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泉州共返回1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泉州史实鳞爪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1期  作者:淳于旭 出版时间:1985-11-01
    关键字: 泉州 历史考究 贸易 市舶司

    泉州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一大港口,有许多事蹟不为人知,略述几项,可见一斑:出洋宋人咸淳十年(公元一二七四年)吴自牧「梦梁录」曰:「若要航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又曰:「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口。」可见泉州在当时是对外交通的门户。直到如今,我们家鄕人到海外来,叫作「过蕃」,也作「出洋」。铜钱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评南宋的经济问题曰:「南渡后经费困乏,一切倚办海舶,岁入固不少,然金、银、铜、锡、钱币,亦由是漏泄外境,而钱之泄尤甚。法虽严禁,奸巧愈密,其弊

  • 文章秋游福州、泉州、厦门纪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9卷 第4期  作者:宋國璋 出版时间:2007-10-01
    关键字: 福州 泉州 厦门 游记

    绝,附近还有蔡襄、李纲、朱熹等宋、明以来几百处摩崖刻石,也是东南少见。寺西十八洞,松林石径,深邃清幽,登临绝顶,可见三山簇翠,一江东流,气象万千。十一月九日上午乘大巴士由福州开往泉州,公路宽广平整,行车快速,未到中午即抵泉州,下榻华侨大厦,中午受友人邀宴,酒肴丰硕,眞是口福不浅。泉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泉州一名,据说因为城北清源山有一甘美的石乳泉而得名,别名叫刺桐城。因五代时期沿城周围曾种植大量的刺桐树,故享其名

  • 文章中古时代的刺桐城泉州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44期  作者:葉苔痕 出版时间:1980-08-01
    关键字: 泉州 文化城 闽南 泉州 马可波罗 石刻

    凡是居住闽南较久的人,都会知道泉州是座古代的文化城,因为这个地方历代文人辈出,在文化上有了很多贡献,所以有『海滨邹鲁』的雅号。近代以来,由于晋江人的向外拓殖,相率南来,菲律滨,马来亚,印尼以及印度支那,处处都有晋江人的足迹。因此,这个闽南的文化古城,便成为海外华人眷属荟聚之区了。据笔者所知,古代时泉州,不仅仅是座文化城,最重要的,它还是个中国中古时代对世界通商的大港。元代以后,世界各国人士的来到中国,都是从泉州港出入的。公元一二九〇年(元世祖时)来华任枢

  • 文章宋明史上的泉州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5期  作者:陳允洛  出版时间:1969-03-10
    关键字: 泉州人 古代先贤 史料记载

    有六百三十七名,福建九府中,福州一府所占数目最多,泉州一府得一百十五名,就九府平均数字而观,几乎加多一倍,亦算不少。不过此篇所列姓名有遗漏,如表上宋史人物,曾氏者只见曾孝序一名。按宋代泉州曾氏甚显达,为宰辅者数人,贡挙列鼎甲者,有状元榜眼,表上却不见列入。我于此引起兴趣,想将泉州人在宋明史有列名者,就其中在当时政治文敎,起了作用的事蹟,略为擧出,使人知其梗槪。惟旅中无志书可检录。近游台南,借得宋史一部,又得吾友庄为玑先生编著的晋江新志一册,将宋代人物选写一篇,明代待

  • 文章古代泉州世界最大港口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5期  出版时间:1986-07-01
    关键字: 泉州市 最大港口 史料记载

    在中国宋代时,福建泉州,曾以其繁荣著称于世,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港口。泉州港亦称剌桐港,因初筑泉州城时,城周围广植刺梧树而得名。泉州城东南隅的泉州湾及其邻近的安海湾,围头湾,深沪湾等一起组成了著名的泉州港,它东临大海,港湾曲折,可停泊巨轮。据记载,早在公元六世纪中叶,泉州与马来半岛就有船只往来。到了唐代,泉州和广州、扬州等,并称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自唐代到宋代,随着东南沿海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地处东南沿海要衡的泉州港获得了

  • 文章陳國輝擴建新橋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68期  作者:王和聲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军队收编 泉州驻守 拓宽乡路 商人失言受罚

