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家乡公益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鮑忠壯公軼事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54期  作者:李寰 出版时间:1967-02-01
    关键字: 鲍超 霆字营 人物轶事 家乡公益

    劲敌,凡人所不能担荷者,公皆引为己任,所向势若破竹,深得曾文正公倚重。因其识字无多,曾公与公互约定,如曾方需公兵力或被敌围困,则画一大圈于羽檄,中亲书曾字,圈外画无数小圈,公即知大帅调兵令到,星夜驰援。又如鲍方需兵解围,则羽檄上大圈内书鲍字,旁画无数小圈,文正见之,知霆字营乞救,立遣友军往助。公之军旗,系于白布上涂一黑团,俪若膏药,故有「鲍膏药」之称号,与刘永福之「刘黑旗」颇相似。鲍公热心家鄕公益,多为桑梓谋福利,其绩业可记者凡三事:㈠四川以僻处西陲,鄕试

  • 文章孫中山的摯友—徐統雄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徐新元 謝如劍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徐统雄 辛亥革命 家乡公益 兴建家乡 文教建设

    奉安大典后,被遴选为中央侨务委员任期达十余年之久。廉洁奉公 献身报国徐统雄「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故国家园萦牵梦绕。一九二五年他曾一度返回桑梓看望家乡父老乡亲,沿途受到地方团体和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当地中小学校还恭请徐统雄到校作「革新图强,振兴华夏」的演说。一九二九年,孙中山逝世后,徐统雄为了纪念孙中山一九一八年动员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之事赴三河之行,遂筹集资金,在三河汇城翁万达墓石坊内,兴建「孙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公园」以表达对孙中山的深切怀念。建好后的中山公园

  • 文章我的叔父捐資「建橋」及「建校」摘記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9期  作者:蔣禮瓊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蒋禩炆 家乡公益 捐资建桥 兴办学校 建筑碑文

    我的叔父蒋禩炆先生,于一九三九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日作战。抗战胜利后,叔父即随部队远赴台湾,与家鄕断绝音讯达四十余年。一九八二年叔父从香港寄信回家,尔后即互以书信连系。一九八九年四月、一九九〇年十一月及一九九二年七月,叔父三次返回故鄕省亲及扫墓,目睹家鄕亲友贫穷及社会建设落后状况,心中至为悲痛,乃将其数十年军公敎微簿薪俸积蓄之存款,全部汇回家鄕,办理公益事业。其主要者则为捐资修建「鄕情桥」及捐资修建母校(晓江口小学)校舍。兹将「鄕情桥记」及「校宇碑序

  • 文章同盟會員陳冬青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陳訪交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陈冬青 人物事略 家乡公益 捐办学校 捐办公路

    的,都能继续其不忘桑梓,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和热心公益的仁风义举,给乡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文章仰雲亭紀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作者:陳訪交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仰云亭 张云湖 亭子楹联 公益建设 家乡风物

    知己。张云湖有时回来桑梓,更热心公益,平易近人,因而受到乡人钦敬。张云湖的子女及孙辈,有的居家乡,多数旅居印尼、台湾及香港等地。他们为了纪念云湖先公的恩德,特集资在家乡的横石桥头建一「仰云亭」,意在敬仰和纪念。张云湖是笔者的外公,我对外公也深怀一片敬仰的心。在建亭时表弟张治星叫我撰写两副楹联在亭内的前柱及后墙张贴,我则欣然应允。撰前柱联为:仰望高车,乡谊侨情通内外。云飘峻岭,樵歌牧唱颂古今。后墙联为:骄阳骤雨宜歇足;飮水思源永志情。楹联拟好后,即邮请香港著名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