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舞蹈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唐代的舞和樂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8期  作者:樸人  出版时间:1994-02-01
    关键字: 唐朝 舞蹈 乐器 音乐 霓裳羽衣舞

    集男女倡优为敎坊音乐和舞蹈,唐代因宫廷的提倡与训练,应帝王娱乐之需,造诣甚高,在艺术史上放出异彩。政府机构中的太常寺,为礼乐之司,与娱乐无关,不复典倡优杂伎,所司之乐,适应朝廷大典:吉、凶、军、宾、嘉诸礼,乐工皆男性。另设内外教坊,内教坊在宫城内,又分左右。集男女倡优,作乐舞训练,其习艺及表演处为宜春院。教坊在唐初武德年间即设置,武则天时改称为云韶府,后复旧名。男女伎入教坊,谓之「内人」,因常在帝王前面表演伎艺,故亦曰「前头人」。教坊内人,有的可以举家入

  • 文章舞蹈活化石——鸡嘴猪嘴舞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0期  作者:楚南 出版时间:1997-10-01
    关键字: 舞蹈艺术 民俗文化 滚傩神 东湖文化 起源

    乐安 楚南被中国舞蹈硏究会称为舞蹈活化石的江西省乐安县东湖村鸡嘴猪嘴舞,日前引起了国内许多相关团体和专家的瞩目。东湖鸡嘴猪嘴舞,又称「滚傩神」,是傩舞的一种形式。远在宋时,东湖便流传着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时,要戴上貌似鸡、猪的木雕面具,其舞姿动作,一直保持着古朴、粗犷、优美的风格,代代相传,从古到今。有关鸡嘴猪嘴舞的起源,乐安县志没有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着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据东湖的百岁老艺人杨演中(生于一九一八年)介绍,不知是那朝那代,乐安境内

  • 文章《丝路花雨》舞蹈源起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46、47期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丝路花雨》舞蹈源起 敦煌莫高窟 历史资料 敦煌壁画

    之■以发达,是因为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对于外来文化上具有兼容并■■博大胸怀和气魄,将外国和少数民族的文化消化吸收,为己所有,莫高窟■最繁盛的唐代洞窟中的壁画,十分淸楚的反应出这点。既具有那么博大淸■的风貌,又展现出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乃■胆吸收壁画中的舞姿(包括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舞姿),用中国舞蹈的■律,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舞蹈艺术的敦煌式舞蹈来。飘逸的飞天、神往的凭栏天女、天眞的莲花童子,尤其是那些美丽动人■技乐

  • 文章中原與客家文學藝術淵源關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3期  作者:崔燦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中原文化 客家文学 民间戏曲 民间舞蹈

    这并非文人的夸张,而是反映了中古时期洛阳文坛上的实际情况。洛阳的艺术,也像文学一样历代繁荣昌盛。我们以戏剧为例,因为戏剧在艺术门类中起源较早,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诗歌、音乐、舞蹈、杂技、绘画、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融会其中。据考察,在众多的戏剧门类中,木偶戏起源相当早,流传相当广,世界上四个文明古国,其中中国、印度、埃及两千年前就有了木偶戏。而中国的木偶戏可能起源于洛阳。《列子,汤问》篇载:「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伦,下至盒山,返还来及中国,道有献工人

  • 文章納西族的東巴文化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1期  作者:李忠 出版时间:2001-12-25
    关键字: 纳西族 东巴文化 象形文字 文学 舞蹈

    题图、牌画等,信手勾勒,造型简炼。卷轴画是吸收汉、藏族画法之后才产生的。最著名的是巨型布卷画《恒丁》(神路图),画卷长十多公尺,宽三十公分,内容从地岳十八层起到人间,直到三十三天,包容了几百个人物和众多的珍禽异兽。这件东巴绘画艺术珍品,更显示一种原始艺术的自然美。纳西族的传统古典乐舞—东巴舞,它有一部著名的舞蹈教程,纳西语叫「蹉模」,是舞谱的意思。这部舞谱记录了六十多个古式乐舞的类别和跳法,对舞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造型、技巧及配舞乐器用法等,都作了描述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