    陈国辉在泉州的南安以及永春一带做民军头目,约于中国国民党淸党前后受编为「福建第二混成旅」。「受编后的旅部,设在泉州东街旧府衙门里,他的部队则分驻在各大寺庙。驻鎭泉州时,陈国辉对敎育、交通,更是大力建设,在泉州西门城外并开辟一个小型的飞机塲。福、泉、厦交通要道的泉州南门新桥,原是古时代用厚大石板建造的,桥面不宽,祗能容一部小汽车单行通过。他就决心把这座大桥拓宽,使用钢筋水泥材料。当拓宽施工时,工程费很浩大,都交由「财务处」,负责措筹,颇费周章。一天,一个

  • 文章我自泉州渡海来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38期  作者:王友釗 出版时间:1988-10-01
    关键字: 福建泉州 战乱中的同年 求学生涯

    体贴,对我们两兄弟的敎育十分用心。母亲念过书,在当时称得上新式女子,靠著在小学执敎的薪水,以及些许产业,日子过得还不致太苦。平静的日子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抗日战争起始便有了改变,我们一家离开晋江县城,迁到鄕下;最叫我记忆深刻的是母亲时刻督促我,不许我丢开书本。当时学校仍在市区,外婆及祖母等亲戚都觉得世局乱,小孩子念书迟几年无所谓;母亲不以为然,很有见地一定要我回校考毕业考,因此虽然逃难,我不惟没荒废功课,还顺利完成小学敎育。战况好一些时,我又回到市内念了私立泉州

  • 文章泉州古乐(中)(一)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2期  作者:余承堯  出版时间:1968-06-10
    关键字: 泉州市 古乐 音乐文化 史料记载

    曲十八阕,与齐东野语所记乐府混成集中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合,是三十六段,每二段为一遍,即十八遍,与白石的十八阕同,淸乐法曲出自一脉,隋的法曲,即是淸乐,唐的淸乐,转入法曲,二者示应视为两物,故硏究南管泉州古典音乐,不可不知现存的淸音雅乐,大曲部分,是一个重要寻源溯流的问题。燕乐二十八调 宫声七调商声七调角声七调羽声七调唐武德初,高祖年号朝廷宴亨,仍隋旧制,奏九部乐,即一、燕乐,二、淸商,三、西凉,四、天竺,五、高丽,六、龟玆,七、安国,八、疏勒,九、康国

  • 文章泉州宋代的海船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44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0-08-01
    关键字: 泉州 刺桐城 重要港口 马可波罗 宋代海船

    古代的泉州城,称为「刺桐城」;泉州港,称为「刺桐港」。那是因环绕东西南北四大城门,栽遍刺桐树的缘故。刺桐树,属于高大乔木,树干挺拔,皮色靑白,树叶阔大,枝干长满尖刺。每到夏天,盛开红花,一树灿然,似火焰烧空,勃勃生姿是好看。晚唐诗人陈陶有咏泉州刺桐花诗:「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可怜虎竹西楼色,锦帐三千阿母家。」杨愼在「刺桐花行」一诗中写道:「红欺鹦啄浅,砂点鹤头鲜,连枝千炬烂,照水百枝然。」海船抵达港口之前,从海面上远远看见这丛丛簇簇的刺桐

  • 文章順濟門外順濟橋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68期  作者:靜江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顺济新桥 泉州古代四大名桥 龙眼传说

    顺济桥同笋江桥遥遥相对,是晋江入海处的最后一道桥梁,位于泉州南门(即顺济门),连结新桥头和桥美街。它建于宋代嘉定四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比笋江桥较晚,故俗称「新桥」。桥长一千多尺,桥头竖立两尊护桥石将军。此桥为梁式石桥,为泉州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现桥面已扩建为钢筋混凝土。据说这座桥梁,当年建造时,由于水深流急,困难重重,不少人遇险,后经多年勘测,才找到了有利地形,筑造基石,工程相当艰难、巨大。桥美,是一个浮泛于绿波之中的小岛,一边系着顺济桥,一边繋着顺洲桥

共17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