节 阿南夫人 来源考证 风俗习惯

    一番旌表,那也就足以安慰死者在天之灵了;而阿南既上了志书,又有一个特定的节日,且能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似乎是有点异数,而使人有些奇怪了。其实我们若稍稍加以研究,就不难发现还有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搀合在里头,不祇是纪念阿南的死节而已。现在我再抄两段通志上的记载加以说明。㈠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通志卷一、卅一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滇人自古以务农为生,收成的丰歉,与人民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六月间是禾苗滋长的时期也是害虫繁殖最盛

  • 文章客家先祖「郎」名的由來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5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客家先祖 “郎”名 族谱记载 风俗习惯 民族关系

    逃亡迁移,并重组为若干个支裔。现今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的苗、瑶等少数民族,都是武陵蛮分化出的后裔。古代闽粤赣边一带的土著居民,主要也是畬、瑶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排郎名」是畬族的一种习俗仪式。畬族中长幼排辈份称为「排行」。祭祖时不同姓氏的祠堂其陈列的香炉数目不同,显示各姓之排行不同。据民国《建德县志·风俗志》卷三载:「雷姓之祠有香炉五只,蓝姓之祠有香炉六只。相传雷姓分大、小、伯、千、万的行次,周而复始。蓝姓则分大、小、伯、千、万

  • 文章思故鄉憶兒時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8期  作者:羅南健 出版时间:1971-12-01
    关键字: 往事回忆 家乡山水 风俗习惯 童年趣闻

    自由乃至生命,也随着断送了。小孩们捕捉到的雄蟋蟀,用纸盒或饼干铁盒盛装,喂以黄豆或长心荳粒,随时准备和隣居小朋友们饲养的迎战。打斗的蟋蟀,有体色淡黄的「铜公」,和体色灰黑的「铁公」,两种口部都有钳子似的大嘴,长得高的像一把铰剪,低的像一把犁耙。双方交战的时候,主人各自捉住喂养的蟋蟀,用一根女人长头髪圈个环,往蟋蟀口部下端(像是下鄂部位)一套,拉住头髪两端吊起来在空中旋转几圈,口中不时唸着「铜公因[1]铜头,铁公因铁脚,一个来,一个亍(ㄕㄜ)[2]」,然后把它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