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特色建筑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洛陽西工與呉佩孚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8期  作者:方洪疇 出版时间:1975-08-25
    关键字: 洛阳历史 建筑特色 洛阳练兵

    孚威將軍吳佩孚開府洛陽,歷時八載;河南的鐵路收入,供其消費;河南的壯丁近二十萬人,受其驅使;大小戰十餘次,前後方的戰場都不離河南,河南人的生命財產損失,無從槪算;而戰後遺留之災害,更難估計;是吳佩孚之措施與河南人之禍福,有著密切的不可分的影響與關係,烏可不有記以告後人。

  • 文章慈谿保國寺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0卷 第9期  作者:高志林 出版时间:2008-09-10
    关键字: 保国寺 历史沿革 史料研究 无梁大殿 建筑特色

    宁波江北市郊,有座灵山(旧属慈谿县)。山上有保国寺,是座无梁的建筑,又一尘不染。用这么一座无梁的寺宇来做大东海的映壁,可谓是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要说保国寺的来历,还得从东汉初年说起。那时,朝廷里有位中书郎突然离京不知去向,于是,朝廷上下为之不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骠骑将军张意之子,名叫齐芳。张齐芳戒行清虚,执心恬静,云游四野,到宁波灵山已是第二年春日黄昏之时,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巅四顾,突然看到奇景:灵山南坡,金光灿烂,烈烈扬扬。是霞光吗?不对

  • 文章寧波地名初探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2卷 第10期  作者:林宗瑾 出版时间:2000-10-10
    关键字: 宁波 地名由来 建筑特色 地方风俗

    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平原丘陵相间,其地名颇具地形特色。古人定名,后人沿用,耐人寻味,奇趣无穷。平原水网地带,河流纵横,沃野一片,民间相通必先架桥,故村鎭以『桥』而得名较多。如:鄞江桥、福明桥、庄桥、盛垫桥、宋诏桥、张斌桥、紫桥、望春桥……其桥以石拱为主,造型别致,坚固耐用。村民傍河聚居,桥既使邻村之间『天堑变通途』,又是当地引以为荣的建筑物,故以桥命村。农家村庄则更具『小桥、流水、人家』之美景。丘陵山峦间藏有无数小块山地平原,先人来此背山临溪结庐搭舍,以

  • 文章浙江传统建筑及其特色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9期  作者:晉谷 出版时间:1994-09-10
    关键字: 江浙传统建筑 建筑特色 余姚河姆渡遗址 榫卯 干栏式 西湖园林

    的地方特色和淡雅、明朗、朴实的特点,并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标志之一,载入文明古国的史册。我们从现存的一些民居、园林、寺庙、碑塔、楼台、亭阁等,都能窥见浙江传统建筑的格调。浙江地处江南,山奇水秀,风景佳丽,因此不论寺庙、行宫,或是别墅、山庄,其建筑更趋向轻盈、灵巧、质朴、素雅,使天然人工相得益彰。钱塘江畔月轮峯上的六和塔,建于宋开宝三年(公元九七〇年),塔身由外及里内外两环,楼梯置廻廊间,壶门线条流畅,八面七级,高五十九·八九米,「撑空兀突,跨陆俯川」,气势十分宏伟

  • 文章大埔雙髻山盤湖庵開放紀盛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飛虹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双髻山 盘湖庵 建筑历史 建筑风格 客家民族特色

    群生归敬共沾恩。」该古庵为双堂两横式格局,斗拱飞檐,古朴典雅,颇具客家民族特色。一九八五年,此庵由旅星侨贤何吉昌、蓝清英等集资修葺一新。自一九九七年秋以来,该古庵再次全面整修,又在其左侧拓建一百六十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两个宝殿。一个是二十四诸天殿,另一个是地藏殿。当人们立于庵门前举目远眺,可以隐约地看见阴那山五指峰、铜鼓嶂、西岩山等尖峰直刺天际。古式大门顶上书“逃襌竹院”,其大门左右楹联云:「盘湖非旧仍严正;大石虽顽也点头。」大门外墙楹联云:「百万人家福地

  • 文章財團法人臺北縣三峽 長福巖清水祖師公简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5卷 第2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2013-04-01
    关键字: 清水祖师 长福岩 建筑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

    寄托之中心,其建筑则可反映当时社会时尚及民间艺术之水准。四、本巖之特色:本巖占地约五百余玶,以纯粹古法建造为五门三殿式庙宇,其特色:(一)从前殿石阶开始,地面、墙壁、廊柱全用石头砌筑而成,是一座以石为基,以木为顶的庙宇。(二)五门皆为铜门,前殿正门,并列哼哈二将(郑伦和陈奇),两边为四大金刚,代表风调雨顺;前殿东厅铜门取意加冠、进禄,西厅乃簪花、锦簇,代表荣华富贵。(三)石柱、铜柱(龙柱、花鸟柱)数量之多,冠于各地寺庙,现已竖立一三〇根,全部完工时,总数为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