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改良共返回1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大埠橋新戲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25期  作者:黄齊生 任時燮 出版时间:2000-02-01
    关键字: 《大埠桥》 黄齐生 戏曲改良

    黄齐生 遗著任时燮 提供黄齐生先生的戏剧创作黄齐生先生是贵州旧剧的首先改良者,也是新剧(话剧)的首先倡导者。早在辛亥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为了宣传推翻满清的革命宗旨,黄齐生先生以两天时间,用明未贵州抗清英雄何腾较殉难的故事,写成川剧《大埠桥》,署名「倜傥生」,由当时川剧名演员熊坤山主演,在达德学校演出,深得社会各界观众称赞。这个剧本,一时争相传抄,后由文通书局铅印问世。卷首有当时贵州自治党党魁张百麟、宪政党党魁任可澄及两党中间人士蔡岳、凌云等题序并黄干夫

  • 文章有功蚕种改良的蒋晓舫先生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1卷 第16期  作者:梅松 出版时间:1964-04-25
    关键字: 蚕种改良 蒋晓舫 江苏蚕桑模范场 中国蚕业改良会

    中国以农立国,蚕桑为江浙太湖流域农产副业。无锡为蚕丝贸易集中区,不但供应国内市场,且转输上海,推销国外。惟宁鎭扬淮徐海一带蚕业落后,并非土质不宜;原因在少人提倡。至淸末民初,蚕种改良,外国品种超过中国,尤其是日本改进更速,咄咄逼人,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关心蚕业者,以为如对植桑,选种,养育上不改絃更张,不能挽囘颓局,遂有「改良蚕业」之计议,而以「改良蚕种」为前提。太湖流域蚕业最盛,但普通蚕病亦以该区为最严重。改良蚕种,所产丝茧质量虽佳,但蚕体既弱,染病更易

  • 文章秦腔大師馬天成簡介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3、24期  作者:仲倫  出版时间:1990-12-01
    关键字: 马天成 秦腔戏剧 人物简介 秦剧改良

    大老经常集会为研究改良秦腔而清唱而彩排,斯时已成为一位能拉能唱能编能导的秦剧全才。一九五〇年起,又承甘肃省政府秘书长何承华先生特邀选派为省公营之秦腔剧团团长,并为时代驱使,对传统性之秦剧改良与创新也曾获得当局的重视。综观大师终生献身秦剧,高台敎化,无私无我,秉持廓然大公之胸襟与高瞻远瞩之抱负,对西北戏剧文化之创新,对历史已有交代。现今虽近八十高龄,但对秦腔戏剧仍作不断的奉献,不庋不求,令人钦敬。

  • 文章獨輪車溯源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1期  作者:張明達  出版时间:1996-03-01
    关键字: 独轮车 运输工具 水利工具 改良 治河方略

    扒河治水,運土工具,爲何有的地方用肩挑,有的地方用小車推。瞭解多年,始終未得到令我滿意的答案。近來,閱讀《治河方略》一書,茅塞頓開。清初,由於社會動亂,水利失修,徐、淮、連地區水災連年,人民深受其難。當地,黃河奪泗水經徐州奪淮連入海、黃、淮、運河交匯,相互糾纏。康熙帝即位後,(一六六二年),提升了才華超眾的安徽巡撫靳輔擔任河道總督,靳輔又選用治水專家陳璜爲助手,自此,拉開了清代治理黃、淮、運的序幕。由於黃、淮、運河同時治理,工程任務浩大,需要大批的勞動力...

  • 文章于右任先生傳略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4期  作者:張鴻文  出版时间:1998-04-01
    关键字: 于右任 人物传记 革命 农业改良

    先生为中国「监察之父」。民国二十年以后,先生于公余之暇,特注意我国文字书法之改良;初成立草书社,提倡草书。继以草书漫无标准,虽简便而不实用,遂于二十三年成立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美观、正确为原则。亲书标准草书,并系之释例,出版行世。吴敬恒(字稚晖,为我国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长,注音符号由其增订核定,也是我国第一部国音字典的著者,也是国学大师)先生誉为「许愼说文解字之后,对中国文字贡献最大之第一书」。不仅国人誉为草圣,日本、韩国书学界亦以之为草书之范本。先生

  • 文章談鈞瓷(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5期  作者:王燦藜 出版时间:1986-05-30
    关键字: 钧瓷 禹州 曹广权 地方建设 工艺改良 十大官窑

