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私塾共返回1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塾館軼事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31期  作者:茅慶和 出版时间:2013-01-01
    关键字: 私塾 抗日战争

    日寇侵扰期间,家乡中、小学大都停课或流动教学,而私塾却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了。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个阶段的私塾,尽管仍有入学之初在孔子像或「天地君亲师」条幅前跪拜、向老师行礼等仪式,尽管在管理上还存在封闭的特点,一尺来长一寸多宽的戒尺仍是老师管理学生的法宝。教学上还是采用直灌的方法,但大都具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良。教学的内容已经不是单一的古文,而是古文、白话文兼顾;课程已经不是单科独进,而是兼设了其他的诸如珠算,甚至绘画、武术等科目。我在启蒙

  • 文章私塾与学字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7卷 第2期  作者:張成芳 出版时间:1991-04-10
    关键字: 私塾 写字 人物回忆

    温州乡间私塾,泰半设帐于庙宇、宗祠或农家庄舍,日与鸡豚犬豕为伍,鸭栏牛牢相伴,处处可见。塾师有备受尊崇,隐居不仕,困守青毡寒士老儒,有赖塾馆糊口,敷衍几句,误人子女,不第秀才,有头脑冬烘,除能咬文嚼字,金玉满堂外,诚不知天下事为何物!猢狲王形形色色,不胜枚举。则与活猢狲学生间虽彼此一堂,仿佛有高墙一堵,咫尺天涯之感。所谓授业解惑,学童能背能解虽不乏人,背来滚瓜烂熟,但不知书中精义,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不尽了然者亦复不鲜。奴在三家舍蒙童,能念几年书,识斗大

  • 文章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⑵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6期  作者:劉道玉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刘道玉 校长 自传 私塾 教育

    (本文作者劉道玉鄉親曾任武漢大學校長多年。本章曾在本刊發表,但原稿多有修正。謹白)

  • 文章乡村私塾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39期  作者:羅尚 出版时间:1965-11-01
    关键字: 乡村私塾 授课内容 费用

    公立小学未普及于鄕村时,鄕村儿童,多入私塾受发蒙教育。穷鄕僻壤,私塾并无常设者,大约居处相近之人家,约好十来个孩子,便找地点,请老师开学,其目的在使孩子们认识几个字,记记流水帐而已。此种蒙馆,只教三字经、百家姓、五言杂字、七言杂字,增广贤文等书。习字系描红,老师用土红写好一二三四之类简单字,学生再用墨笔照描一过。每日也有一,定课程,学生早上到学堂,背诵头一天读的书,然后由老师教未读过之「生书」,然后习字,然后考字。考字是老师写几个曾经读过的字,要学生认

  • 文章我的童年教育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4期  作者:大生 出版时间:1997-02-01
    关键字: 教育 家庭 私塾 竞智小学

    想起来那时一个私塾老师除伙食外,每年可净得银元八百元。而现在我这个高级工程师,每月生活费只银元十元左右,想吃到七十年前家塾老师的伙食已不能够,更谈不到其他,悲夫!三年家塾家庭付出很大,我也学到不少。因为家塾学习时间长,每天天亮起床,洗完脸去上早学,直到吃早餐。上午下午是上新课及写字。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总计起来毎天不少于十个小时。也没有星期天。老师敎学也有改进,启蒙课本用国文(大城市小学用的语文课本)比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好懂多了。老师对我上课进度不太

  • 文章半饑半餓的職業——塾師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2卷 第1、2期  作者:徐潔波  出版时间:2010-06-01
    关键字: 私塾 郑板桥 秦桧 塾师待遇 半饥半饿

    民国前,国内各地多无学校之设立,孩童读书,除少数权贵富家子弟有能力请老师至家中设馆施教外,绝大多数人家的子弟,只有进「私塾」受教一途,也就是所谓的「村塾」。村塾的设置地点,不一而足,有的设在祠堂,有的则设在私家宅第。至于束脩(学费),多无定额,视学生家境量力酌收,所以「塾师」的待遇极低,勉可餬口。清人郑燮(板桥),是我们江苏兴化人,年轻时曾做塾师,他有一首自嘲诗:诗曰:「教馆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饿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

  • 文章一個牧羊兒-于右任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1期  作者:楚菡  出版时间:1990-03-01
    关键字: 于右任 同盟会 辛亥革命 监察院长 毛氏私塾

    新坟,及至其亡母坟前,必哭而祝吿:「儿几岁了,读几册书了。」这样的情景,深烙在于先生心中,终身不敢稍忘,读书也不敢不勤。农忙时,他也常随伯母及诸表弟到田间拾麦,往往在舅父陇畔拾取的,又卖给舅父。这十年期间留给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年长后归省杨府村外家,尙有诗追记当时情形:无母无家两岁儿,十年留养报无期。伤心诸舅坟前泪,风雨牛车送我时。记得场南折杏花,西郊枣熟射杯鸦。天荒地变孤儿老,雪涕归来省外家。十一岁后,随伯母回三原老家,依本房三叔祖过活,入毛班香先生私塾

  • 文章活泉书室今犹在梅城发现清代著名私塾,为文化之乡增添又一史证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鄕會會刊》 第21期  作者:張遠明 出版时间:2007-02-25
    关键字: 活泉书室 清代私塾 历史集萃

    私塾,是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是旧时我国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不久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梅城至今仍保存有一家清代著名的私塾,它就是梅城更楼下九号的「活泉书室」。据了解,活泉书室是梅县著名教育家孙波庵先生的故居。记者通过线索找到孙波庵先生的后人——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孙姒纫和暨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孙汪典,孙教授姐弟俩提供了活泉书室的有关资料,并向记者讲述了有关活泉书室和更楼下孙氏族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沧桑。目前孙姒纫女士正在为活泉书室

  • 文章養晦學舍回憶——紀念山西大學喬鶴仙教授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0期  作者:原文熊 出版时间:2002-07-01
    关键字: 乔鹤仙 私塾 抗日爱国 追思缅怀

    七七事变」后,我的老家河津县在太原沦陷后不久也被日军侵占。爱国学者乔鹤仙老师毅然携带全家老幼由太原回归故里,隐居河津汾河南的上阳村。为了使家鄕子弟有读书之所,他苦心孤诣筹办了私塾《养晦学舍》。《养晦学舍》从一九三九年正月创办到一九四〇年底两年间,先后受过乔老师教诲的学生不到一百人。开学那天只有十几个未成年的初、高级小学生,乔老师亲自率领我们在孔夫子神位前焚香祭奠,顶礼膜拜。我们开读的第一篇文章是韩愈的《送董绍南序》。随后,又来了一些年岁较长、失学在家

  • 文章文化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1期  出版时间:1987-01-01
    关键字: 东安县 学校 教育经费 筹措方法 私塾

    二角五分者。㈢纸捐 县内西部素多竹山,故纸为东安出产大宗。近河巿鎭,及产纸之区,学校多收纸捐为经费。有以漕为单位者,有以担为单位者,每漕自五角至二元,每担自一分五厘至四分不等,各处情形不同,税率亦不一致,不过由敎育局核准而已。㈣木料捐 三河区木料,常有出口,附近学校,遂抽捐作为经费。以上四项,均为各区国民学校经费之来源。其余尙有抽提闲款,及提充寺产等办法。各校每年收入数目,及用法如何,敎局槪未过问。且县中师资甚少,办法多欠完善,学生常为各私塾所吸收,诚

共19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