    肆·新钧产生之过程新钧之产生,当自禹州知州曹广权始,曹广权湖南长沙人,有淸擧人,乃一饱学之士。虽处戊戌政变之后,然其思想及作法,仍力走维新变法之路。光緖二十七年辛丑来禹,光緖三十一年乙已孟秋,以东游日本告去。其在禹知州任内,设学堂,计有甲种蚕桑学堂,师范学堂,蒙童小学各一所,以启廸民智,并开煤矿烧瓷器而发展地方实业。「注」以禹州虽出产瓷器,但质粗不佳,曾在禹州州衙门东连家堂旁空地建窑,并聘江西景德鎭瓷匠来禹,从事改良,惜禹州瓷土质粗,内含铁质及其他杂质

  • 文章談鈞瓷(三)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6期  作者:王燦藜 出版时间:1986-06-30
    关键字: 钧瓷 禹州 曹广权 地方建设 工艺改良 十大官窑

    庚、古鈞窯窯址,鈞瓷之新發現余於七十一年赴美,在華盛頓博物館閱**刋物文物,內有中共河南省博物院趙靑雲,所撰之河南禹縣鈞台窯址的發掘一文,文曰:「禹縣位河南中部,是鈞瓷的故鄕,考古工作者,曾在這個瓷鄕進行多次的調査,發現了九十六處窯址,採集了大量標本。尤其在禹縣城門內的鈞台與八卦洞附近(以下簡稱鈞台窯址。)其燒造規模和產品質量,均爲禹縣之冠。近兩年來,河南文物工作者,對鈞瓷窯址,進行了全面鑽採和重點發掘。根據鑽採材料,該窯址東西長約一千一百餘米,南北寬約三...

  • 文章梅蘭芳是江蘇人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3期  作者:崇道 出版时间:1977-09-10
    关键字: 梅兰芳 “四代旦角” 小荣椿科班 国剧改良 婚姻状况

    梅蘭芳,名瀾,號畹華,字鶴鳴。小名羣兒,原籍蘇州,生於光緖廿年。是四代旦角的伶官世家,和譚鑫培的四代都演老生,可堪比美。他雖是四代伶官世家,但他的曾祖梅鴻浩,却是:「優等生考取一等敎職」,並選授「安徽安慶府桐城縣敎諭,陞授寧國府涇縣知縣」;後調安慶府懷寧縣首縣,而且他的曾祖母曹氏,也是揚州的宦家小姐。所謂「四代旦角」,那是他的祖父梅巧玲,父親梅竹芬,梅蘭芳自己,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珍,四代相傳,都演旦角。他的伯父梅雨田,則是一個文武場面都能的胡琴手,而且笛子...

  • 文章李先聞先生及其在科學上的成就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67期  作者:胡有瑞  出版时间:1968-03-01
    关键字: 李先闻 植物研究所 植物学研究 农业改良 稻种杂交

    十多年来,他在国内所作的研究,那眞是「了不起的贡献」,不仅国内的人这样说,国际生物学界的人也都这样的承认。致力农业改良研究李博士常常说:在学校我学的是遗传学,到了美国求学时,我的想法很多,想学园艺、也想做文学家,更打算在体育方面打点天下出来。最后,他还是将所学应用在农业的研究上。他说:「我学的虽是理论,平常也觉得理论第一,不过,当国家有所需要的时候,就该把所学贡献给国家。」他对国家所作的第一个大贡献,是对台湾蔗糖品种的改进。这是个二十多年前的老故事。初来台湾的时候

  • 文章《中华改良杂字》述略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譚景玉 王志勝 出版时间:2002-12-20
    关键字: 《中华改良杂字》 基本信息 《庄稼杂字》 流传情况 全文展示

    贵刊第十八卷第二期王克孝先生《重读忆往》文提及与清代临朐乡贤马益着撰《庄稼杂字》不同的另一种杂字,第二十卷第四期所刊刘子交先生致王克孝先生函称之为《改良日用杂子》。今由王、刘二先生述及的杂字片段推定王先生所读系又名《中华改良杂字》(以下称《改良杂字》)的一种杂字。现介绍如下,以就教于王、刘二先生及诸乡贤。一《改良杂字》作者已无考,但可结合时代背景,从杂字内容入手探寻蛛丝马迹。首先是《改良杂字》写作之时间。从其中「中华民国立,共和太平年」,「北京总统举

共17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